说完龙城大捷转回头再说说娇姐,娇姐这个妹子,据说是来自不折腾会死星的人,一辈子信奉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卫子夫斗那更是其乐无穷。之前因为不孕不育到处求医问药,花钱花了不老少,据说那几年新兴医院是整个长安城效益最好的单位,都是拖了娇姐的福。
后来卫子夫开始接二连三的生孩子之后,皇上就彻底忘了娇姐这盘菜了。可是娇姐是谁?你以为忘了姐,姐就没有存在感了?很能折腾的娇姐又找到了神婆子楚服。必须说娇姐还是有几分姿色的,至少勾引个楚服毫无压力,很快两人就成了好基友。但是像楚服这种大师级的神婆子,她不光是骗色,她还骗财,知道卫子夫是娇姐的对头后,便宣称自己有法子对付卫子夫。于是两人开始一边搞基一边扎卫子夫的小人,日子过的充实而又紧张。
扎小人的工作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自从被扎后,根据线报卫子夫就开始接二连三的倒霉,比如绣花针把手扎了,或者出去玩把脚扭了,当然我们知道这不过是巧合是偶然,可娇姐却因此对楚服由半信半疑到深信不疑。
这天娇姐又找到楚服,恨恨地说:卫子夫这个贱婢,光是扎手扭脚实在难消我心头之恨,楚大师有没有更厉害的大招?
"恩"楚服故意踌躇了一下,说道:那只有出动大杀器了,不过大杀器折福折寿,而且起效慢,娇娇你确定要用么?
其实楚服这个江湖骗子知道扎小人就是个心理安慰,实际效果一点没有,否则皇上还买什么马养什么兵啊,直接全民扎匈奴人的小人不就完了?可惜这个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道理娇姐却不明白。所以楚服只能用起效慢做托词。起效慢,谁知道慢到什么时候去?反正卫子夫早晚也要死的。
在又被楚服骗了一大笔钱后,娇姐终于拿到了传说中的大杀器,其实就是胸口多扎了几根针的卫子夫人形布偶。满怀希望的把大杀器藏到卫子夫的床褥下后,娇姐就开始等待卫子夫挂的那一天。
等来等去,卫子夫没挂,核查组的先找到大杀器了。皇帝一看很生气,于是后果很严重,楚服姐先炮灰了,娇姐随后也被废掉,打发到长门宫去了。
当然被打发到长门宫的娇姐本着生命不死折腾不止的精神,后来又花了一大笔钱找到司马相如这个枪手帮她洗白白,写了篇长门赋。赋写的很好,皇帝看后很欣赏司马相如的文采并提拔了他,而娇姐则被选择性失明后继续在长门宫混吃等死。
纵观娇姐的一生,基本上就是一部怨妇简史,娇姐的所作所为,总有种人傻钱多的赶脚。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遇到的是卫子夫,如果遇到的是吕夫人,以她那个折腾劲儿,估计早被削成人棍子了。
后世有惋惜她遭遇的,有感叹她遇人不淑的,有分析她为何悲剧的,也有直接骂她活该自己把自己作死的。近年来娇姐倒是得到不少玛丽苏的青睐,相信她泉下有知亦当含笑九泉了。
卫将军进城之前,皇上先给派了一个形象顾问帮卫将军洗头洗澡换衣服设计发型,朴实的卫青表示不愿意搞这些形象面子工程,形象顾问解释道:卫将军有所不知,如今长安城里的黑卫势力十分猖獗,陛下怕将军如果衣冠不整的进城又给他们新的黑材料,这是陛下下的一盘大棋。卫青听了才老老实实把自己收拾了一通。
第二天收拾清爽的卫青骑着高头大马进了城,整个长安都沸腾了,围观群众,主要是女群众纷纷激动的议论:
卫将军好帅哦,本人比照片还帅!
卫将军好帅哦,素颜比化妆还帅!旁边立刻有人反驳,卫将军神马时候化过妆,你丫是个卫黑吧。
总之公众效应十分明显,很多完全不知道卫将军出城是干嘛更不知道匈奴在啥地方的萝莉大妈都成了死忠卫粉,凡是发现公共场合有人发表黑卫言论的,马上叫上自己的七姑八姨上去把该卫黑喷死,没过几天长安城的黑卫分子就被消灭的七七八八差不多了。从此朝野关于卫青的看法评价达到高度一致。
刘彻也挺高兴,在舆情高度一致的情况下,痛快的把卫青封为关内侯。
=======搜到的一个挺有意思的八卦========
石 陵 冢 庙 会
孙 璀
关中平原系渭河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里土地肥沃,铅华物宝,谷盛粟茂,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按大区划分,虽说关中平原被划在了西北地区,然而从中国地图上来看,关中平原位于整个中国版图相对中心的位置。长安又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南倚秦岭,北临渭河,用老百姓的话说,处在“白菜心心”的位置上,中国古代先后有十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足见这里的王者气象。
兴平市位于关中平原中西部,西汉孝武皇帝刘彻的陵寝就坐落于市东北角的茂陵原上。这里地势巍峨,土厚物丰,视野旷达,风光旖旎。庞大的墓冢,庄严的墓碑,雄健的石刻,苍翠的松柏,古老的庙宇,浸润着我国厚重的历史,蕴含着华夏古老的文明。
茂陵原上,武帝陵最为壮观,也最为耀眼。据说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而其陵墓就修了五十三年,动用了大量的劳工,耗去了国家资财的三分之一。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功绩卓著,据说它的墓冢是我国古代帝陵中最大的一座。皇帝居然如此,足见当时其厚葬之风之盛行!
武帝陵周围还有众多的陪葬墓。
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墓,其封土形似庐山(匈奴境内的大山),汉武帝为了彰显卫青在讨伐匈奴的战争中的功勋,故将其墓冢修成庐山状。
其次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的陵墓,他的墓冢的封土呈祁连山状。在平定匈奴犯界中,霍去病是立过大功的。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武皇帝不惜重金,从遥远的祁连山采运回巨石,仿祁连山山势建造起霍去病的墓冢,又以霍将军的赫赫战绩为题材,邀请当时的雕刻巨匠雕出造型典雅、形态生动、雍容传神、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或战争画卷,史诗一般的伫立在霍去病的墓前。这些石刻因其悠久的历史、传奇的故事、精湛的造像技艺而闻名遐迩,也使得茂陵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另外还有李夫人、平阳公主、霍光、董仲舒、公孙弘等较大的陪葬墓二十多座。
也许因为武皇帝陵及其陪葬墓周围堆砌着众多石材,又有众多石刻的缘故,当地老百姓便将这墓群称之为“石陵冢”。而“石陵冢”又因其巍峨的地势,王者的气象被老百姓奉为圣地。每年的正月十七和六月初一,是当地老百姓朝圣的日子,即“石陵冢庙会”的日子。
大将军霍去病的墓冢上建有小屋,里面供奉着霍去病将军的牌位,老百姓称此为“庙”。朝圣者带上香蜡纸表,在卫青、霍去病将军墓前点燃,然后叩头作揖,祈福求安,表达对卫青、霍去病将军的敬意,欲图沾上卫、霍二位将军的英气、豪气与灵气,荫及子孙。
当地前往朝圣者多为老年妇女,因而老百姓又将“石陵冢庙会”称为“娘娘婆庙会”。据说这庙会已经绵延了近二千年。
两千年后的今天,人类历史已经进入公元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已进入工业化时代,而当地传统的娘娘婆庙会非但未见衰竭,反倒更加地昌盛。
人们之所以对庙会乐此不疲,自然有着其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与现实生活意义。
每年到了朝圣的日子,老太太们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十里八乡的人们潮水般涌向茂陵,以祭祀、敬神、祈福、求嗣、祈雨、交友为主要内容。
朝圣者一般先一天下午就要赶到石陵冢,讲究在那块风水宝地上过夜。
朝圣的夜里,那里人山人海的。但见四周烛光点点,灿若繁星;蓬帐相接,祭坛相连;香烟袅袅,紫气腾腾。老太太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经历,她们没有了家庭的禁锢,没有了代沟的差异,聚集在一起彻夜交谈。
别说她们是农村人,她们懂的可比如今的一些大学生还要多。什么霍去病赶“靼子”倒看北斗,卫青忠勇驱蛮夷;什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史公蒙罪著《史记》;什么汉武帝废陈皇后立卫皇后,刘彻为避太后摄政弑钩弋;什么武帝遣使通西域,刘彻炼丹求不死…;就连卫青系卫子夫的弟,霍去病是卫青的甥等她们都讲得头头是道。
老太太们说周围发生过的逸闻趣事,讲狐仙鬼怪的故事,也交流当下的农业生产经验,传递发家致富的信息。只有在这一夜,老太太们随心所欲,家长里短地说上一宿。说到高兴处,大家捧腹,开怀一笑,真所谓同欢共乐。说到伤心处,则一人流泪大家哽咽,真所谓同哀共悲。说到实在委屈处也不妨嚎啕上一阵,哭出来总比闷在肚子里好受些,而每到这时,有善逗乐者讲个笑话逗一逗,奉劝上几句,老太太们撩起衣襟擦擦泪,便破涕为笑了。
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老太太们都有一幅好嗓子,抒发感情还可以用“念经”或唱戏的方式,野风会将那优美的原生态的乐曲传向四面八方。
老太太们说也罢唱也罢,哭也罢笑也罢,都在此借以缓解压抑的心情,释放心中的郁闷。一年半载的就这么一回,其喜怒哀乐忧思愁悲的各种情绪都在这里尽情的予以释放。
正月十六的晚上,初暖乍寒。午夜过后,寒风料峭,老人们为了御寒挤在一堆相互取暖,更增加了老人们之间的温情与友谊。
六月初一的先天晚上,是仲夏之夜,也是关中农村最热的时候。茂陵地势高,风头大,是消暑纳凉最好的去处。老人们散坐在圣地上,一边乘凉,一边拉家常,联络感情,交友,这更是别一番滋味。
那里的人们适应市场经济环境,逛庙会的人多,自然就在那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这几年,石陵冢庙会上的夜市更是热闹非凡,逛庙会的老人们掏上块儿八角的钱在夜市上或买个油饼,盛碗糊汤;或插块酿糕,调碗凉皮;或煎个醪糟鸡蛋,再煮上几根麻花,美美的喋上一顿,惬意一夜、几天、数月甚或半年。
第二天的庙会活动更加的丰富多彩,有唱大戏的,有现代歌舞表演的,有耍杂技的,还有铜管器乐演奏的。老人们在会上转转悠悠,凑个热闹,给家里买些针头线脑,给孙儿买个风轮风筝的什么玩物,再拎一捆麻花,剁几节甘蔗,窜几个油饼,或包上一包蓼花糖、米花糕什么的,欢天喜地的带给家人。回家后一身的轻松,似了却了满腹的心愿,祈回了一年的幸福,又似沾着了仙水圣土,给一家人带回一年的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