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和刘伯温都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为何一个封公爵另一个封伯爵?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914期
  ——野史纲目——
以刘伯温的功劳封个伯爵实在是太低,毕竟公、侯、伯,伯排在最后一位,就算刘伯温再不济也能封个侯爵。
但朱元璋为什么只封了一个伯爵给他呢?反倒是直接封了个公爵给你李善长呢?其实这怪不得朱元璋,要怪就怪刘伯温自己。

刘伯温与李善长在朱元璋阵营里的工作,类似于张良与萧何,刘伯温是张良,李善长是萧何。
李善长自从投奔朱元璋的第一天起,主持的工作就是后勤。
大军打仗需要后勤准备粮食,大军的开支需要后勤精打细算,要是哪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影响到了大军的发展,后勤肯定跑不掉。
总而言之,后勤是一项又苦又累又不讨好的工作,没有几个人愿意干,更没有几个人能够干好。而李善长不但愿意干,而且能够干好。
朱元璋征战天下期间,粮食从未出现过问题,这主要就是取决于李善长。
李善长不但能够从容不迫的解决好粮食问题,也能够做出一些令朱元璋喜出意外的工作成绩。
就比如朱元璋攻打采石矶、太平路的时候。
当时大军已经疲惫不堪,如果采石矶、太平路一旦攻占,大军为了发泄,很有可能会烧杀抢掠,到时候必定引起百姓的强烈不满。
而李善长早想到了这一点,事先就把严申军纪的公告准备好,一攻占采石机,太平路,立刻派人贴在大街上。
使朱元璋成功避免了一场骚乱。

鉴于李善长出色的工作能力,只要朱元璋一亲自出征,后方绝对会交由李善长坐镇。
朱元璋亲自到安丰去救韩林儿的时候,坐镇后方的是李善长;朱元璋亲自到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的时候,坐镇后方的也是李善长;
朱元璋亲自到湖北剿灭陈友谅残余势力的时候,坐镇后方的还是李善长。
李善长就像是朱元璋的贤内助,一直默默无闻的为朱元璋排忧解难,而刘伯温就不同了,相比于李善长,他给朱元璋带来的更多是不安。
朱元璋打天下的根据地是在应天,而龙湾之战发生的时候,朱元璋才刚刚将应天的局势稳下来。
面对陈友谅的十万大军顺流而下,朱元璋的大部分谋士都主张弃应天而去,保存实力,以做后来的打算。
可是朱元璋却不想,毕竟他好不容易才在这乱世之中有一片安身之地,如果说放弃了应天,难道陈友谅就会放过他吗?
朱元璋看着这群往日里不可一世的谋士,十分的心寒。但还没等朱元璋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就有另一个人将他的意思表达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刘伯温。
刘伯温认为,朱元璋虽然论实力比不过陈友谅,但是还是勉强能够与陈友谅一战的。
毕竟是陈友谅来打朱元璋,而不是朱元璋去打陈友谅,再加上陈友谅对南京附近的地形不熟悉,而朱元璋在南京附近的地形特别熟悉,打一场胜仗应该不难。
后来的事情完全顺着刘伯温的意思发展。
朱元璋早早的就在龙湾设下了埋伏,再加上当时是夜晚,陈友谅一上岸,就被位朱元璋打个措不及防,整整损失了将近三万的士兵,大败而归。

如果刘伯温仅仅是神机妙算,朱元璋未必会怕他,让朱元璋怕他的是,他不但神机妙算,而且厚黑学水平还非常高。
朱元璋隶属于红巾军系统,而红巾军的领导是韩林儿。
至正二十三年,韩林儿被张士诚包围在安丰,朱元璋想去救,但是刘伯温却不让朱元璋去救。
原因很简单,当时朱元璋的势力是红巾军系统中最为强大的,韩林儿这个名义上的领导早就应该去世了,留着他,自己迟早会担上弑君的骂名。
可是朱元璋不听,决意去救韩林儿,直到救下了韩林儿,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相信朱元璋统一天下之后,每每想起这件事情,后背都不禁发凉,要是哪一天出现某一种情况,刘伯温对着自己也来这么一手,自己能不能招架得住。
任何人都不喜欢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朱元璋也不例外。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是公爵里面唯一的一位文臣,其他的五位公爵全部都是武将。
而刘伯温则被封为诚意伯,仅仅只是一个伯爵。是伯爵也就算了,他的俸禄也是伯爵里面最低的,一年的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长则高达四千石。
差一点可以理解,但差这么多,就难以理解了。相信刘伯温在得知自己的封赏的时候,肯定愣了一下。
不过以刘伯温的智商,应该很快就能够反应过来,这是朱元璋故意在打压他。

刘伯温不但爵位与李善长差十万八千里。职位也与李善长差十万八千里。
李善长坐镇中书省,官居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刘伯温官居御史中丞。
丞相是有实权的,能够处理奏折,遇上个别钟爱权力的丞相,甚至还能够私自定他人的生死。
而御史中丞手中是没有实权的,虽然是言官的首领,但顶多也就是有议政权,或者有的时候到地方上耍耍威风,权力中枢的权力一点都碰不到。
很明显朱元璋虽然提防刘伯温,但还是舍不得让刘伯温走,毕竟开国之初,缺的就是人才。
虽然朱元璋不想让刘伯温走,但是李善长却想要刘伯温走,因为刘伯温不给他面子。
李善长的亲信李彬贪污,犯了死罪,按照当时的法令,应该处死,而负责这件事情的人就是刘伯温。
李善长希望刘伯温能够给个面子,放李彬一马,但是刘伯温却不肯,执意杀掉李彬,自此李善长与刘伯温决裂。
刘伯温的手段虽然高明,但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体现不出任何的作用。
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首领,刘伯温哪里是他的对手。
要知道朱元璋就是淮西人,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也大部分都是淮西人,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淮西话成为了官话,说出一口流利的淮西话,到哪里都有面。

刘伯温被李善长挤回了老家南田,但是李善长的亲信胡惟庸却不打算放过刘伯温。
因为朱元璋当初曾经动过命胡惟庸为丞相的念头(李善长知道激流勇退的道理,斗倒刘伯温他就消失在了朝堂之中),但是刘伯温却说胡惟庸既无才,也无德,不适合担任丞相。
而此时的胡惟庸正接替了李善长的丞相之位,要权有权,要人有人。
胡惟庸直接将一个占据王气土地的罪名安插到刘伯温的身上。
别人占据王气土地朱元璋或许并不至于紧张,但是占据王气土地的这个人是刘伯温,朱元璋的精神立刻就崩了起来。
当即大发雷霆,剥夺了刘伯温的伯爵俸禄。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对他已经起了疑心,如果再在老家南田呆下去,很有可能会死无葬身之地,为了能够善终,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跑到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也就是当时的首都南京。
刘伯温将家从南田搬到南京,整整住了三年,在这期间,朱元璋从未派人来看他,直到他病倒,才派人来看他。
派来的这个人,挺有意思,这个人就是胡惟庸。
朱元璋明显是想借刀杀人,胡惟庸也领了朱元璋的意,在刘伯温科的药里放了不该放的东西,以至于刘伯温自从吃了药,就感觉肚子中长了一个石头。
随着一天一天过去,刘伯温感觉肚子中的石头越来越大,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在洪武八年上书朱元璋,希望朱元璋能够同意自己返回故里。

锦衣卫的开创者是朱元璋,有着锦衣卫这样的鹰犬,南京发生的一切事情,朱元璋都能够第一时间知道。
关于胡惟庸对刘伯温做了什么,他也知道,因此,他放回刘伯温回到南田。
而刘伯温回到南田不到一个月就去世。刘伯温活了一辈子,死就死在了聪明上面。
只要刘伯温遇到的皇帝是一位猜忌的皇帝,无论他怎么样,都会必死无疑,谁叫他太聪明。
刘伯温死了,李善长、胡惟庸一个也跑不掉,谁叫他们遇到的都是朱元璋。
先是胡惟庸被冠以谋反的罪名杀掉,株连三族;后是李善长也被朱元璋冠以谋反的罪名杀掉,株连三族。
相比之下刘伯温还是幸运的,起码三族还在,只死了自己一个。
真是应了那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