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警惕这3种阻碍你进步的思维



新年快乐
健身并不是一件很考验智商的事儿,但有时候,它也确实检验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而认知又左右着一个人的行为。本文介绍了3种阻碍进步的思维,仅供参考,切勿断章取义。

过于沉迷理论
1
我们喜欢在文章中引用一些有据可循的理论,它们可能是某些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已经写进书籍的内容,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增加信息的可靠度。
关注训练、饮食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及时更新已经知道的信息,清楚哪些可能已经过时了,哪些依然适用。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取得重大进步和保持老样子的主要区别。
例如我们前不久再次重复的“深蹲时的膝盖位置”,“练腿无法促进其他肌肉的生长”,还有“雄激素受体在长肌肉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果你很年轻,并且在刚开始做重量训练的时候就清楚了这些事情,你肯定会比同龄人少走很多弯路。
注重理论研究绝对是一件好事,它至少证明你在某种程度上尊重科学。但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帮助,而不是捆绑我们的思维,成为我们探索、尝试和思考的阻碍。
例如我们在《他的肌肉看起来不自然》的文章中提到的自然肌肉极限参考,有网友说168厘米的身高,在6%的体脂情况下,肌肉极限只能是147~153磅,大约是133~139斤,因为这是他看到的“权威数据”(也是一种理论推测)...

但现实情况是,在我们的读者和客户中,有很多以同样身高参加70公斤健美比赛的人,虽然没经过非常高级的设备进行检测,但根据评判体脂率的一般方法,他们在赛前体脂率基本在6%左右,而且,他们称重前要先脱水才能过秤。
如果你认为理论就是唯一真理,你就成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一员,俗语常管这类人叫“书呆子”。书呆子不一定是贬义词,但你知道的理论越少,你就越容易相信已经知道的理论,你的观点会变得越来越顽固,很难听见不一样的声音,更不可能尝试不一样的做事方式。
在互联网信息粉末化的当下,各种各样的理论越来越容易被获取。但由于研究对象,时长,条件等因素,并不是所有理论都非常可靠。有些可能仅适用于某些特定场景,有些则可能存在严重误差。总之,在实践之前有必要先掌握足够多的理论,但在实践中,要通过切实反馈来检验理论。
盲目崇拜经验
2
经验派是理论派的反面极端,他们不太关注与训练,饮食相关的研究,甚至也很少认真阅读这方面的书籍。无论是因为思维懒惰,还是觉得经验里面有不为人知的秘密,这类人就是更愿意吸取同类人的经验,并认为经验的价值远大于理论。
其实从经验丰富的重量训练者那里确实可以获得很多智慧,但如果你仔细留意身边会练(不是力量最大或肌肉最大就代表会练,会练是指他的健身诉求和健身行为相统一,具有高度规律性和执行力)的人,你会发现他们通常比较“沉默”,不会随便给建议或者点评某个人。
相反,反而是那些练得“一般”、健身诉求模糊的人,很喜欢给身边人传授经验。他们喜欢谈论,或者直接告诉其他人,哪些动作对练特定部位肌肉的效果更好,某个动作以什么形式做才更有效,用哪些补剂对增肌最有帮助等诸如此类的话题。
经验派的一个通病是对信息源的可靠度不够执着,他们知道的经验可能只是听某人的随口一说,或者在某个视频、某篇文章里看到的片面内容。至于这些经验是否符合科学,是否有普遍意义上的参考价值,有待商榷。
事实上,听取不同的经验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你在听取经验前没有建立知识框架,就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经验所左右。那么,如何建立知识框架?答案是阅读,大量的阅读。

无论是营养方面的书籍,还是运动方面的书籍,你阅读得越多,你的认知就有可能越完整,你在听取不同人经验的时候就越能高效利用。否则,你将永远为自己的认知短板买单。
崇拜经验很容易让感性左右理性,消耗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它还可能让你无视科学,变得越来越固执,你可能会拒绝任何此类善意的提议,并觉得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果经验在短期内见效还好,但当它不再起作用时,你很容易继续寻找下一个经验,忘记从自身出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在健身房练了十多年后,我已经越来越不给其他人提建议或者分享经验了。即使偶尔有年轻人跟我约练,我也会提前告诉他们,我这样练未必适合你,你要根据自己的反馈做取舍,因为我的经验是对我自己身体和诉求的多年摸索和积累的结果。不是我不愿意分享,只是我变得更谨慎了,我也希望你在听取和分享经验时更谨慎。
跟风和从众
3
不接受真实的自我会产生很多痛苦,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会掉进选择陷阱。但真相通常不会唾手可得,在你发现、接受它之前,通常要花掉很长时间,耗费很多精力。更有甚者,一生都没有这个机会。
你为什么健身?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了?羡慕抖音上健身网红那样的身材?还是想通过健身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把你现在的答案和刚进健身房的时候对比一下,看看它们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虽然健身的理由有很多,但我相信它们的初衷都一样——帮助我们变得更好。而且,根据一些严谨的研究,只要我们开始健身,即使执行力不是特别高,也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积极影响。不过,我也确实遇到过很多因为健身而产生焦虑的人,还有人因此耽误学业、工作,最严重的是婚姻破裂(因为他练着练着开始参加健美比赛,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
这些人最开始都在享受健身,也收获了一些积极效果。但不知为何,他们开始把自己和一些运动员对标,健身从最初的生活中的一部分,变成了生活中的重头戏。如果把健身比作一门生意,代价是不断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但得到的只有精神回报,结果可想而知。

你周围的环境很容易影响你的训练,包括你接触的健身的人,还有你关注的健身方面的信息。如果你对“健身”的理解就是练肌肉,长力量,你大概率也会朝着那个方向前进。问题是,这真的是你想要的么?你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么?
健身房里确实有一些定期参加健美比赛或者力量举比赛的人,但这些人的占比太小了。更多人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健身房锻炼一下,他们可能也想长点肌肉,减点脂肪,增强一下力量,但他们对标的绝对不是运动员,而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大众。概括地说,他们是为了让自己更健康。我相信,你大概率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总之,别在商业模式和品牌推广的洗脑下跟风、从众,结合自己的年龄,工作,收入,健康状态,运动基础...静下心分析一下自己的实际健身需求。如果你很早就走上了竞技之路,并具备相应的条件,祝你早日取得理想中的成绩。但如果你只是普通健身大军的一分子,希望你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别把能量浪费在不属于自己的方向上。
再次祝你新年快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