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对于力量训练的重要性包含增加训练的安全性与效力。然而在一个动作中同时包含这两层面也非易事,一旦有动作被发现有无法改进的风险,此时只能引入替代性动作,其中颈后高位下拉就是最好的范例。
高位下拉有数十年的历史,颈后模式曾一度占据20世纪末的主导地位,但随着许多关节力学研究问世,发现颈后高位下拉对肩关节有较高的风险,且不可用于窄距操作,使其逐渐淡出健身者的视野。目前,颈前高位下拉因为风险较小并且较具备功能性而成为主流。
颈后高位下拉的问题来自于,该动作会使盂肱关节处在更加复杂且高风险的位置。过程中肩关节会同时出现以下动作:伸、外旋、内收、水平外展。其中手臂在大约90°外展和外旋时的位置被称作“high five position”,由来是与人击掌(give me five)的动作。在此动作下,因盂肱关节的组织必须承受过大的作用力,其中包含旋转肌群、韧带、软骨,后续易导致肩前不稳定(anterior instability)甚至受伤,绝大多数健身者在增加负荷的情况下,关节活动度都不足以面对此动作。
有关研究显示,让受测者均采用1.6倍肩宽握距,重量都采用颈前下拉的80% 1RM,发现颈后高位下拉与颈前高位下拉对背阔肌的启动率完全没有差异,并针对作用肌肉的影响做出如下解释:
背阔肌:当身体在人体解剖学姿势时,颈后高位下拉的肱骨运动平面位于身体后方,此时背阔肌激活程度与颈前模式没有差异。
胸大肌:颈后高位下拉模式因肱骨发生水平外展,导致胸大肌激活程度显著低于颈前模式。
肱二头肌:颈后高位下拉模式有着较大的肘屈曲角度,使肱二头肌激活程度显著高于颈前模式。
三角肌后束:颈后高位下拉因动作模式的特性同时包含肱骨内收、伸,并且包含水平外展成分,因此三角肌后束会较活跃,在可操作重量上显著低于颈前模式。
在做颈后高位下拉动作时,为了使握把拉至颈后,头部需要前倾,且相对颈前模式需要更多的依靠肩关节内旋肌群张力,容易造成肘关节屈伸转动轴倾斜,此为肩关节和肘关节相互妥协的结果。身体为了相对平衡动作轨迹,避免肩关节前侧组织受到更多压迫,还会靠肩部外旋肌群产生的极大外旋转矩来抗衡,这虽然是避免肩关节前侧组织受损的稳定机制,但长期让肩部旋转肌群在不良的长度-力量关系下运作,会使肩关节始终处在高度风险之中而导致受伤。
说到最后,想要练好背,健身者可以选择的动作很多,比如引体向上、俯身哑铃划船、直臂下压等,而高位下拉做为练背的经典动作之一,训练时还是以颈前模式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