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新冠路火出圈 网友纷纷打卡:把新冠病毒踩在脚下
年底前近7成国人有望接种新冠疫苗:明年中国疫苗年产能达50亿
基因测序显示冠状病毒变异推新冠疫情病例激增
欧洲药品管理局认为阿斯利康疫苗存在“非常罕见”的血栓风险
数据显示Moderna新冠疫苗接种者出现的副作用比辉瑞的更多
INSTASWAB:一种检测COVID-19的更好鼻拭子产品
研究人员发现两种抗真菌/抗抑郁药有助于抑制COVID-19病征
关注视频号,发现更多精彩
01
上海新冠路火出圈 网友纷纷打卡:把新冠病毒踩在脚下
近日,上海嘉定有条马路“火”出圈,名叫“新冠路”。“上海嘉定某接种点,打疫苗停车请停在新冠路,有那么巧么?”近日,有博主晒出一张照片,引发网友围观。据了解,该照片拍摄于嘉定工业区的一个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大家都在大门口竖着的引导牌前,驻足拍照,打卡留念。
“走新冠路,让新冠无路可走!”“多在新冠路上走走,把病毒踩在脚下!”不少网友前来打卡。
据悉,自从3月25日该点被确定为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后,这块引导牌就竖在门口了,附近的新冠路、新培路、汇源广场也开辟临时停车位,供接种者停车,万万没想到这块牌子竟然在网上“火了一把”。
嘉定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名叫“新冠”应该算是个巧合,实际上是没什么关联。
事实上,“新冠路”在全国不止一条,云南个旧市有新冠路,山东济南也有一条新冠路,四川成都有新冠大道,山东青岛还有新冠高架路。
02
年底前近7成国人有望接种新冠疫苗:明年我国疫苗年产能达50亿
由北京大学主办的“新冠疫苗与疫苗产业国际化”研讨会上,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会长封多佳披露,明年我国新冠疫苗年产能将达到约50亿剂,而在今年底前近7成国人有望陆续进行接种。“中国新冠疫苗正作为全球公共卫生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作出贡献。”中国医药保健进出口商会对外合作部副主任管云鹏在会上说。
封多佳则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国产新冠疫苗在国内的使用量超过了1亿3千万剂,而出口数量也超过了1亿剂,涉及百余个国家。他表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如此大规模的对外提供疫苗援助,也是落实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承诺的重要行为。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还在帮助多国合作建设疫苗生产设施并提供生物活性材料。
“中国疫苗已具备长久担负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责任担当,中国新冠疫苗制造能力已占全球新冠疫苗产能约一半,拥有为全球健康做出贡献的巨大潜力。”封多佳说。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疫苗的研发也加速了国内疫苗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在新冠疫情暴发前,国内除了康希诺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外,几乎没有其他中国疫苗企业做过海外临床试验。而如今,我国已有多支疫苗在阿联酋、巴西、巴基斯坦、秘鲁等多国开展临床试验,科兴的新冠疫苗克尔来福就是其中一支。
“国际合作在克尔来福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兴控股(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光在会上介绍,由于在国内没有条件开展三期临床试验,科兴选择了出国做,克尔来福分别在土耳其、巴西、印尼和智利等开展了临床试验。
国际合作也加速了克尔来福在海外的本地化生产供应。杨光表示,通过海外本地灌装包装检测供应,可以缩短疫苗供应时间和步骤。自去年以来,科兴新冠疫苗已相继通过了中国、印尼、巴西、智利、印尼的相关认证。
封多佳进一步介绍,目前国内包括疫苗科研、生产、冷链供应,以及相关设备、材料、装备、工程、信息化服务等疫苗行业相关企业在内,已形成了一个完整产业链,而这条产业链伴随着中国疫苗加速出海,也都在同步加快产能与质量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已促进了我国疫苗行业企业科技创新和自主保障能力的大大提升。
杨光也表示,目前科兴的疫苗年产能已达20亿剂,国内还有不少疫苗企业也在朝着年产能10亿乃至20亿剂规模迈进,中国疫苗产品和产业出海已站在更新的高度上,达到了更高的标准。
03
基因测序显示冠状病毒变异推新冠疫情病例激增
根据2021年4月1日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兽医学院的新研究,对数千份SARS-CoV-2样本的基因组测序显示,COVID-19病例的激增是由新的冠状病毒变异体出现所驱动的。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兽医学院人口健康和生殖学教授Bart Weimer表示,随着变异体的出现,就会有新的爆发,经典流行病学与基因组学的合并提供了一个公共卫生当局可以用来预测流行病进程的工具,无论是冠状病毒、流感还是一些新的病原体。
虽然SARS-CoV-2只有15个基因,但它却在不断变异。这些变化大多差别不大,但有时病毒会或多或少地变得具有传染性。Weimer和研究生DJ Darwin R. Bandoy最初分析了150个SARS-CoV-2菌株的基因组,这些菌株大多来自2020年3月1日前在亚洲爆发的疫情,以及这些疫情的流行病学和传播信息。他们将疫情按阶段划分为:指数型(未爆发)、起飞型、指数型增长和衰退型。病毒传播的难易程度由R值或繁殖数设定,其中R是每个感染者造成的新感染平均数。
他们将所有这些信息综合成一个指标,称为GENI,代表病原体基因组的身份。将GENI分数与流行病的阶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遗传变异的增加紧接在病例指数增长之前,然而,在新加坡,变异的爆发与较小的疫情有关,公共卫生当局能够迅速控制疫情。
Weimer和Bandoy研究了收集到的和2020年2月至4月在英国的2万个SARS-CoV-2病毒序列,并与病例数据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GENI变异得分随着病例数的增加而稳步上升。当英国政府在3月下旬实施全国封锁时,新病例数量趋于稳定,但GENI得分继续上升。这表明,在病毒快速进化的情况下,禁止聚会、口罩任务和社会疏远等措施能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
这也可以帮助解释 "超级传播者 "事件,当大量的人在一次事件中被感染,而预防措施却被放松。Weimer说,他希望公共卫生当局能够采取测量病毒变异并将其与当地传播率R联系起来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当一个新的爆发即将到来,你可以得到一个非常早期的警告。
04
欧洲药品管理局认为阿斯利康疫苗存在“非常罕见”的血栓风险
欧洲药品监管机构EMA已经得出结论,阿斯利康公司的COVID-19疫苗可能会导致一小部分人出现血栓,但这只有"非常罕见"的可能性,不应该阻止一般的免疫接种。欧洲药品管理局 (EMA) 一直在评估商品名为Vaxzevria - 由英国牛津大学和阿斯利康公司开发的疫苗的安全性,这是因为在欧洲各国的施打过程中,有报告的患上血栓的病例时有出现。
这导致一些国家的医疗监管机构下令停止使用该疫苗,同时进行进一步调查。本周早些时候,牛津大学暂停了一项在年轻患者中进行的试验,该试验一直在探索Vaxzevria是否可以用于18岁以下的人群。
EMA的安全委员会PRAC今天公布了调查结果,建议虽然应该在疫苗中加入新的警告,说明其 "非常罕见的副作用",但总体利益风险仍然是积极的。
"EMA提醒医护人员和接种疫苗的人,要继续注意在接种疫苗后2周内可能出现非常罕见的血栓合并低水平血小板的病例,"该机构今天在一份声明中说。"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报告的病例都发生在接种疫苗后2周内的60岁以下女性身上。根据目前现有的证据,具体的风险因素尚未得到证实。"
对62例脑部血栓(脑静脉窦血栓,或CVST)和24例腹部血栓(脾静脉血栓)的评论。其中,18例已证明是致命的,而欧盟和英国的免疫人口总数约为2500万。目前的理论是,免疫反应是血栓和低血小板的罪魁祸首,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COVID-19与住院和死亡的风险有关,"EMA指出。"报告的血栓和低血小板的组合非常罕见,疫苗在预防COVID-19方面的总体好处超过了副作用的风险。EMA的科学评估是COVID-19疫苗安全有效使用的基础。"
不过,即使副作用很少,以下文字也是接种了阿斯利康药物的人应该注意的事情,EMA建议如果被接种者注意到以下任何症状,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呼吸急促
胸部疼痛
腿部肿胀
持续的腹部疼痛
神经系统症状,包括严重和持续的头痛或视力模糊
注射部位以外的皮肤下有细小的血点
目前,Vaxzevria尚未在美国使用。它是欧盟授权的四种防范和控制COVID-19疫苗之一。"发生这种情况的几率很低,"EMA坚持认为,"但仍应注意症状,以便及时就医,帮助恢复和避免并发症。"
05
数据显示Moderna新冠疫苗接种者出现的副作用比辉瑞的更多
坊间传闻是真实的:根据本周发表在《JAMA》上的新数据,接种Moderna COVID-19疫苗的人表示,他们的副作用比接种辉瑞/BioNTech疫苗的人更多。该研究分析了美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一个名为v-safe的项目收集的报告。这是一个基于短信的项目,旨在跟踪疫苗接收者的副作用。
在每次接种疫苗后的第一周,参加接种的人被要求填写一份关于任何症状的日常调查,如疲劳或手臂疼痛。
超360万在2月21日之前接种了第一剂COVID-19疫苗的人加入了v-safe并至少登记一次。其中约70%的人说他们有某种注射部位的反应如疼痛或肿胀,一半的人有更普遍的反应如疲劳或发冷。在这两种情况下,接受Moderna注射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副作用--73%的患者有注射部位反应,相比之下,接受辉瑞/BioNTech的患者有65%的患者有注射部位反应。约51%的Moderna患者出现全身症状,相比之下,接受辉瑞/BioNTech治疗的患者只有48%出现全身症状。
第二次注射后,差距扩大了。约140万人完成了这些登记。在第二次注射Moderna的患者中,近82%的人有注射部位疼痛,而在辉瑞/BioNTech的患者中,只有不到69%的人有疼痛。总体来看,74%的人称他们在注射Moderna后有一般反应,相比之下,64%的人注射了辉瑞/BioNTech表示有这种情况。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寒战,40%注射了Moderna的人出现寒战,在注射辉瑞/BioNTech的群体中则只有22%。
另外,不管接种的是哪种疫苗,65岁以上的人比65岁以下的人产生副作用的可能性更小。
该研究没有包括参与疫苗所说的副作用有多严重的信息,因此尚不清楚一种疫苗是否会比另一种疫苗引发更严重的破坏性影响。此外,使用v-safe的人群可能不是接种疫苗人群的代表性样本。只有约10%的人在接种疫苗后登记参加了该项目。
但总的来说,副作用和副作用发生的频率跟这些疫苗的临床试验相似。
06
INSTASWAB:一种检测COVID-19的更好鼻拭子产品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子公司OPT Industries使用新型增材制造系统来制造出设计复杂的产品。在MIT媒体实验室研究3D打印系统近7年的时间里,Jifei Ou虽然有在怀疑这项工作可能会带来更好的产品,但他从未想过这将有助于解决全球流行病造成的供应短缺问题。
自去年3月以来,Ou的公司OPT Industries一直在跟医院合作以提供一种用于COVID-19检测的新型鼻拭子。这些被叫做INSTASWAB的棉签利用了Ou在MIT开发的纤细毛状结构。跟传统棉签相比,OPT的棉签内的微小编织格子允许它们吸收和释放更多的液体。
这家MIT子公司采用了一种持续制造的方法使其能根据需求扩大打印机的生产规模。截止到目前,它已经向一些卫生保健和家庭检测机构提供了80多万份棉签以帮助解决了威胁医院检测能力的短缺问题。
在Ou意识到OPT可以在新冠大流行应对中发挥作用的12个月里,该公司的小团队扩大了生产和分销能力,并跟Kaiser Permanente等大型医疗保健机构展开合作以开发其他可以从该公司的设计过程中受益的产品。
Ou说道:“参与这项努力非常有意义。这种感觉特别棒,因为我们已经开发出毛发结构的材料很长时间了,所以感觉就像,‘啊哈,我们的专业知识终于派上用场了!’”
Ou在媒体实验室有形媒体组担任研究助理的期间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创造了设计和3D打印复杂微结构的新方法。另外,他还获得了MIT Sandbox and E14基金的支持。自从离开MIT后,Ou的团队提高了机器的产量、让连续打印成为可能,这使得其公司可以专注于打造灵活、类似纺织的材料。
OPT产品使用的算法试图优化每个光纤的放置。这家公司的棉签头部拥有多孔微结构,它们可以收集和保留液体,然后当液体进入测试瓶时迅速释放。
Ou在跟MIT比特原子中心及外部微生物实验室成员的合作中对OPT的棉签跟传统的棉签进行了比较。测试表明,OPT的棉签释放的细菌量是测试对照组的20倍。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更多的细菌会增加检测的敏感性,尤其是快速检测。
OPT的增材制造系统可以以高度自动化的方式生产公司的毛状微结构从而使OPT能在价格上跟传统棉签制造商展开竞争。目前,这家公司的工厂每天可以生产8万份样本。Ou表示,OPT正在生产更新版本的机器以更快地生产产品。
OPT已经跟大型卫生保健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如经销商Henry Schein将其拭子送到医院、卫生诊所和家用检测试剂盒。
这家初创公司还在开发其他利用其高细菌采集率来检测其他疾病的医疗取样设备。今年5月,OPT将搬进位于马萨诸塞州梅德福的新办公室,届时,它将实验室和生产团队整合在一起。Ou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加快从产品构思到设计、原型、优化和生产的周期。
Ou表示:“在增材制造方面,我们正努力像(跨国产品公司)3M那样。每个人都知道3M,因为他们拥有很多对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的不同产品。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模式。我们还在开发其他医疗和化妆品--棉签只是个开始。”
07
研究人员发现两种抗真菌/抗抑郁药有助于抑制COVID-19病征
发表在《英国药理学杂志》上的新研究表明,目前有两种药物 - 一种抗真菌药物和一种抗抑郁药物可以有效抑制实验室细胞中引起COVID-19的病毒。研究人员发现,抗真菌药伊曲康唑和抗抑郁药氟西汀在细胞培养实验室试验中分别阻止了传染性SARS-CoV-2病毒的产生。
当任何一种药物与抗病毒药物雷米西韦联合使用时,该组合便会显示出协同作用,且对SARS-CoV-2的产生抑制率超过90%。
"预防接种和针对COVID-19的治疗药物都是有效对抗SARS-CoV-2等新兴人畜共患病病毒引起的大流行所必需的。"资深作者德国明斯特大学的Ursula Rescher博士说。
参考文献:
DOI:10.1111/bph.15418,《英国药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1111/bph.15418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