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长:中国已有11款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全球最大疫苗制造商:需要4-5年时间才能让全球人口接种新冠疫苗




陈薇院士:新冠病毒发生的D614G突变对疫苗影响较小
中国科技部部长:中国已有11款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
钟南山:今冬明春或继续存在新冠疫情发展 群体免疫应通过接种疫苗实现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新冠病毒中间宿主仍未找
全球最大疫苗制造商:需要4-5年时间才能让全球人口接种新冠疫苗
印尼进口冻带鱼外包装核酸阳性 冷冻食品该如何处理?

01
陈薇院士:新冠病毒发生的D614G突变对疫苗影响较小
作为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一,全球科学与生命健康论坛今天(9月18日)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在论坛主旨演讲中表示,目前新冠病毒发生的D614G突变对新冠疫苗影响较小。她透露,下周即将在泰州进行更大规模55岁年长人群的临床研究。

9月18日,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全球科学与生命健康论坛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在论坛上做主旨演讲。摄影/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新冠病毒突变对疫苗无明显影响
陈薇介绍,据世界卫生组织9月17日最新统计数据,全球共有182个候选新冠疫苗在攻关,其中36个进入临床试验,146个在临床前研究阶段。截至目前,全球有9个新冠疫苗在进行三期临床研究,其中包括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和康希诺生物公司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
陈薇表示,此次新冠疫苗研发所用平台比较成熟,并曾用同一平台研制出埃博拉疫苗。陈薇回忆说,2014年8月1日,国外科学家公布埃博拉病毒基因序列,全世界在同一起跑线研发埃博拉疫苗。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发的埃博拉疫苗在2014年12月12日获得临床许可,也就是说用4个多月时间把埃博拉疫苗推向临床。
新冠疫苗接种后可产生多久的保护力?“虽然目前还没有新冠疫苗的长期数据,但埃博拉疫苗的数据可以作为参考。”陈薇介绍,埃博拉疫苗采取“同源初免-加强”免疫策略,埃博拉疫苗接种第一针的6月后,再接种第二针加强免疫,可维持18个月的免疫反应。
对于公众关注的新冠病毒变异对疫苗效率的影响,陈薇表示,其团队每天追踪全球提交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数据,截至今年9月,在全球公共数据库中已上传新冠病毒序列超过10万条,其中,高质量全基因组序列约6万条,采样自6个大洲超过105个国家和地区。陈薇表示,包括其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在内,国内外正在研发的新冠疫苗多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即选取新冠病毒最有用的那一段基因——S段做成疫苗,分析现有病毒基因序列可发现,新冠病毒基因S段仅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变异D614G。根据分析及推测,该变异对疫苗的影响微乎其微,“是非常小的影响”。
下周将启动更大规模年长人群疫苗临床研究
陈薇在演讲中回溯了重组新冠疫苗的研发过程。
据陈薇介绍,1月12日,研究团队和全世界一起获得新冠全基因序列,3月9日向国家CDE(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提出临床申请,3月16日获批启动临床试验。3月16日晚8点18分在武汉接种了第一针。计划招募108名志愿者,最终5000多人报名。注射疫苗后,108名受试者全部产生抗体。5月22日,一期临床试验数据在《柳叶刀》公布。
二期临床实验于4月12日启动, 4月16日完成了临床方案的508人接种。陈薇提到,二期临床试验进行了一个比较大胆的探索,与国外新冠疫苗研发中将受试者年龄划分为18至55岁不同,其研究团队将受试者分成了两部分,即18至54岁、55岁及以上,508名受试者中年龄最大的为84岁。7月20日,二期临床数据发表于《柳叶刀》,这次试验首次验证了疫苗对55岁以上年长人群的免疫效果。
陈薇透露,下周将在泰州进行更大规模的55岁以上年长人群的临床研究。(来源:新京报)
02
中国科技部部长:中国已有11款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全球科学与生命健康论坛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透露,目前已有11款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4款进入3期临床试验。王志刚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疫情给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新的严峻挑战。

王志刚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政府迅速行动,组织动员医疗、科技等各方面力量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中国科技界和科研人员全力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为尽快认识、应对和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也为全球抗疫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建立了多部门协同、跨部门协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动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精干科研力量,坚持科研攻关和临床救治有机结合,聚焦药物筛选、疫苗研发、检测技术等5个重点方向,迅速筛选评价了一批有效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形成适合不同阶段患者的治疗方法。
同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核酸检测、抗体检测试剂和配套设备研发,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检测需求,并行推进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减毒流感疫苗等5条技术路线研发。目前已有11款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4款进入3期临床试验。
王志刚表示,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始终把国际科技合作放在重要位置,本着公开、透明、负责的态度,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第一时间分离界定出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卫生组织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全球科学家开展药物医疗诊断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定期与世界卫生组织及时、主动通报疫情信息,进行科学研判,搭建防控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共享交流平台;建立发布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共享数据平台,为100多个国家用户提供服务。
王志刚说,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尚未得到全面控制,随着今年秋冬季的到来,疫情还有出现反弹的可能,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中国科技界将继续坚持科研攻关和疫情防控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完善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以更加务实高效的举措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世界各国科技界同行一起分享科研成果和抗疫经验。(来源:澎湃新闻)
03
钟南山:今冬明春或继续存在新冠疫情发展 群体免疫应通过接种疫苗实现
9月18日,2020中关村论坛全球科学与生命健康论坛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介绍了中国新冠肺炎的防控策略。钟南山表示,今冬明春,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继续存在或发展。

钟南山说,控制传染是今冬明春防控工作的一个关键,佩戴口罩和洗手很重要。今年冬天或明年春天疫情应该还会继续存在,同时很可能发生局部地区的爆发。
“我相信进行全面的核酸检测,密切监测,这种方式看起来行之有效。因为大家知道无症状的患者传播力也很强,所以一定要做。”
他说,新冠肺炎患者在出现症状前5天及后5天传染性最强,同时重症患者的致死率很高。因此,一旦发现局部地区疫情,我们还要继续采取社区层面联防联控、社区全民核酸筛查、追踪密切接触者、隔离核酸阳性的无症状患者等措施,并且加强对患者的治疗。
在预防层面,钟南山认为,群体免疫应该通过大规模接种疫苗的方式来实现。
如果是无任何干预情况下的自然感染,全球感染人群比例将达到60%至70%,6.95%的人口将死亡。
钟南山指出,大规模接种疫苗需要大约1至2年的时间,这需要全球各国的合作。(来源:Pengcan)
04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新冠病毒中间宿主仍未找到
18日下午,在中关村论坛的平行论坛全球科学与生命健康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新发传染病中心主任石正丽介绍了新冠肺炎病原学鉴定和可能的起源。她透露,团队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也不排除其他野生动物,但中间宿主尚未找到。
这也证明,该病毒非常狡猾,从野生动物传到人类社会悄无声息,这个过程也是后续在新冠病毒病原学研究中需要重视的部分。

石正丽回忆,从2019年12月底收到来自武汉金银潭医院的7份样本开始,团队就开始开展不明原因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她回溯了整个过程:
2019年12月31日,核酸扩增坚定“新”型冠状病毒;
2019年1月2日,通过高通量测序完成一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2020年1月5日,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
2020年1月14日,证明新型冠状病毒利用SARS病毒同源受体ACE2;
2020年2月6日,完成ACE2小鼠感染模型;
2020年2月9日,完成恒河猴感染模型。
由此,团队证明,新冠肺炎的病原为一株新型冠状病毒。
石正丽说,完成新冠肺炎病原确定前后只用了40天的时间;而在2013年完成SARS病原确定时间是5个月,这样的快速反应,“得益于我们前期在蝙蝠SARS冠状病毒研究上的15年的积累”。她认为,这也反应了一个道理,如果想做创新,长期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期间,石正丽团队分离病毒并建立平台,为后续药物筛选、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以及技术平台,直到现在,团队还在为不同科研团队的抗体检测以及疫苗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撑。
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到底是什么?病毒溯源非常困难。石正丽说,这有赖于流行病学和分子进化的研究,今天的论坛上,她通过分子进化原理向大家解释新型冠状病毒可能的起源。
在近几十年内,新发传染病不断爆发,而且70%以上都是通过野生动物传播,这些由野生动物传播的病毒通过中间宿主传播到人类社会。
石正丽说,通过比较公开的数据库以及实验室一些数据,他们发现了团队此前在云南山洞中发现的一组基因组序列和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一致性高达96%,据此,他们推测,新冠病毒最初的进化来源可能是蝙蝠。
不过,石正丽说,我们没有找到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它的自然宿主现在推测可能是蝙蝠,但是也不排除其他野生动物,比如说穿山甲,因为现在的工作量还没有大到足够下一个确定的结论。石正丽分析,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我们现在完全不知道,这就说明,新冠病毒是一个非常狡猾的病毒,它在从野生动物传到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是悄无声息、慢慢变化的,这也是后续在新冠病毒病原学研究中需要重视的一部分。
对于新冠病毒,如何防范?石正丽认为,目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病毒找到我们之前找到它们,这意味着人类要在自然界提前监测,并开展早检测、早预警、早干预,把一些有可能的传染病阻断在萌芽状态。(来源:北京日报)
05
全球最大疫苗制造商:需要4-5年时间才能让全球人口接种新冠疫苗
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都在热切地期待着一种成功的新冠疫苗的到来,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将最终结束COVID-19大流行。然而,全球最大的疫苗制造商-印度血清研究所的CEO Adar Poonawalla刚刚做出了一个令人沮丧的预测。Adar Poonawalla认为,需要4-5年时间才能让全球人口接种COVID-19疫苗。

一些卫生专家曾指出,当新冠疫苗最终准备就绪后,有两个关键的变量将决定它在结束COVID-19大流行方面的成功程度。正如白宫卫生顾问安东尼-福奇博士在接受《华尔街日报》新一期采访时解释的那样,将需要一种有效性足够高的疫苗,加上愿意接种的人数足够多。高有效性,加上最大数量的疫苗接受者--这才等于结束这场大流行的最佳机会。福奇博士曾表示:“如果你有一种高效的疫苗,但没有足够多的人接种,你就无法实现拥有疫苗的全部重要效果。”
印度血清研究所的CEO Adar Poonawalla近日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称:“要想让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都得到疫苗,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
Poonawalla的研究所实际上已经与五家全球制药公司合作生产新冠疫苗,包括与阿斯利康公司以及美国Novavax公司合作。该研究所的目标是生产10亿剂COVID-19疫苗,其中包括承诺将为印度生产近5亿剂疫苗。
不过人们普遍认为,即便是堆积如此庞大的COVID-19疫苗剂量,也远远不能满足全球的需求。专家们一直在讨论假设,一种疫苗很可能需要像麻疹疫苗那样分两次接种,这样一来,估计需要150亿剂疫苗。“我知道全世界都想对(疫苗)持乐观态度......我现在还没听说有人能接近这个(水平),”Poonawalla在接受采访时说。(来源:Pengcan)
06
印尼进口冻带鱼外包装核酸阳性 冷冻食品该如何处理?
9月18日,海关总署官网宣布,对印度尼西亚1家水产品企业采取紧急预防性措施。因从印度尼西亚进口1批冻带鱼1个外包装样本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根据海关总署公告2020年第103号的规定,全国海关自即日起暂停接受印度尼西亚PT.PUTRI INDAH(注册编号为CR010-02)水产品生产企业产品进口申报1周,期满后自动恢复。

据悉,食品及其包装材料若由新冠病毒感染者生产、加工、搬运等,有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新冠病毒感染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时,可能会污染周边所接触到的物体表面如操作台面、水龙头、门把手、食品、食品包装材料等,从而造成食品及其包装材料的污染。
新冠病毒污染食品及其包装后,在食品或其包装材料上不能繁殖,常温存活时间有限,但在低温环境下新冠病毒会存活较长时间。
此外,海鲜加工厂、畜禽屠宰加工厂、生鲜市场等场所低温潮湿、环境相对封闭、人群密集,这些都有利于新冠病毒传播。
因此冷冻食品及其包装表面被严重污染,并在低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搬运、加工或销售时,可能会成为新冠病毒的载体。
消费者只要按照正确的方式处理、加工怀疑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食品,通过食品及其包装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极低。
消费者要牢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处理食物和包装(尤其是来自疫情高风险地区的冷冻水产、肉类等)前后的过程中要勤洗手,避免用不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
(2)食物加工前要认真清洗,清洗的时候注意防止水花飞溅。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生的肉制品防止溅洒污染(若确实需要清洗,可将肉放到盛有清洁的水的盆中清洗)。
(3)烹调加工过程中,要及时清洗和消毒台面和厨具。加热蒸煮是有效的消毒方法。
(4)储存和处理食物的容器、刀具、案板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特别是处理生肉、生水产品等食品时,避免交叉污染。
(5)食物要烧熟煮透。冠状病毒不耐热,正常烹饪温度(70°C,5分钟)即可杀灭病毒。
(6)做好的食品尽快食用,常温下放置时间不超过2小时,不能及时吃的食物要冷藏或者冷冻存放。剩饭剩菜吃前要充分加热。
(7)购买新鲜的肉、水产品等食材,清洗和加工食物、清洁烹饪用具和餐具、洗手时均应使用清洁的水。(来源:Pengcan)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