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称中国应带头做到群体免疫;广东现尼日利亚毒株;为什么要两针才让mRNA疫苗发挥最佳效果;一些领域在新冠流行期间得到巨大发展




高福称中国应带头做到群体免疫:明年约9亿至10亿人口接种疫苗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减轻自身免疫反应过激的新化合物
接种完新冠疫苗后为何还要戴口罩?病毒仍可能在鼻腔残留并繁殖
为什么要打两针才能让mRNA疫苗发挥其最佳效果?
美已接种新冠疫苗1亿多剂:13.5%成年人完成完全接种
数据显示冠状病毒疫苗已经开始对美国防疫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外媒:一些研究领域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得到了巨大发展
新冠复阳病例为何不在统计之列?《防控方案》早有明确定义
全球每分钟约扔掉300万个口罩:滴答作响的微塑料定时炸弹
武汉雷神山医院封舱后首次开放
广东首次发现新冠病毒尼日利亚突变株 易出现抗体中和逃逸现象

关注视频号,发现更多精彩
01
高福称中国应带头做到群体免疫:明年约9亿至10亿人口接种疫苗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表示,按照目前内地新冠疫苗的产量,中国应能在今年底至明年中达到7成至8成的疫苗接种率,即大约9亿至10亿人口已经接种,而且仍可以加快供应和生产,有望提前达到这目标。高福接受访问时又指出,面对全球疫情蔓延,中国应带头做到群体免疫,特别是重点和关键人群的接种工作尤其重要。

群体免疫即一个群体中大部分人有了某种病毒的抗体后,就产生了群体免疫效应,使得其他没有免疫力的个体因此受到保护而不被传染。
群体免疫理论表明,当群体中有大量个体对某一传染病免疫或易感个体很少时,那些在个体之间传播的传染病的感染链便会被中断。拥有抵抗力的个体的比例越高,易感个体与受感染个体间接触的可能性便越小。
在这之前,中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在研讨会上介绍了中国防疫的措施和经验,他表示,通过接种疫苗实现全球群体免疫需要2-3年,甚至更长时间。
钟南山直言:建立群体免疫,不能通过让大量人患病来实现,我们必须要以科学为基准,通过疫苗接种来实现这一目标。那么全世界人口需要大概2到3年来实现全球群体免疫,甚至需要更长时间。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也曾表示,今年年底前结束疫情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世卫组织六大区域中有四个地区的新增病例数量出现上升,包括美洲、欧洲、东南亚和东地中海地区,这令人失望,但并不令人惊讶。
原因包括放松了公共卫生措施、变异新冠病毒的持续传播、以及人们放松了警惕。虽然疫苗有助于拯救生命,但如果仅靠疫苗就会犯下错误,基本的公共卫生措施仍然是基础。
02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能减轻自身免疫反应过激的新化合物
当人体检测到一种病原体如细菌或病毒它就会启动免疫系统来对抗这种入侵者。有些人的免疫系统会出现反应过度的情况,这会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活跃进而引发身体自身受伤,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是致命的。现在,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化合物,它可以在不损害身体整体免疫反应的情况下帮助减少这种过度激活。

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会导致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健康组织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1型糖尿病。最近,它还跟严重的COVID-19感染有关,在这种感染中,免疫系统信号蛋白上升到危险水平进而导致人体自身细胞受损。
这种化合物由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小组设计,被叫做ASO-1,以酪氨酸激酶2 (TYK2)为靶点--TYK2是两面激酶(JAK)家族的一种酶,在调节人体免疫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爱丁堡大学最近牵头、发表在领先科学杂志《自然》上的一项研究则发现,TYK2水平高跟患严重COVID-19存在关联。
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SPMS)的Phan Anh Tuan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这表明了ASO-1化合物形成自身免疫疾病治疗基础的潜力。

Phan同时还是南大结构生物学研究所的临时主任,他表示:“人类基因研究表明,抑制TYK2的活性可以提供对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狼疮和1型糖尿病的的保护。”
南大高级研究员、该研究的论文联合首席作者Lim Kah Wai博士补充称,英国的这项研究将TYK2高表达跟COVID-19重症患者联系起来,ASO-1可能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治疗药物。为此,他们正计划进行进一步的临床前工作以验证其治疗潜力。
据了解,许多减轻由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引起的炎症的药物靶向JAK家族四种蛋白:JAK1, JAK2, JAK3和TYK2。
最近,TYK2已经成为研究人员首选的目标。由于这四个成员的结构高度相似,有选择地靶向TYK2以限制副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NTU研究团队设计的ASO-1化合物是一种反义寡核苷酸(ASO)。ASO是一种RNA疗法--它们以信使RNA (mRNA)为靶点,mRNA携带着细胞“读取”的基因指令来制造蛋白质。ASO-1被设计成能跟TYK2 mRNA结合从而阻止细胞产生TYK2蛋白。
研究小组对人类细胞培养进行了实验室实验并发现ASO-1对TYK2具有高效力和选择性且对其他JAK蛋白没有影响。Lim博士指出,ASO-1的这种高效力可以跟最近已进入临床试验或已批准临床使用的候选ASO药物相媲美。
NTU研究小组从200多个潜在有效的ASO中发现了ASO-1。
现在,该团队已经建立了一个涵盖RNA疗法的设计、合成和细胞测试的集成平台。TYK2是免疫和癌症治疗的一系列治疗靶点之一,它成为了该团队研究的主要重点。
NTU的研究人员计划跟几位学术合作者合作在动物模型上测试ASO-1并对其临床应用开发开放工业合作。
03
接种完新冠疫苗后为何还要戴口罩?病毒仍可能在鼻腔残留并繁殖
上周早些时候,美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为完全接种过疫苗的人发布了新的COVID-19指南,其建议接种过疫苗的人继续遵守在公共场合或聚集时预防传播的卫生措施。不过美CDC表示,接种过两种疫苗的人可以在第二次注射两周后无需佩戴口罩也能在室内会面。假设药物引起了预期的免疫反应,这时就会产生完全免疫。

我们知道,第一代新冠疫苗并不是为了阻止COVID-19传播而设计的,相反,是为了防止严重的COVID-19和死亡。此外,COVID-19疫苗有着不同的功效等级,这意味着它们不会提供完美的100%保护。这就是为什么理论上说,完全接种疫苗的人仍有可能被感染。他们也可能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即使他们自己没有出现症状。
据了解,当新冠疫苗在第一次注射后到达细胞时免疫系统会立即对新的威胁做出反应。正常的免疫系统将疫苗视为入侵者并产生抗体来中和它。疫苗接种后出现的副作用表明身体已经开始保护自己了。
这些抗体将传遍全身,如果接种过疫苗的人感染了SARS-CoV-2那么它们将杀死真正的病毒。然而新冠病毒仍可以在鼻腔内的细胞中定居并在那里繁殖并试图扩散到肺部。一些抗体可能存在于上呼吸道中,不过科学家们仍在研究它们的数量是否足够多以防止病毒感染鼻子中的细胞。
新冠病毒将会试图潜入肺部并造成最大的伤害。更多的抗体将在那里面对病毒--本质上是阻止它感染肺细胞。病毒若无法繁殖就会死亡,患者也不会出现症状。鼻子仍是问题所在,因为无论是通过咳嗽、打喷嚏还是仅仅通过交谈和呼吸,接种过疫苗的人仍可能携带病毒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将病毒传播给他人。这就是接种疫苗后仍被建议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的原因。
同样,这也是为什么美CDC还没有准备好支持一些州正在做的事情。尽管该机构发出警告,但许多地方已经取消了戴口罩的要求。
即使疫苗可以阻止新冠病毒感染,接种过疫苗的人仍需要口罩。疫苗并非100%有效。一小部分接种过疫苗的人会被感染并发展成更严重的疾病。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可以防止他们传染他人。
04
为什么要打两针才能让mRNA疫苗发挥其最佳效果?
由于医疗职工短缺和分配问题,美国面临着疫苗接种的延误,联邦卫生官员现在说,可以将两部分疫苗的第二剂推迟六周之久。
       那么,为什么要令人困扰地把疫苗接种分成两次,其中需要间隔3-4周打两针?

这是因为两次接种,间隔三到四周,是通过接种疫苗产生有效免疫反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针对COVID,而且针对甲型和乙型肝炎以及其他疾病也是如此。
第一剂疫苗使免疫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并使身体接触到相关病原体。这可以让免疫系统做好防御准备。第二剂,又名加强剂,可以为免疫系统提供机会,以提高用于对抗病毒的抗体的质量和数量。以辉瑞和Moderna COVID-19疫苗为例,第二剂疫苗将疫苗提供的保护从60%增加到约95%。
为什么CDC认为在42天内接受第二剂疫苗是可以的?
在临床试验中,93%的受试者最早在第19天和最晚在第42天接种第二剂辉瑞疫苗。由于在这个时间 "窗口"内接种疫苗的每个人的保护率都约为95%,因此没有什么理由不允许在第二剂的时间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随着更多疫苗的上市,辉瑞和Moderna疫苗的第二剂时间应该接近4周。但好消息是,即使供应量仍然有限,科学表明,在第一次接种后42天再接种第二剂也没什么不好。
在第一剂和第二剂之间,免疫系统会做什么?
mRNA疫苗诱导其对COVID-19的保护的生物学原理与其他疫苗根本不同。
辉瑞和Moderna疫苗使用的是编码尖峰糖蛋白的信使RNA。注射疫苗后,mRNA进入称为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利用mRNA中的指令合成标志性的穗状糖蛋白,它是导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的特征。然后,这些免疫细胞将尖峰糖蛋白展示给B细胞,然后B细胞产生抗尖峰抗体。
树突状细胞识别病毒,并向T细胞提供有关病毒尖峰蛋白的信息。T细胞将病毒尖峰蛋白的信息提供给B细胞,B细胞转化为储存病毒信息的记忆B细胞。当这种记忆B细胞被感染或第二剂疫苗激活后,会使部分B细胞转变为血浆B细胞,分泌保护性抗体,以对抗病毒。
mRNA疫苗能够独特地诱导一种特殊的免疫细胞--称为T-滤泡协助细胞--帮助B细胞产生抗体。T细胞通过与B细胞直接接触,并通过发送化学信号告诉B细胞产生抗体来实现这一目的。正是这种对抗体产生的帮助,使得这些疫苗如此有效。
但并不是所有的B细胞都是一样的。有两种能产生穗状抗体的细胞:长寿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顾名思义,长寿浆细胞在接种疫苗后的数年内一直生活在骨髓中,不断地搅动出抗体--在这种情况下是抗穗抗体,且这些长寿的B细胞不需要增强。
另一方面,记忆B细胞则生活在一种类似冬眠的状态中。它们不会产生抗体,直到受到疫苗增强剂的刺激,或者接触到导致COVID-19的冠状病毒感染。这就是我们需要第二剂疫苗的原因。这两种类型的B细胞共同提供了一个持续的保护水平。
如果没有及时得接种辉瑞或Moderna的第二剂疫苗会怎样?
由于目前疫苗短缺,以及为数百万人接种疫苗的基础设施建立问题,许多医生担心第二剂疫苗不能在规定的三到四周窗口内送达。
这一针加强剂是T细胞刺激记忆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所必需的。如果不在适当的窗口内注射加强剂,产生的抗体数量就会减少,可能无法提供对病毒的强大保护。
05
美已接种新冠疫苗1亿多剂:13.5%成年人完成完全接种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显示,美周五接种的新冠疫苗剂量超过了1亿剂。该机构的数据显示,约有3500万人已经完全接种了疫苗,占美国成年人口的13.5%。美CDC表示,超6590万人至少注射了两剂疫苗的第一剂。
虽然这一里程碑式的数字包括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接种的1650万支疫苗,但这使得拜登总统离他在上任100天内接种1亿支疫苗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美CDC的数据显示,在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超32%的人已经完全接种了疫苗,超61%的人至少接种了一剂。这是值得注意的,因为美国约80%的新冠死亡病例是65岁及以上的人。
自拜登上任以来,美国政府逐步加快了疫苗接种的步伐。白宫最初的目标是每天注射100万针,一些公共卫生专家批评这一目标偏低。据美CDC称,上周五美国接种了290万剂疫苗,创造新的纪录。

目前美国有三种新冠疫苗已获得FDA的紧急使用授权。Moderna和辉瑞的两剂疫苗于去年12月被批准,强生的单剂疫苗则是在上月获批。
白宫一直在跟疫苗制造商合作以加快生产并增加承诺提供给美国的疫苗总量。拜登周三宣布,政府计划确保强生能额外提供1亿剂疫苗。
强生目前已跟美国政府达成协议,将在6月底前提供1亿剂疫苗,不过白宫官员本周表示,该公司将在5月底前就能实现。白宫新冠病毒病应对协调员Jeff Zients周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要归功于跟强生的竞争对手默克公司达成的一项协议,该协议将帮助生产疫苗剂量。
Zients补充称,Moderna和辉瑞预计将在5月底前各自交付2亿剂疫苗。
拜登周四利用他的首次黄金时间全国演讲呼吁各州在5月1日之前让所有成年人都有资格接种新冠疫苗。尽管美CDC制定了在供应有限时应优先接种疫苗的指导方针,但最终决定还是由各州做出。
此外,拜登在周四晚的讲话中敦促美国人继续遵循公共卫生措施。另外他还设定了一个目标,如果美国的疫情继续消退,美国人就能以小组的形式跟朋友和亲人一起庆祝7月4日独立日了。
06
数据显示冠状病毒疫苗已经开始对美国防疫进程产生积极影响
冠状病毒疫苗正在发挥作用的许多迹象已经出现,随着疫苗种类、产量和接种数量的不断爬升,它们将继续对美国产生积极影响。在为尽可能多的美国人接种COVID-19病毒疫苗的竞赛中,美国已经达到了另一个里程碑。根据彭博社的疫苗追踪系统,自12月开始接种以来,目前全美已经接种了1.01亿剂冠状病毒疫苗。
根据过去一周的平均速度,目前疫苗接种活动正以每天230万剂的速度进行,上周五,白宫高级顾问安迪·斯拉维特在推特上表示,刚刚达到单日接种量292万剂的最高纪录。根据彭博社的数据,这一切都意味着,现在距离覆盖足够的美国人恢复正常生活还有五个月的时间。

同时,也不断有证据表明,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正在产生预期效果。因为冠状病毒带来的住院和死亡数量开始快速下降,尤其是老年人(最容易受到COVID-19病毒最严重影响的人)的数据开始变得乐观。据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报道,美国总人口的18.4%现在已经接受了至少一剂冠状病毒疫苗,且现在有望达到拜登政府设定的新目标,他在周四晚上作为总统向全国发表的第一篇黄金时间讲话中提出了这一目标。
美国人当中不属于任何优先类别的普通民众已经被明确允许获得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拜登政府正在告诉各州,他们需要开放他们的疫苗程序,以便在5月1日之前,美国的每个成年人都有资格在那个时候接种疫苗。
"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立即打上这一针,"拜登在演讲中说。"但这意味着你将能从5月1日开始排队。每个成年人都将有资格打针。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将从我在12月宣誓就职前承诺的每天100万针,变成保持、超过我们目前每天200万针的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国家。"
不过总统同时也提出了警告,即不可预见的情况可能会破坏这一时间表,例如冠状病毒变种在击败疫苗提供的保护方面可能会出现意外。然而,目前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目前美国提供的三种疫苗--辉瑞、摩德纳和强生公司的疫苗--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病毒的整体强大抵抗力。
07
外媒:一些研究领域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得到了巨大发展
数十亿美元的资金被用来抗击新冠大流行,其中很大一部分则用于疫苗开发。其他领域的研究也在大流行期间得到了很大的推动--这些结果可能会在未来对公共卫生产生巨大影响。以下是这场受大流行病启发的筹资竞赛中的一些大赢家:

mRNA疫苗--辉瑞/BioNTechModerna疫苗的惊人成功为未来其他高度定制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疫苗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们基本上是一幅蓝图--它们使用一种基因密码,告诉身体构建微小的分子目标。身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全力以赴地进行打靶练习、增强免疫力,这样当真正的威胁--如冠状病毒--出现时它就能迅速做出反应。
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信使rna疫苗的基础科学研究,但直到现在才取得真正重大突破。他们虽然获得了资金,但仍然处于“生物技术死亡之谷”的阴影之下--这是研究发现和商业化之间的鸿沟。现在,它们已经在临床试验中证明了自己并被用于为数百万人接种疫苗--突然之间,它们迎来了一个巨大的繁荣。随着产量的增加,研究人员看到了治疗艾滋病和镰状细胞性贫血等疾病的希望。
他们的成功对制药公司(和股票市场)来说是一大胜利,与此同时对研究人员和较小的供应商来说也是如此。生产含有疫苗遗传物质的纳米颗粒的专业生物技术公司蓬勃发展,有些公司的产量甚至增加了50倍。这些授权、出色的临床试验结果以及对此类生产的投资可能意味着我们在未来会看到更多的mRNA疫苗。
快速分子检测--在新冠大流行之前,少数几家公司致力于流感、性传播疾病和大量其他疾病的诊断检测。这些快速、简单的测试可以在病人样本中寻找病毒的遗传物质,而不需要缓慢地进入实验室。
当这些公司开始看到这种新病毒的报道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改变方向了。他们的测试可以检测病毒--为什么不训练他们去检测这种病毒呢?突然之间,它们从一种学术实践变成了向它们的技术投入数亿美元的投资者。这些快速测试可以使未来诊断疾病变得更容易。
Long COVID--这一种跟其他的有点不同,但它也是大流行期间出现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研究领域。几周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宣布,将投入11.5亿美元用于研究Long COVID。一些感染病毒的人会出现持续数月的症状,研究人员仍不知道原因。
这项为期四年的计划将有助于推动研究以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谁会受到影响、长期影响是什么以及其他问题。这对长期患有COVID - 19和其他疾病、恢复时间较长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无论他们是否是病毒感染的。这些症状往往被忽视,但正如Julia Belluz在Vox上指出的那样,它们肯定不是新冠肺炎独有的。
所有这些资金将使科学家们得以开始应对一种新的、正在出现的威胁。数百万美元--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数十亿美元将使得新技术得以证明自己。这些投资有可能改变人们对已伴随其多年的老疾病以及新出现的威胁的看法。
现在的问题是,在这场特殊的大流行过后,大家将如何把紧迫感和资金更广泛地投入到医疗领域。
08
新冠复阳病例为何不在统计之列?《防控方案》早有明确定义
3月12日,河南郑州、辽宁沈阳先后通报,各出现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复阳,目前均已得到妥善处理,未发现传染。而根据国家卫健委信息,3月12日、3月13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未报告本土新增病例。那么,复阳病例为何不在统计之列?对于这种情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早已对确诊病例复诊复检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规定,出院确诊病例复诊复检时,应当开展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并在网络直报系统新冠肺炎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模块中补充填报实验室检测信息。
核酸复检呈阳性,并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CT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加重,应当尽快转至定点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
核酸检测呈阳性,但无临床表现和CT影像学进展者,应当继续隔离观察,做好个人防护等相关工作。
换言之,对于新冠确诊病例的发现、报告、管理,国家都有严格的标准和审核程序,而对于复阳病例,还是归类为以往的确诊病例,有例行的复检复诊程序,不作为新增确诊病例报告。
目前,复阳病例的出现比例很小,大约在5%以下,而且一直都在可控范围内,应和新增确诊病例区别开来。
对于大家担心的复阳病例的传染性,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都曾明确表示,目前来看很小。
这主要是因为,复阳大多数应该是核酸的片段,而不是病毒本身,而一般来说,核酸片段没有传染性。

09
新冠复阳病例为何不在统计之列?《防控方案》早有明确定义
每分钟地球上都会有人扔掉300万张口罩。研究人员警告说,许多口罩最终成为环境中潜在的有毒微纳米塑料或其他有毒物质的载体。最近的研究估计,我们每个月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的口罩数量达到惊人的1290亿个,也就是每分钟要丢弃300万个,其中大部分是由塑料微纤维制成的一次性口罩。

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上发表评论警告说:"随着越来越多关于口罩处置不当的报道,迫切需要认识到这种潜在的环境威胁,防止它成为下一个塑料污染问题。"。
研究人员是来自南丹麦大学的环境毒物学家Elvis Genbo Xu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Zhiyong Jason Ren。
一次性口罩是塑料制品,不能轻易地进行生物降解,而是可能碎裂成更小的塑料颗粒,即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一次性口罩的巨大生产规模与塑料瓶类似。然而,与塑料瓶不同(其中大部分被回收),目前没有任何官方层面的口罩回收指引,使其更有可能被作为固体废物处理,研究人员写道。

如果不进行回收处理,就像其他塑料垃圾一样,一次性口罩最终可能会进入环境、淡水系统和海洋,在那里,风化作用会让丢弃的口罩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几周)产生大量的微小颗粒(小于5毫米),并进一步破碎成纳米塑料(小于1微米)。
"一个更新更大的问题是,口罩是直接由微尺寸的塑料纤维(厚度约为1至10微米)制成。当在环境中分解时,口罩可能会释放更多的微塑料,比塑料袋等散装塑料更容易、更快。"研究人员表示。
"这样的影响可能会因新一代口罩--纳米口罩而恶化,纳米口罩直接使用纳米大小的塑料纤维(直径小于1微米),增加了新的纳米塑料污染源。"
研究人员强调,他们不知道口罩是如何造成环境中检测到的大量塑料颗粒的,因为目前不存在口罩降解的自然界数据。"但我们知道,与其他塑料碎片一样,一次性口罩也可能积累并释放有害的化学和生物物质,如双酚A、重金属以及致病微生物。这些都可能对植物、动物和人类造成间接的不良影响。"徐根宝说。

我们能做什么?
设置口罩专用垃圾桶,收集和处理垃圾。
考虑对口罩废物实行标准化、准则化,并严格执行废物管理。
用棉质口罩等可重复使用的口罩代替一次性口罩。
考虑开发可生物降解口罩新技术。
10
广东首次发现新冠病毒尼日利亚突变株 易出现抗体中和逃逸现象
3月14日,广东省疾控中心发布通报,于3月12日从两例境外输入新冠肺炎个案的鼻咽拭子中首次发现B.1.525尼日利亚突变株。这是该突变株第一次出现在国内,也是广东省疾控中心第三次发现新冠病毒突变株,此前两次分别是:1月2日在一名英国输入新冠肺炎确认病例的咽拭子样本中发现了B.1.1.7突变株,1月6日在一例境外输入南非籍新冠肺炎病例的咽拭子中分离出501Y.V2南非突变株。

据介绍,本次涉及的两名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的无症状感染者,在闭环管理中被发现,分别于2月21日、2月22日报告为无症状感染者,目前仍在医院接受集中医学观察。
3月5日,广东省疾控中心收到广州市疾控中心上送的两名病例鼻咽拭子样本,立即开展病毒分离和基因组测序分析工作。
3月12日上午,通过对原始样本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提示为B.1.525亚型,尼日利亚突变株。
目前,新冠病毒尼日利亚突变株已在全球26个国家发生传播。
有研究报道发现,尼日利亚突变株让病毒传播力增强,容易导致抗体中和逃逸现象出现,可能导致感染过新冠肺炎病例再次感染。
不过,英国、南非、尼日利亚突变株都能被广东省灵敏的疾病监测系统捕捉到,及时被纳入闭环管理,造成社区感染的风险极小。
广东省疾控中心提醒市民,仍要坚持做好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勤洗手、戴口罩、一米距、勤通风的“防疫四件套”。
11
新冠复阳病例为何不在统计之列?《防控方案》早有明确定义
3月14日,湖北武汉,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和500多名抗疫医护人员、家属重返,雷神山医院,参观曾经战斗过的病区,寻找抗疫足迹。这也是雷神山医院休舱之后首次开放。雷神山医院是武汉参照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新建的地而坐专门收治新冠肺炎的医院(第一座是火神山),2020年2月8日正式投用,4月15日休舱,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2011人,其中重症和危重症千余人,康复出院1900余人,患者病亡率2.3%。
雷神山医院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主要救治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共设病区32个,实际开放床位1400余张,开设重症监护病区、重症病区、普通病区,设置感染控制、检验、特诊、放射诊断等辅助科室。
期间,共有9个省市16家医疗队的3000余名医务人员在此留下战斗痕迹,并创造了零感染的奇迹。
来自辽宁省金秋医院的小护士巴楠激动地说,雷神山就是另一个家,非常亲切。那种感觉,没再雷神山战斗过,是感受不到的。











扫二维码关注视频号,发现更多精彩视频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