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EDITOR'S
NOTE
外婆年轻时跟随外公离开故乡,飞到海峡对岸,开始养育子女,张罗生活日常。她是我的外婆,我是她的外孙,姓氏不同,我们被称作彼此的外人。但外婆的餐桌就是我的家。外婆老了,家乡菜的味道年复一年,愈加醇厚,那是她对过往的怀念,也是在随时欢迎我回家。
链接
萌芽经典 | 外(上)
……
外婆越来越嗜睡,故乡的山河渐渐沉到梦境深处,眠梦变得更像是她思念欲回的家乡。但家乡菜的味道从没被距离和时间冲淡,年复一年,反而更加醇厚。
外婆从电锅里端出一盘珍珠丸子,粒粒小白球状,以糯米扎实地包覆着绞肉团的家乡菜,小巧白净,每粒糯米都闪耀着自肉里蒸出来的油泽,有如珍珠般晶莹,这是外婆最自豪的一道菜。外婆说经过蒸熏后,每粒糯米紧密粘黏不落,且软硬均匀,颗颗圆整如珠,方才成功。
我的饭早已经吃得差不多了,肚皮浮胀。今年外婆的菜口味加重,得边吃边喝水,冲净口中咸味,或许这是她填补记忆中的家乡逐渐走味的方式。外婆将我面前那盘凉拌菜挪走,放上小山丘一般的珍珠丸子,叫我吃,多吃一些。
我吃一粒,果然过咸,和满嘴口水用力吞下。我问外婆怎么自己还不吃,她说她得休息一下,从早上就忙着买菜、洗菜、切菜、做菜,累得没胃口,接着说她哪些菜还没做,哪些程序进行到一半。
外婆又说:“你明年回你阿嬷那边,省得我做菜麻烦,他们也很想你吧?”
我的血缘又被标明,仿佛巨大重量瞬间压在肩上,使我折下了头,直要塞入花白的碗盏之中,如狗。外婆这里同样是异域,我只是母亲枝干下飘摇欲坠的枯叶,我一诞生,冠上姓氏后便注定渐黄离枝。
我想起我的父亲,前年年初二,人人大包小包回娘家,我独自搭车赶赴阿公阿嬷家,在白萝卜糕、白笋汤与白斩鸡横陈如一片辽阔雪原的饭桌上,父亲喝着酒,脸色郁沉,充满醉意,不断对我说:“你要记着,这祖厝才是我们的家,你要记着你的姓是谁给的。”父亲越说越大声,他的声音将我一层层撞击成幽深的山洞。我听不懂他说的,为什么血脉将我栽植在此,这里正如母亲形容的,一片荒野,漫长苦行也遇不到让人憩息的爱。
以前命名时,姓氏不需思量,报户口后直接在我头顶套上一圈绳索,尽管面容蜕变,身世流转,爱恨情仇复杂错综,父亲只要轻轻扯动,我便得回到列祖列宗牌位下,手持三炷香,低头,虔诚祷念子孙已归,子孙已归。阿公阿嬷在一旁有气无力地微笑。
年节一过,我依然与母亲居住,在南方挥汗度日,每一天都得艰难地闯破闷热凝滞的空气。父亲在遥远的北边杳无声息,像山冠雪,寒冷荒漠,未曾沾上任何足迹。他只偶尔透过手机探测我的成长,不需倾心投注,我便戴着他的姓氏尽责地长大成人。
我无处可归,流落域外,那样不堪,像衣衫褴褛的浪人,哪里温暖,哪里有食物,便把自尊像野餐垫那样压着,席地而坐,迁徙暂居。
外婆年年都劝我去父亲那边过年,但我每年出发前都会打通电话给外婆,报告明天几点到,外婆应声“喔”。隔天长途车载来一副饥肠辘辘的胃囊,外婆算准时间立刻上菜,餐桌上除了前日剩菜杂烩,尽是我喜好的菜肴。
外婆虽说我吃了就走,却也无怨无尤,就让我吃。平日外婆家人只是吃,吃惯了也不夸不赞,唯一未出嫁的小女儿吃得少,儿子单身总在外好食,外公撒手西归,祭给他吃,也不知道真来吃了没。外婆想必寂寞极了,因此当我饥馋的筷子将要北上,外婆便如临大敌,精锐尽出。
外婆习惯坐在对面看着我吃,静静等待,于是我鼓颊咀嚼之余,必定挪动空间,说出甜巧的词句。
我已经吃空我的碗,饱到不行,外婆突然想起什么事情,急着说:“我锅里的蹄髈忘了盛出来,我去端出来,你吃一些。”
似乎怕我拒绝,外婆远远地抛来一句:“这是特地为你煮的。”我乖乖坐在原位,暗地调动胃里空间,看能不能再多塞一只浸饱酱汁且腴软油烂的猪脚。
坐在餐桌两端,外婆不再只看着我,她拿起筷子,夹了一大块滴着黏稠卤汁的蹄髈给我,我说太大,外婆用筷子卸成两半,另一半放入自己碗里,我们默默地啃食,把碎骨块丢在外婆折的纸盒里。外婆不只叨叨说着外公的事,她也说自己的事,她的外交官父亲、背得滚瓜烂熟的《女儿经》、寒冷而严苛的小学生活。我专心聆听,知道外婆需要年轻且容量巨大的记忆,所以一遍说过又是一遍,今年说了明年又说,她要活进我的记忆里,于是将她的回忆炒在丰盛的菜肴里,全给我吞食入腹。
外婆哀叹她老了,玩不动了。我想象她在每个早晨与午后安静地坐在房子里,阳光悄然移行,爬过桌脚、沙发、高大的书柜,外婆钻进每一个阴影里,深深呼吸,都能找到外公。夜里外婆收看新闻节目,生气,然后沉睡。或许梦见外公,哪管在哪儿,直接就骂,怎么现在才来,无情。
她是我的外婆,我是她的外孙,我们被称作彼此的外人,但我嘴上从不叫她“外”婆,将“外”含在口中,只叫“婆婆”,正确发音应该是“颇婆”,上声亲昵扭转,像拉着她撒娇,“颇婆”我吃饱了、“颇婆”我自己洗碗、“颇婆”你煮的菜真的比妈妈煮的好吃。
外婆突然指着摆放电锅的桌面,惊诧地说:“啊,还有卤牛腱!都放凉了。”
我打了个深沉的饱嗝,舔舔油腻的嘴唇,但还是拍拍肚子说:“没关系啦,吃到身体里,都变暖的。”
📎
●本文发表于《萌芽》2020年6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者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龚文婕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萌芽》2023年12月刊已经上架
点击图片即刻加入购物车🛒
《萌芽》2024年全年刊物订阅中
👆🏻点击图片,即刻订阅👆🏻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