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推荐 2021.3


 · 在看 

《亿万富翁》
编剧:米兰达·裘丽
导演:米兰达·裘丽
主演:埃文·蕾切尔·伍德
纵观米兰达的作品,她笔下的人物总是古怪而离奇,游走在边缘。诸如2007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没有人比你更属于这里》中的十六个非典型人物,一个屹立于人行道上的孩子、一个默躺于丈夫身边的妇女、一个迷恋上威廉王子的中年女人……以及在电影《将来》(2011)中的年轻情侣在现实和理想的倒计时中分崩离析,《爱情你我他》(2005)中失意的男人在窒息的家庭生活中燃烧自己的手,面对直白的爱情第一反应是逃脱……她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有着古怪的习惯,甚至做出异于常人的举动,那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着一颗极其脆弱的心,挣扎着来适应他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真正适应的成人社会。好在米兰达始终为这些人和他们所处的尴尬而黑暗的境遇罩上一层轻柔温暖的外衣。
正如这部2020年9月刚刚上映的新片《亿万富翁》,一部关于行骗家族的喜剧。影片中的主角老多里奥(Old Dolio)和父母住在仓库里,隔壁是生产泡泡的工厂,每天这些泡泡都会从他们租住的仓库墙壁的缝隙中蔓延进屋里。她从小被父母培养成行骗和偷盗的能手,通常都是她进行偷盗,父母在一旁把风。这样的偷盗活动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直到一位名叫梅兰妮的女生进入了他们三口之家的生活中。父母和梅兰妮发展出的关系让老多里奥心生嫉妒,她看见了自己从未体验过的家庭温情,而梅兰妮和他们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为老多里奥打开了新天地。当老多里奥举着1575美金的支票只为了让自己的母亲喊她一声“亲爱的”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对于亲子关系、家庭生活一无所知,她所受的家庭教育中对于独立的理解是构建于隔离和孤独之上的,和家庭成员这个身份相比,她和父母更像是队友。梅兰妮的出现如同一个旋钮,将这个家庭的失衡调节得越来越清晰。老多里奥步入了一场自我探索之旅,她逐渐意识到她的生活从来都是被冷漠、控制、警告所充斥,她陷入了剧烈的不安和怀疑中。
米兰达·裘丽把这份极度的痛苦混合进一个装着粉色泡泡的超现实场景里,让贫穷、无情、冷漠、亲密的缺失、洗脑、控制,以及以独立为名的孤立和独处……在悠扬的旋律、喷涌的粉色泡泡、加州暖阳的混合之下,延续成一份长久的安慰。作为喜剧导演,米兰达·裘丽用她独特的架构影片的方式,让作为观众的我们能够随着故事的推动逐渐去理解老多里奥怪异的处事方式和行为,缓缓适应银幕中的超现实世界。直到我们融入其中,认定了那些超现实已经成为电影中的现实,当老多里奥重拾对快乐的追求,我们也毫不犹豫地和她共情了,因此我们和她一样,也看到了希望。
相关推荐:
《爱情你我他》
《将来》
 · 在读 

《凡人之心》
作者:威廉·博伊德
译者:王一凡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威廉·博伊德的第八部小说《凡人之心》,是一本由日记构成的小说,记录了主人公洛根·蒙斯图尔特(1906-1991)的一生。在这段贯穿了大半个20世纪的人生旅途中,蒙斯图尔特的角色不断变换,又机缘巧合地与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知名历史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与伍尔夫、伊夫林·沃、乔伊斯、毕加索、海明威·····他经历了爵士时代的巴黎,跻身于流动的盛宴,在西班牙内战中冒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成为一名间谍,再后来又成为了一名艺术品商人参与了风起云涌的先锋艺术活动······威廉·博伊德将蒙斯图尔特这个人物一次次地推向边缘,以此展现出一幅20世纪的历史全景。在书写这本书之前他做了大量的资料调查,在三十个月内读了上百本书,其中包括威廉·格哈迪(William Ger-hardie)的全部作品,而威廉·格哈迪也就是《凡人之心》中的主人公洛根·蒙斯图尔特的原型。威廉·博伊德认为运作良好的想象,搭配必要的事实和数据,能让人更加接近真相,不管真相到底是什么。他说,这本日记将生命中重要的事件统统朝你投掷过来:比如你在酒吧遇见的那个女孩可能是你的下一位妻子,或者是你这辈子再也不会再见的人。所以必须要制造出一种生活的感觉,就像我们自已所生活的这种日子-面对着空白的未来,不去猜测任何事情的重要性。在洛根·蒙斯图尔特的一生中,我们能够看到生命中重要的主题:爱与死亡。
 · 在听 

《John》
表演者:Marc Copland
Marc Copland踏上爵士舞台的时机称得上糟糕,在费城展露头角,于1960年代末向纽约开进后,迎接这位初生之犊的却是一片山雨欲来,行家名手各谋出路的混乱景象。在摇滚乐、电声乐器与录音剪辑技术的夹缝中,嗅觉灵敏、野心勃勃的“领路人”大可尝试融合、华丽转身,但同样不乏并未兑现天赋者被迫从传统俱乐部与录音室中退场,遁入“阁楼”开展自己的声音实验。年轻的Marc Copland并未背负太多“历史的重担”,作为接受体系教育而非草莽出身的一代也暂未感到什么“影响的焦虑”,他以萨克斯手出道,却并非此前东西海岸主流风格的信徒,甚至一度也尝试了电萨克斯以摸索“时代新声”,却最终大胆直言“这一乐器的内在局限性”。工具与表达间的难以调和,让致力于搭建复杂和弦的创作者毅然决定重修钢琴,直到1980年代中,才重新回到这个爵士乐的中心。
“钢琴就像是一件合身的衣服”,归来后的Marc Copland如是表达着出关的喜悦。而对于已重建秩序的乐坛来说,其既不“先锋”,又不“复古”的调性虽然仍旧“面目可疑”,但其晶莹通透的音色与极强的解构与延展能力,却很难不引起那些同样追求小编制、室内乐化的同行们的注意。一方面,他部分承袭了欧美各自的抒情传统,不追求内在核心力量、主攻带有古典色彩的线性抒情乐句的同时,并未斩断同布鲁斯或摇摆感的联系,甚至堪称“标准曲”爱好者;另一方面,那种包裹在层层水雾中、稍纵即逝的脆弱感,以及虚化影像才有的疏离感,让他在重新演绎曾经的曲目时真正做到了游刃有余,举手间便自是全新气象。
以他为瑞士小众厂牌Hathut录制的一系列经典录音为例,无论是独奏、两重奏、三重奏,还是加上一样已由新一代演奏者驾驭的萨克斯所组成的四重奏,由他主导的即兴实践对于音乐美学上的贡献都是无可替代的。正如在John Coltrane经典四重奏手中,《My Favourite Things》被拉升到或辽阔、或激越,仿佛人生百景已尽在其间的高度,而在Marc Copland指尖下流淌出的,却是被拆解成三个短章的、面向记忆深处的回望,亦真亦幻的点滴碎片,或也更契合大时代炬火熄灭后的心理轨迹。
近年迎来又一创作高峰期的Marc Copland几乎保持着每年推出一张独奏专辑,外加一到两张二、三、四重奏录音的惊人节奏,例如在《John》以外,还同时上架了两个完全不同四重奏留下的记录《Giulia》和《The Circle》。《John》与此前的《Gary》一脉相承,是钢琴家与老友Gary Peacock、John Abercrobie的私密对话。后者非但是当年他初到纽约时的乐队伙伴,更是近二十年来最频繁合作的对象之一。而在这次的回顾中,Marc Copland不单让人领略到这位电吉他手常常被忽视的作曲才华,更充分体现出自己四两拨千斤式的,将原本庞杂喧哗的编曲以叫人耳目一新的和弦搭建来进行简化的能力。是炫技般的挑战,更是诗意且无尽的怀念,彼此的关系在音乐中被不断开拓出新的可能性。
关联推荐:

Marc Copland - Hauted Heart & Other Ballads

Marc Copland - Some More Love Songs

John Abercrombie Quartet - 39 Steps

Marc Copland - And I Love Her

Gary Peacock Trio - Now This

《萌芽》2021年9月刊
点击购买⬆️

《萌芽》2021年全年刊物
点击购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