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读法》
作者: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吴文权
出版社:后浪丨海峡文艺出版社
和伊格尔顿的另一本书《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相比,这本《文学的读法》显然更传统一些。即便是学术讨论,他也用更易懂的方式来阐述。他说:“我所做的,是为读者和学生提供批评行当的必备工具,舍此,他们将无法继续深入下去。希望我的工作能让读者体味批评分析中的乐趣,从而进一步证明,分析并非享受的死敌。”
他从虚构的一场研讨课上讲起,学生们关于艾米丽·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的谈话区分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范畴——“文本阐释涉及哪些方面?阐释方法有无对错之分?能否证明阐释A优于阐释B?是否一部小说的最佳阐释尚未出现,或者永远不出现?”他认为最要紧的是不要混淆虚构和现实。这是他为之后将要开启的五个章节的讨论布置的背景图,五个章节分别是“开头”“人物”“叙事”“诠释”和“价值”。
他陪我们细细品读E.M.福斯特所写的《印度之行》的开头中所暗含的反讽;通过《麦克白》的第一场戏中三个女巫的台词,提醒我们事物既是自身又是他者这一矛盾;分析《圣经》第一句的戏剧效果……在这些作品的品读中,我们难免会问自己,为什么这些句子会写得如此优异?他们到底是靠什么才制造出这种神秘的氛围?一个简单的句子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伊格尔顿认为即便是出于无意识,每部作品依然都在回顾前人的著作。然而,一首诗或一部小说的开头,似乎是从某种静默中一跃而出的,因为它们呈现出的,是一个从未存在过的虚构世界。接着伊格尔顿又继续探讨虚构人物的性格和活生生的人的性格之间的细微差别,引发了之后的疑问:是仅仅将特定的文学人物呈现为一种类型或者象征,还是赋予其细致的心理活动?是从内心来刻画人物,还是借助他人的视角?在读者或观众的眼中,人物前后一致,还是自相矛盾?
这本书中有太多出其不意的有趣想法。在“诠释”一章中,伊格尔顿详细讲解为什么一首童谣中出现的“巴巴叫”(Baa baa)在某种意义上向我们阐明了人类表意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推断和暗指。对于文学的语言质量,他将约翰·厄普代克的小说《兔子安息》中的片段以及伊夫林·沃的短篇小说《战术演习》的片段做对比,厄普代克重复着“闪闪发亮”(shimmery)和“闪光”(shimmering),每个词语精心挑选,反而用力过猛,还不如“靛蓝与雪白的海浪汹涌跌宕,放眼望去,弧形的地平线安宁恬静。房子就在这儿了”来得文笔明快、干净、简练。他也道出了自己对文学评论的看法:“这就能说文学评论有客观标准可循吗?客观归客观,但也不至于到‘奥林匹斯山比伍迪·艾伦高’这一种程度。如果文学评判客观到这个地步,便不会再有任何争论。”
这不是一本生涩的书,伊格尔顿为我们打开文本的各种可能性,而非单纯地解释作品。他以其权威性和愉快的观点,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有益的评论。
相关推荐
《小说修辞学》
作者: 韦恩·布斯
译者: 华明/胡晓苏/周宪
出版社: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文学理论》
作者: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
译者: 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推荐内容 >
📎
● 本文为节选,发表于《萌芽》2022年3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黎稷欣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购买《萌芽》直通车 🛒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
《萌芽》2022年6月刊
《萌芽》2022年全年刊物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