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老乡群、文学群、信息交流群
1937年,日军大举入侵,神州大地满目疮痍。当时一些叛国投敌的伪军,在抗日战争中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也成为我军的作战对象。
我军一直强调要争取伪军“反正”,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策略。所以1940年1月19日,新四军在鄂中策动了第一支“反正”伪军——湖北的郭仁泰部。
不料,郭仁泰加入新四军后竟变节,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抗战胜利后,郭仁泰再一次见到曾经的领导李先念,却大呼:司令我要举报。
这次他又要举报什么呢?
江湖大哥举抗日义旗
1939年,中共中央中原局在豫、鄂、皖、湘、赣五省交界之处,建立了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
这处根据地“南扼长江,北依淮河,东临皖西,西屏秦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同年1月,李先念奉命进入根据地,随后“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成立了。
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坚持带领根据地的老百姓反抗侵略者。
为了壮大力量,组织决定策动伪军郭仁泰部“反正”。因为种种原因,这场行动成功的可能性颇高。
说起这位伪鄂西保安副司令郭仁泰,和新四军还有着不小的渊源。
游击支队的主力一部分来自“应抗”(应城抗日游击队),而郭仁泰曾也是应抗的一员。
那他为什么会加入伪军?组织为什么给这位背叛者一个机会呢?
这一切还要从郭仁泰的出身讲起。
民国初年,郭仁泰出生在湖北应城仙桃的一户杨姓人家。
在郭仁泰年幼时,他的双亲就都过世了,年迈的奶奶成为他唯一的依靠。祖孙两人每日出门讨米,才得以勉强度日。
然而不幸很快再次降临,在一次外出的路上奶奶被饿死,郭仁泰彻底成了孤儿。
黑心的人贩子把他卖给郭家当儿子,郭家人为他改名为郭仁泰。
但这并不是他不幸童年的终点。
12岁时,郭仁泰就要下膏洞拖膏(“拖膏”是指拖装了200斤石膏的拖车)。
郭仁泰把绳子系在腰间,弯着腰一点一点地拖着沉重的拖车前行。
一趟几十丈远,从早干到晚,郭仁泰的膝盖经常被磨破。
郭仁泰喜欢和人称兄道弟,逐渐结交了一大批“兄弟”。
某天郭仁泰像往常一样在膏洞干活,意外突然发生,膏洞进水了。
井底三百多人,被吓得手足无措。井上的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拿不出主意。
就在这时,郭仁泰二话不说下了井。他一下井,一群人就找到了主心骨。
只见郭仁泰面不改色,吩咐大家分头行动:一部分人去堵水,剩下的依次上井。
老人和年纪小的先被送上去,年轻的后上。确认大家都平安出去后,郭仁泰最后一个离开。
这一次井下脱险后,郭仁泰也渐渐的成了江湖上的一号人物。
后来抗日战争打响,陶铸接到命令,前去应城筹备武装力量。
陶铸经过观察,觉得这个郭仁泰可以争取。
局势越来越紧张,应城县长怕洪帮被日本人利用,于是下令取缔。同时还把一批洪帮人逮捕起来,其中就包括郭仁泰。
郭仁泰身陷囹圄,知道自己很有可能在劫难逃了。
陶铸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知道争取的机会来了,便请人把郭仁泰从监狱里保释出来。
郭仁泰“行走江湖”最重情义,对救命恩人陶铸感激不已。
不久后应城沦陷,郭仁泰带着兄弟们收集枪支弹药后撤出城外,自己成立了一个抗日游击大队。
陶铸闻讯,便叫人把一封亲笔信送过去,请郭仁泰到京山会合。
解放后的原鄂豫纵队政委陶铸(左二)
恩公的邀请岂敢不从,郭仁泰收到信,当即赶往京山。
在那里,组织把郭仁泰队伍和其他几路人马整编,组建了“应抗”。大家同意携起手来共同反抗应城的侵略者。
1939年年初,郭仁泰的支队被扩编为第一支队,第一支队足足有上千余人。
可郭仁泰和弟兄们以前不是正式的队伍,打仗经验不足。所以这支“第一支队”没成立多久就吃了败仗,连连溃逃最后濒临崩溃。
眼见形势不对,郭仁泰带着剩下的弟兄们脱离“应抗”。
敌人步步紧逼,郭仁泰选择倒戈,当上伪鄂西保安副司令。
弃暗投明
上伪鄂西保安司令是郭仁泰认识的一位“大哥”,大哥一番“好言相劝”,郭仁泰半推半就也当上了伪鄂西保安副司令。
叛变确实不齿。不过,郭仁泰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当上副司令以来,郭仁泰对伪军工作漠不关心,只一味扩充自己实力。
他积极收编分散的武装部队和武器,很快就聚集起一支上千人的庞大队伍,收集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武器。
虽说是伪军,但郭仁泰并未勾结日寇。在自己的防地对我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采取敌对行动。
党组织曾派人到郭仁泰防地,一边征收捐款一边搜集情报。但郭仁泰都默不作声,甚至掩护组织的行动。
郭仁泰和他的部下都是矿区工人出身,接受过党的指导,组织相信他们也是愿意加入进来共同抗日的。
除此之外,陶铸还是郭仁泰的救命恩人。组织对这次“反正”充满信心。
1939年9月,陶铸带人悄悄潜入了余家嘴村庄。
潜入余家嘴后,陶铸首先找来了以前的同志——“红旗老五”。
“红旗老五”深得郭仁泰器重,更重要的是他曾被吸收入党。
陶铸和蔡松云,对着匆忙赶来的“红旗老五”先是一顿批评。“红旗老五”心中有愧,两位同志的话深深触动了他。
当伪军就是背党,舍弃气节,他对不起党,更对不起父老乡亲们。
陶铸适时提出,要“红旗老五”回去争取郭仁泰带队“反正”,重回组织。
“红旗老五”赶忙应下。一旁的蔡松云也意味深长地道:“只要弃暗投明,可以不咎既往。”
这其实是李先生的话,也代表了我军的态度。
只要回归组织,过去就当作一笔勾销。我党一向追求的是“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第二天,蔡松云就去见了郭仁泰。
两人见面,蔡松云单刀直入,严厉批评了郭仁泰之前投敌的种种行迹。一番慷概陈词,说得郭仁泰心服口服。
随即蔡松云表示,以新四军的力量是可以消灭郭仁泰部队的,但陶铸觉得郭仁泰可以争取,所以组织决定再给郭仁泰一次机会。
这一席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郭仁泰感动极了,他当场直呼“对不起陶政委,对不起朋友。”
郭仁泰恳求蔡松云向陶铸转达自己的歉意,表示愿意弃暗投明,回归组织。
会见接近尾声,蔡松云也同郭仁泰商量了起义的各项事宜,保证起义万无一失。
谈妥以后,蔡松云向陶铸汇报了结果,二人当晚就带着小队放心地回了驻地。
自从决定起义后,郭仁泰一直遵守承诺秘密活动,不敢透露半点风声。
一直以来,敌伪和国民党顽固派都在暗中拉拢郭仁泰,他手下的队伍里某些成员之间拉帮结伙相互倾轧。
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再一次向郭仁泰表达了对他的期望,并对郭仁泰部队进行了教育。
组织一直坚定不移,期望郭仁泰部队能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
筹谋许久后,某天郭仁泰把自己的几位兄弟都找来。“伪军”、“国民党”、“共产党”,他向兄弟们吐露了自己对这三条路的看法:
接受日本人,定然不行。
加入国民党,老百姓不喜。
最后,郭仁泰语重心长地说,还是共产党好。
大家深以为然,就这样郭仁泰与部下下定决心加入党组织。
1940年1月,郭仁泰按照约定,带着部队向新四军驻地前进。
“应抗”一支队的旗号被重新举起,“应抗”一支队的袖章被重新佩戴,他们再次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革命之路艰难漫长,可惜的是郭仁泰还是没能经受住考验,再一次脱离组织。
李先念海纳百川
郭仁泰和他的队伍来到新四军驻地后,一眼就看到了前来欢迎的陶铸和蔡松云。大家热情地打着招呼,气氛十分融洽。
新四军鄂豫纵队干部合影
新四军加入了新的力量,战士们摩拳擦掌更有干劲了。
组织随即宣布“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正式成立,郭仁泰的部队编为第六团队,郭仁泰任团长,郑绍文担任六团政委。
很快郑绍文就受上级指示,大刀阔斧地对部队进行改造----“整训”。
郭仁泰队伍里有许多人草莽出身江湖气太重,不符合党的纪律军队的纪律,这些人必须要接受组织的改造。
郑绍文加强思想工作建设,向这些“江湖人士”不遗余力地传达共产党的纪律。
但还是有个别“刺头”不满,受不了郑绍文,千方百计地避开整训。
某一次六团抓回了几位逃兵,其中一个丝毫不知悔改甚至出言挑衅,郑绍文直接按纪律把他给枪毙了。
经此一事,六团上下所有人深刻感受到了“军纪严明”这四字的重量。
半年的整训成果斐然,六团的风纪大为提升,领导对郑绍文的工作赞不绝口。
过了一段时间,郑绍文被调走。
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自己走后不久,郭仁泰又一次叛变了!
原来郭仁泰忍受不了共产党队伍里的军纪严明,最后竟选择一走了之。
临走时,郭仁泰留下一封信,信中反复表示“来日相见”。
李先念一针见血,他说郭仁泰是在留退路,同时对愤愤不平的郑绍文表示,对方还会回来的。
一语中的。仅过去一年,郭仁泰就致信李先念,希望能重回组织。终于想通的郭仁泰悔不当初。
郑绍文闻讯而来,两人商讨一番后一致认为,郭仁泰信仰不够坚定,难保不会再一次背叛组织。
仔细权衡之下,组织决定让郭仁泰作为线人,打入日军内部提供情报。
1940年,李先念(左)与新四军鄂豫游击支队
郭仁泰欣然接受,不过因为他不受日军重视,提供的情报并没有太大用武之地。
时间辗转来到1949年5月,途经应城县的李先念做局,邀请郑绍文和另一人一起吃顿饭。
郑绍文赴宴时赫然发现,此人正是老熟人——郭仁泰。
有道是“相逢一笑泯恩仇”,饭桌上三人推杯换盏,气氛愉悦。
酒过三巡,郑绍文突然对郭仁泰提道:“你家中那6支驳壳枪,该上交了吧。”
醉翁之意不在酒,郭仁泰立刻就明白了,李先念和郑绍文是在提醒他要安分守己啊。
虽然曾经背叛组织,但组织都大度地不计前嫌,郭仁泰哪能再犯错。
他立马笑着点头答应,转头向李先念恭敬递上一杯酒后,随即正色道:
“司令,我还有情况要举报...李春山此刻在山上当土匪,随时有可能扰乱治安!”
李先念和郑绍文对视一眼,心中大定。
李春山是郭仁泰以前的兄弟,却早就走上了老路,打算在山里继续干土匪的勾当。
这条消息来得及时,郑绍文和李先念立即向当地反映,最后这一隐患被顺利解决。
郭仁泰以前也是山里的土匪,但共产党的所作所为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最后没有走回老路,何尝不是因为组织对他的纠正。
毛主席曾指出,对于党内犯过错误的同志,要用正确的政策去帮助他们。
郭仁泰两度背离组织,组织都决定给他改过的机会,不可谓是不宽容。
我党对待错误的基本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允许犯错,帮助改正错误。
革命的道路漫长曲折,无数先辈在黑夜里摸爬滚打着前进,才走出了今天的坦途。
筑牢信仰之基,才能走得更稳更远,但走得再远也要记得我们为什么而出发。
【链接👇】2022,再也不见!
周总理曾秘密前往台湾,时隔多年这段行程才被曝光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 李福登 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