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4日 距离高考还有184天 | 树成林的第80期
在重要的时间之外全力以赴,其实就是大部分自我感动的核心和根源。
很多人总是下意识地认为,努力的衡量在“课堂之外”。
所以,拼了老命地利用碎片时间,压缩着睡眠时间,以及想着假期到底怎么做到自律。
有人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有人的目标是边边角角。
当然,改变的速度就天壤之别了。
如果你真的好好衡量时间,你会发现每天可利用时间的70%都在课堂之上。
优化课堂的效率,就是我们的星辰大海。
它的回报率远远高于“研究课堂之外的时间管理”。
咱们这篇文章,就跟大家好好说“怎么榨干课堂的最后一滴效率”。
上一堂课最好的状态到底是什么?
高强度用脑之后的脱力感和满足感。
脱力的原因就是“大脑大量消耗ATP之后,大脑里面腺苷堆积,调节情绪的血清素,保持动力的多巴胺快速减少”。
那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听完一节课之后没有疲惫的感觉呢?
很简单,没动脑子。
动脑子,往哪里动?是需要一个目标的,没有靶子你打哪里呢?
所以,我们需要问题来引导我们思考。
有目标的时候,有靶子的时候,有问题的时候---大脑就会不停地思考以解决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
核心就变成了,怎么找到问题,或者说怎么构建一个问题系统。
你会发现,老师是指望不上了,大部分的课堂我们都是得“自助”的。
老师一般不会说“我们这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哪些重要的内容,哪个部分是难点,对它的要求是什么。”
更不要说,用问题来开启课堂,用问题承上启下,用问题来引导你思考;大部分的老师都已经习惯了单向输出。
当然,也可能是老师给了问题,你接受和理解不能~
所以,被动靠老师是不行了。
“用双手成就梦想好吧。”
既然课堂是场自助餐,能吃多少,消化多少就只能靠自己了。
我们自己给自己问题,自己引导自己思考就行了。
问题,应该是系统的,自成体系的,有一套框架和模板的。
我就以时间顺序,来帮大家梳理一下:
三个阶段:
课前,课中,课后。
它们分别对应学习的三个阶段:
预习,学习,复习。
预习敏感化
说到预习。
很多人可能就要嚷嚷了,预习那不是高一高二要干的事情嘛,高三做不是浪费时间吗?
浪费时间的原因,正是因为你不会预习。
解决四个问题:
预习的目的是什么?
预习多久?
什么时候预习?
怎么预习?
很多人把预习当学习,这开始就错了。
以终为始,预习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学会知识,它只是为了找出问题。
而问题这玩意儿,是有精度的,越细致越好,越精确越好。
比如说,你问“我数学不好,怎么办?”这种完全模糊化,抽象化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意义。
你再问“我数学某个章节学不好,当时学的时候没认真。”稍微能聚焦一点了。
再问“数学某个章节某几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具体的是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清楚,还有知识点应用出题形式没搞清楚。”好的,你开始入门了。
最后是“某个知识点的哪个应用,理解上有问题,没有办法跟题目链接在一起,原因是我的数形结合思维不够好,不知道应该训练什么题目提升。”你的问题终于开始有一点建设性了。
你有多清楚你的问题,能够多具体的定位你的问题,你就可以多快地解决问题,它决定了你的提分速度。
你的定位越模糊,你的战略也就越粗糙,你的计划也就越大而化之,没有可操作性。
继续回到,预习。
其实大多数人,上课容易走神的原因,也就是没有清晰具体的问题,可以聚焦。
漫无目的的听课,谁听谁走神。
找到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分配我们的注意力。
走神,是人类大脑的基本配置,45分钟的课堂里面,普通人能够保持专注的极限时间也就是在45分钟左右。
敏感化,是预习的核心目的。
那预习多久呢?
再次强调,预习不是为了学知识,只是为了找到自己的问题,几分钟就行了。
时间越长,效率越低。
五分钟就够了。
那什么时候预习呢?
课前预习。
不要提前一天预习,你是为了找出问题,为解决问题作铺垫。
你头一天晚上预习,你睡觉的时候,大脑开始清除大部分不重要的信息,可能自动就把问题删除了,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啥都记不住。
距离上课的时间越短越好,时间越短你就越敏感越清晰,效果也就越好。
关键来了,怎么预习?
课程分为两种:知识复习课,习题课。
知识复习课:
路径1:
很多老师上课不是有个“备课本”嘛,你直接课前几分钟跟老师申请看看。
你也就知道老师上课的线索了,哪里应该重点分配时间和精力你也就明白了;就算没有备课本,让老师大概跟你讲一下上课线索和重点,不过分吧。
是,我知道大家都脸皮薄,不愿意找老师搞情报,那我的建议就是“双重对照”,也许这个方式更好。
路径2:
你需要准备的材料是:一详一略两本参考书,一张白纸。
为什么是两本参考书:
●薄的参考书,知识点的排布比较清晰,但是讲解少,题型少,重在精细,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线索和思路。
●厚的参考书,知识点的排布比较密集,讲解细致,题型丰富,重在全面,可以给我们提供大量的“细节”。
两本书相互对应,一起参考,我们才能够同时照顾到“宏观的框架”和“微观的细节”。
大概的情况就是“厚的,像是《资源库》系列,这种就是知识点很多”以及“薄的,像是《六百分考点,七百分考法》系列,这种就是题型简略、线索清晰。”
(我只是用这两本书来举例子,可以考虑使用,不过建议大家还是自己去书店多看两本书,自行选择,适合最重要)
还有一个考虑就是,两本参考书,会有不同的讲述方式和逻辑。
也许前一本讲这个知识点你云里雾里,而后一本就会觉得异常清晰。
特别跟大家说一下,基础差的同学,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先聚焦整体,可以在课后再对照参考书补足细节。
那为什么要一张白纸呢?
其实就是一个专门记录问题的“问题本”。
问题放在脑子里面,效率肯定是低下的,最好的方式是把问题纸面化。
而同时,问题提出了肯定要解决啊,专门的问题本后面也要给出“问题的回答”,这也是引导我们总结整理的方式。
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给大家一套问题模板:
01.
知识点部分:这个章节的知识点排布有什么线索?知识的框架是什么样的?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有什么逻辑连接,比如说:知识点1是怎么推导到知识点2的?
题型部分:这个章节有哪几种类型的题目,它们分别的解法是什么样的,利用了哪些知识点,能否具体到知识点的某个应用。
02.
哪个知识点应该重点掌握,我之前学习的时候大概是在哪里有问题:记忆有问题,理解有问题,还是应用解题有问题。
03.
具体某个知识点的掌握层次:定义和概念,使用范围,特殊推导,以及题目题型中的应用是什么?
某个结论和定理,是怎么推导的,利用什么知识推导的。
我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我这里列举出这么多问题,只是给你们参考的,它是一个理想化的情况。
因为我只能给出一些“泛化”的东西,而你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习惯,自己知识的掌握水平,甚至自己设计出一个问题模板。
就像是,基础好的同学,也许以上的三步都能看懂我在说什么,可以用到自己的预习里面去。
但是基础弱的同学,也许就只要把第一步宏观搞清楚就行了,甚至简化一点:这个章节我到底哪里不会,在哪个部分我需要集中听,要提醒自己重点分配精力。
预习只是形式,只是手段,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解决问题,才是目标。
记住:不要把手段当目标,那样就变成形式主义了。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是最重要的。
习题课
和知识复习课一样的目标:定位问题,展开问题,把问题精细到需要解决的部分。
问题模板:
01
哪些题错了,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点:
①知识点记忆
②知识点理解
③知识点应用
④知识点组合迁移
题目本身:
①没有找到切入点
②中间逻辑卡顿
③不会进行题干的翻译,无法对应章节的知识点。
④计算难度太大,技巧不够。
大家可以直接定位到“这道题目没有解决的根本原因”。
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做题的那个时候,我们思维混乱的核心原因”,知道问题所在,也可以慢慢训练自己的思维,做到步骤简洁。
02
简单题,中档题,难题做出区分,引导自己用不同的方式解决:
①简单题,这张卷子里面,哪些题目是简单的容易拿分的题目,待会老师讲课的时候我能不能用更快速的速度再算一遍;用更加简洁的步骤和逻辑;或者我能不能找到一个新的解法,或者老师给出一个新的解法,以后做题的时候可以相互比对,作为检查。
②中档题,中档题里面包含了哪几个知识点,题目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知识点的组合应用”来解决的;这个题目,我能不能总结出更加清晰的答题思路。如果是大题的的话,可以思考之前的书写和解题步骤,哪里需要优化。
③难题,我能不能锁定到题目解不出的具体步骤,或者能否总结出题目变难的基本思路。可以试图用前面的知识点、题型分析思路处理。
特别说明,如果卷子上是有空白的,空间是足够的。
问题可以直接标注在试卷上面,尤其是错误原因的部分。
因为预习的核心就是为了确定上课时我们的思考方向。
以问题模板的形式,给出一个“可以具体思考的方向,可以深入思考的点。”这才是这个框架和系统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只是找出这些问题本身,不是在预习的时候就要解决的,那样的时间也不够嘛。
我们是通过预习的手段,预备在上课的时候去解决滴~
其实,这个问题框架,甚至都可以算是一个基础的“学习框架”了。
如果大家要自学,也可以使用这个框架,一边问自己,一边看参考书,效率也是很高的。
文章写到这里已经很长了,后面的五分法和课后复习的框架,放到下周的文章。
再次强调,高效的学习方法,一定意味着高效的用脑,也一定意味着密集的问题。
好的框架已经给到你了,一部分还会在后面的五分法里面去展开。
很多东西,一开始使用是很不适应的,因为大脑有很强的“路径依赖”。
它习惯了原来的,漫无目的的,毫无章法的,低效的运转和思考。
任何方法的使用都是有一个「不应期」的,一旦你开始慢慢适应这些“复杂”之后,这些步骤就会自动地进入你的脑子里面。
不管是在你自己看书的时候,还是你听课的时候,以及你学习的时候。
它都会隐于你的“大脑后台”,悄悄着拎着一个一个问题来让你思考,效率便提高了。
我之前说过嘛“逆袭的本质就是,把三年的苦,放在一年吃了;把三年的知识点,放在一年掌握了。”
我想,这个高效的用脑习惯,调动大脑思考的问题框架,就是用来加速你吃苦的手段和路径。
还有就是,饭一口口吃,方法一步一步用。
以上的问题框架,我建议大家可以先简化,用你的话先转化成“你可以使用参考对照的框架”,然后慢慢地再系统化。
END.
撰文 | 树林同学
排版 | Carmen
图片来源 : 网络
特别推荐
方法规划课
给你一个
最强最系统的学习方法论最有效的情绪管理和自律的方法高考三百天的全路径的指导
的全路径规划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介绍⬇️
高三全程课
这也许是市面上
性价比最高
知识点最精炼的
高考全程课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