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百天会致命的三个问题



2022年2月26日 距离高考还有100天  |  树成林的第91期
这篇文章要解决的三件事:
把焦虑变成动力。
给出一个帮助逆袭的最强工具。
修正一个必然会导致失败的想法。
一百天的焦虑到底从何而来?
越来越少的时间,高考倒计时两位数的快速翻页。
高频的考试,高期望低反馈,成绩的强烈刺激。
考试的强查漏属性,导致我们发现漏洞越来越多,但是补漏的时间越来越少,容易滋生绝望感。
以及,在高强度高密度的安排下,我们自主可控的时间被极限压缩;时间掌控感的丢失下,恐惧蔓延,盲目出现,焦虑滋生。
那,如何解决这种焦虑?
从小处,先拿到时间的主动性。
每天,至少保证两个小时的自主时间。
这两个小时内,你自己给自己定任务;
你自己给自己下要求,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
这个时间,可以是自习课挖出来的。
也可以是,早起半个小时的时间。
也可以是,回家一个小时的时间。
甚至极限一点,你还可以牺牲一部分针对性弱的作业,来保证这个主动时间。
注意,尽量保证大段时间,大段时间就是30MIN以上的时间。
因为,大段时间才能让我们进入思考,才适合去解决具体的知识点和题型问题。
自主即未来。
要想解决焦虑,我们必须要看到反馈。
“不得不承认,人都是短视的。”
要求一个人远视,逼迫一个人远视,就是反人性的。
除非,远视的好处,延迟满足的好处,能够碾压即时满足的好处。
既然,人都短视。
那我们如何快速制造反馈?
依旧,我们聚焦到那两个小时里面去。
我们必须提前把这两个小时规划好,去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状态,要获得什么反馈。
不管是量化到背多少单词也好。
还是说,要通过听网课掌握某个知识点也好。
我们都必须,要在做完这些事情之后,有一个快速的总结,回答 “我刚刚做了什么。”
甚至,你可以把这个方式,复刻到每节课里面去。
咱们百天课里面不是提了一个原则嘛
“小处成功,广泛复刻。”
为什么聚焦到小啊,就刚刚那件事。
我们极限的操作,应该是把总结放在每节课之后,做完某类题型之后;
以及每次睡觉之前,午觉前,晚睡前都可以做总结梳理;
还可以再给出,一个具体复盘的线索和思路,要求严格按照这个进行。
好吗?
当然很好。
能执行吗?
当然不能。
因为:要求太多了,要求太高了。
总结:没有一个可以适应的梯度。
还是那个道理,很多事情没有办法一次做到极致。
很多方法,也没有办法一次就武装好自己。
而你们,之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方法太多,都没有坚持下来,都没有变成效率和生活的优化。
而最后,那些学方法看方法的时间,反倒是一种浪费。
慢一点,有梯度一点。
得尊重:理想和现实有差距的现实,而这份差距,也就是我们的“问题”,它得拆分成多个小问题来进行突破。
梯度地自主地解决我们个性化的问题。
这才是逆袭的核心。
而要做到自主的前提,是离开和避免所有的被动。
离开那些突如其来撞上你的信息,被推荐到你时间线上的视频,那些看了会让你更迷茫的信息。
以及,那些给你带来情绪波动的人,那些会让你在各个小的时间点上让你分心的人,那些让你陷入被动和烦躁的人。
离开了那些人之后,孤独感如何处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当然,我并不想用这句老套的话搪塞你。
我只是希望你知道,其实在这条路上,一百天逆袭的这条路上,和你一样挣扎的人,先你一步先进入高速公路的,正在逆袭已经逆袭的人,很多很多很多。
高考已经那么多年了,每年上千万人参加,30年算下来,已经有几亿人了。
而这些人在最后一百天完成逆袭的,也许不是百个,也不是千个,而是上万人,上十万人,上百万人。
而上百万人是什么概念,你全省的人一起都不够。
也就是说,全省里面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都是这样的人,自主的人,为自己未来负责的人,他们不会也不应该孤独。
而在这些人里面,一定有跟你完全相似的人,一样的迷茫,一样踩了很多坑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一样在当下有很多的焦虑和恐惧,一样的在某个时间看到某篇文章,或者接受到某条信息,终于选择了一条
“极苦极累的自我证明的百天之路。”
你只不过是,循着他们的轨迹和路径,把他们走过的路又走了一遍而已,没有什么焦虑的,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如果你准备好了,我们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了:
“你,凭什么逆袭?”
逆袭的本质就是,你在最后一百天,完成了别人三年的查漏补缺。
补的到底是什么?
那就是考纲里面的,750分知识点的应用。
注意这里的两个词:
知识点,应用。
应用是什么?
就是解题。
翻译一下,你现在要补的是:
750分知识点的解题流程。
所以,你不能只做题,为了做题而做题效率很低。
题目是做不完的,题型是无穷的,你应该学的是有穷的知识点。
所以,你也不能只学知识,不要指望网课就能把你救了。
因为最终,考验你知识点的载体是“题型”,是一张卷子,高考卷的限时训练。
他们是一起的,就得放在一起。
如何做到不割裂,一个很简单的做法:
 做题之前, 先把知识点梳理一遍,放在一张A4纸上就可以了。
快速梳理的渠道:
结合题目题型梳理;
教材的目录梳理;
参考书的知识点摘录;
网课上面的知识点陈列;
在做题的过程中, 严格的做到一件事:
做题的时候,先确定是哪个章节的题型,这个章节下有哪些知识点,思考这些知识点是怎么解题的;
做题之后: 
对照参考答案,确定知识点的应用,把新学的应用,复杂的应用标注在前面那张“A4纸的知识点”上面。
最后一个章节学完:
用思维导图优化整理一下,做出一份完全专属于你的“知识点应用图”。
而这张图,就是你掌握了该章节有限知识点的证明。
所以再说一遍:
为了做题而做题,有用,但它是个笨方法。
你得整点高科技的,得对着高考的本质弄。
至此,你的收获:知识点的网状图X1。
而这个也可以助力你逆袭的利器也出来了----大脑网状结构和知识网的联动。
是这样的:
我们大脑对知识的记忆可以理想化为:
一个神经元存一个知识点。
而同时呢,我们大脑的神经元是一个网状结构。
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可以传导“冲动”。
也就是说一个神经元被刺激点亮的时候,它会发散和辐射出去,这一片的神经元都会被点亮。
这就有意思了,因为我们的知识点是网状的。
而记忆这些东西的大脑,里面的神经元链接也是网状的。

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
你做题的时候,或者看书学知识点的时候,只要撞到了一个熟悉的知识点(于此同时,你大脑神经元点亮发散),你一次就能复习一片知识点。
记忆效率、复习效率几何倍速级的提高,而这就是框架化结构化的好处。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
很多人,最后一百天,左顾右盼,左摇右摆。
投机想找捷径的问题。
我们是从课本里面学750分知识点,然后在高考场上去考对吧?
完全可以类比于,搬砖。
工地的一边,有75000块垒好的砖。
你需要在没有工具辅助的情况下,一块一块地把他们转移到工地的另一边,并且垒好复原。
单位时间内,你搬得越多,垒得越好。
那你的成绩就越高,分数就越高。
所以,正常的情况到底是什么?
上手就干,上手就搬,体力活没啥捷径。
但是大多数人干的是什么?
先使用方法, 健身,整出来马甲线练出来六块腹肌再去搬,说这样搬得快。
你要到底是什么?
是健身房练的死劲嘛?
毛用没有嘛。
你要的是,越来越强的熟练度,高效的垒砖技术,以及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出事故嘛。
很多人在学习里面,也做了跟搬砖健身一样的事情。
把方法和学习做题,高度割裂,这不可能有用的。
包括很多人,先学方法后做题,这也是错的。
最正确的方法就是:先做题,再配上辅助的方法。
方案可以优化你做题,强化你学习知识点。
方案可以规划你搬砖,让你垒得又快又好。
但是!
没有任何的路径可以代替你搬砖。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让你少做题。
就这么简单的。
 记住:
“没有人能够替你走路,我们顶多,顶多只是一个辅助。”
“砖,得你自己搬。”
不要指望任何一条不流血不流汗的路径,能够帮你实现所谓的“投机”想法。
逆袭,就是九倍吃苦。
放弃幻想,准备战斗。
注:所以我们百天规划课,就三个标准:
1, 能不能解决你们的焦虑恐慌,精力内耗,时间浪费的问题,充分释放精力、保证自主时间。
2, 能不能帮你们更好的搭建知识体系,帮你们以点代面的快速记忆和强化理解。
3, 这些东西能不能被脑神经科学,能不能被“快速掌握高考750知识点”这两个理论审视。
这里没有捷径,只有九倍效率的吃苦。
还是那句话:不管大家报不报课,建议大家都看完百天课00篇(在上一个推文的次条)会对你们规划一百天,构建知识体系有帮助的~
今天真一百天了,加油!
逆风翻盘。
 END. 

撰文 | 树林同学
排版 | Jodieny
图片来源 : 网络
特别推荐

百天规划课
给你一个
最强最系统的学习方法规划指导
完全清晰具体的可透视的提分框架
750分可量化的完全通关路径
未来一百天精确到每个小时任务安排的
全路径规划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介绍⬇

百天规划的直播,2月26日晚9点开始,可以点阅读全文听直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