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是树成林最有价值的一篇文章



2022年3月26日 距离高考还有72天  |  树成林的第95期
如果你现在的目光完全聚焦在高考和分数,在努力和躺平之间频繁感觉到焦虑。
我想获得你15分钟的注意力,让我们把焦点放大,把时间放远,纵览一下人生的尺度线,它会驱散你当下大部分的迷茫。
这篇文章,我要讲的是,一个比高考比考研都更重要的,人生系统。
“如果我们这一生,不管怎么努力,不管怎么改变优化,上限都注定我们只能成为一个普通人,那我们就在认知上多走几步就好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社会时钟”,说的就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身边的人,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给到我们的预期和标准。
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整个社会对我们的期待就是“考个好成绩,去个好大学”,你的老师会这么告诉你,你的父母会这么告诉你;
等我们工作了, 整个社会对我们的期待就是“挣更多的钱,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你看到的优胜劣汰物竞天择,互联网上的每条信息都这么跟你说;
再然后,等我们再长大一点“结婚,买房,下一代的抚养,上一代的赡养”,已经不用有人告诉你了,惯性会推着你做这些事情。
这些东西,他们总是围绕着“责任,价值,道德”。
也许你已经发现一个问题了,社会时钟的出现,到底带来了什么?
垄断。
到底垄断了什么?
它垄断了成功的评价标准。
“有更高的学历,挣更多的钱,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大一点的房子,好一点的车子,让身边的人都喜欢和满意。”
人生的究极,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就是这么一幅图景。
它很对,但它不能成为究极,它不该是人生唯一的标准回答。
社会时钟有好处。
好处就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不用思考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到底要过什么生活,做什么事情会让我们感到开心。
你跟着做就行了, 大家都在这么做,大家都说应该这么做。
但是如果成功只有一种形态,只有一种样子,只有一种可以想象的空间。
那成功的路径,必然单一,这条路上必然拥挤,必然这条路上就是卷了又卷,没有止境。
“如果我们的人生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想象,只有一种标准可以通向成功,那必然这个世界上遍地都是失败者。”
本不该如此。
这个标准,是整个社会稳定的规训,是我们现行文化系统的指向。
它合理,但它一定对吗?一定适合我们吗?
不一定。
“那我们放弃这种标准不就好了?”
“没有那么简单。”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他们没有去迎合这些期待,就会有压力。
社会舆论的压力,周围人的压力,父母的压力,以及“脱离了一个秩序不合群”的孤独感。
“你为什么跟周围的人不一样啊?”
“你看是谁谁谁都怎么了,你怎么还是这样啊?”
最后,你也会感觉到“我好像跟他们都不一样”,你自己也会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你不够坚定,你一定感觉到的是无力和迷茫。
我们当然可以成为不同,叛逆的,与主流不同的,但是我们自己得知道自己要什么。
我们当然也可以成为相同,但不应该是附庸的,随波逐流的,我们得理解这个标准认同这个标准。
前者,需要我们对自己更清晰的认知,需要我们更加诚实敏锐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更需要我们在某些能力上出类拔萃与众不同;需要我们能够不那么在意别人的想法, 需要我们有更坚定的已知。
后者,需要我们认可认定来自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方向很明确,路依然要自己走,但是需要我们不停不断的反思和调整,注意,我们是一定可以怀疑的;
我们开了一个很大的话题,关于目标的,关于价值和意义的。
我们还要开一个尺度更宽的话题,关于幸福的,关于满足和愉悦的。
说实话,我们的文化社会里面,关于幸福和快乐的解释总是语焉不详。
我估计大多数人对于幸福快乐的认知,可能都还停留在童话故事里面“白雪公主和王子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了一起。”
大家太忙了,每天都是铺天盖地的试卷,每天都是让人焦虑的分数,没时间想。
没事,我想替大家想一部分。
实现目标,证明价值获得意义,其实是手段。
而快乐和幸福,内心的安静和平稳,才是我们的目标。
因为太多的时候,手段和目标,都不是因和果的关系,所以太多人才会感觉到迷茫。
而我想给大家说的就是,经过我的验证,经过我身边无数人的验证,“好成绩、高成就”并不能解决快乐和幸福的问题。
它比我们想象中,要困难得多,得训练我们活在当下的能力,感知变化的能力。
如果把一个人的快乐和幸福当成终极目标的话,那最快乐的事情其实是活在当下,专注于当前的事情,包括你认真的做你的卷子,认真的过你的生活。
活在过去和未来,被过去后悔自责不停地拉扯,对未来焦虑恐惧的忧虑,都是和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情绪上的痛苦和内耗,挣扎迷茫,怀疑痛苦,都是我们的反目标。
要训练我们活在当下的能力,辅助的是我们感知变化的能力。
“大部分人只能感觉到自己高三的成绩在变化,其实不是,关于你的所有都在变化。”
人其实是一个生命系统,我们的认知也是由系统构成的。
情绪管理系统,成就反馈系统,决策系统,生活习惯系统,学习系统。
我们必须了解这些系统,我们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变化。
而快乐和稳定的最大前提就是“感知到自我的完善”。
问题都不在于,大家能不能建立这些系统的量化标准。
问题在于,大家连这些系统都没有认识的。
而这篇文章,就是来给大家搭系统的。

如果一个人情绪管理系统薄弱,那他就会非常容易陷入情绪的内耗,心理的不稳定就会导致认知的不稳定。
而认知的不稳定,注定会让他们频繁地怀疑自己的目标,进而怀疑自己的存在,也决定他们容易破坏身边的关系。

这个系统更多赋予的是人的活力和动机。
一个人能够相信自己有价值,能够相信自己有改变现状的能力。
我们这一生,先是在验证自我改变,然后再是验证“能否改变别人”。
通过设定目标,完成目标获得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对自己的控制,对周围环境人事物的改变,得到反馈,再去设定下一个目标。
但是有一部分人,这个系统报废了。
因为在他们认知里面,完成的事情,从来都没有变化和反馈,没有带来直观的反馈,没有看到周围的变化。
他们就会在“改变”的认知上非常的悲观,以至于在"习得性无助”里面失去改变的能力。
这个系统不光决定了,我们能否很好地获得正反馈和动力,同时也决定了一个很重要的属性:我们到底是远视还是短视,到底是延迟满足还是及时满足,是为了更大更长远的幸福暂时有序和节制,还是为了眼前短暂的快乐而选择散漫和放纵。

它最大的作用不是应对未来,而是接受过去。
很多人总是容易活在过去,在这些人的字典里面,出现的最大就是“要是....就好了”。
包括此时此刻,很多人还在想,要是高三努力就好了,要是一百天醒悟就好了,这导致他们活不在当下。
活在过去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甚至是一种自虐行为。
既然路是你选的,大多数决定都是你做的,为什么一定要用现在的上帝视角审视当时呢?
你永远都能够给出自己更好的方案,但价值几何呢,对当下的改变又几何呢?
决策系统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理论就是
“你要为这个决定带来一系列结果负责。”
同时,认识到我们只可能在当时当下所拥有的信息里面,做出我们认为“成功率最大”的决策。
我们不可能做出绝对正确的选择,但是可以做出不后悔的选择。
“后悔”这个情绪没有价值和意义,除了只能让现在更糟,毛用都没有。

它直接连接的就是自律。
自律不是靠意志力实现的,自律是靠习惯,靠环境,靠惯性。
意志力最大的作用从来都不是为了“对抗及时满足”,而是帮我们维持那些来之不易的好习惯,以及在我们意识到事情变坏的时候,做到及时止损。
自律,不应该是一种波动状态。
它应该是稳定的,稳定的生活作息,稳定的学习时间,高频和稳定才能把我们的“行为习惯”和“大脑的神经反射”连接在一起。
不要总是爆发性地“做一些事情,不做一些事情”,长久不了。

而最后,还有一个学习系统。
它渗透在方方面面,在我们的认知里面,在我们意识里面,也在我们的情绪,在我们的决策里面。
“学习方法”,只是对它的狭义解读。
太大太多,我们便不再赘述。
人是由系统构成的,而系统之间又是相互连接的。
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综合的,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说要让自己好好学习,但是往往这种好好学习的自律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
为什么?
你下好好学习决定的时候,可能就是因为某段鸡血的共鸣和刺激。
“我不能再这么烂下去了,别人都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
但是你无法长期维持这种状态,因为在你的成就反馈系统里面,你并没有足够的欲望和恐惧去坚持“努力和奋斗”。
你甚至都不敢承认“你就是喜欢帅哥美女”,你甚至也不敢大大方方地说“自己就是喜欢钱”。
包括,你可能也不敢去面对那些真正失去的恐惧:“高考失败你到底会失去什么?”
这个问题,可能你自己都没有想过,不妨看完这篇文章之后,逼着自己写出来,你看看能不能接受这些失去。
大部分人只是在这种“高考应该考好”的弱规训里面,被带着去努力,可能是害怕父母失望,可能是害怕老师失望,可能就是莫名其妙自己说不清楚的不甘心,力量太弱了;心理力量的弱小,也会反映到行为的软弱,往往就是改变不大。
大部分,从来都没有获得过“主动地完成一件事”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成就和反馈系统已经萎缩到“说服不了自己努力”了。
每次回顾的时候,总是一些糟糕的会议,半途而废的经历,一拖再拖迫不得已放弃的痛苦,久而久之就没有信心努力了,也从价值上自我否定了,也就是失去了可以改变的力气。
当然,这些放弃的核心不只是动力太小,也在于阻力太大。
大部分人,在长期的学渣模式下积累了太多坏的生活习惯,生活系统一塌糊涂没有半点稳定可言。
当他们每次想要努力的时候,想要做出一些改变的时候,想要建立新的好习惯的时候,这些旧习惯巨大的惯性,往往又会拖着事情滑向无法拯救的糟糕。
就算这一次,动力真的足够强了,阻力也变弱了。
但是自律的维持也很困难,因为人的情绪会影响我们对事情的判断。
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理性的时候当然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坚持的,但是当我们在极度感性的时候,或者长时间努力之后反馈极差。
这种突然的崩塌,突然的迷茫和空虚感其实会裹挟我们的认知,自律随即也就失控了。
因为自律的本质是习惯的维持,这种维持来自于意志力的提醒和约束,而在极度感性和悲观的情况下,所有的价值感都会幻灭。
习惯这玩意儿,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变坏是山体滑坡式的。
“既然破都已经破了,那破得更大一点也不妨事了。”
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而当我们情绪过后,理性回归,主导理性控制的前额叶开始接管比赛我,情绪反应过激的杏仁核黯然退场之后。
有可能会导致新一轮的过分批判,这种过度批判再延伸为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懊悔”的情绪又卷土重来,回归正轨又变成异常艰难。
大部分人,都是在一轮一轮的“消耗”里面,最终失去改变的决心,从有心有力,变成心有余而力,再到心里面半点热血都寂灭。
就真完了。
这是我们“阶段性任务”失败的情况,中考,高考,考研。
我们回到“人生尺度”上看看我们的大任务,稳定的快乐。
人生阶段性的目标没完成,会带给人持久的负面情绪,而这个重大的“失败经验”甚至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
因为高考关于“努力十多年的学生时代”,这种否定的烈度会更大,对人生的伤害会更持久,甚至于一蹶不振。
“我连高考这件事都没有做好,一件我明明无比清楚重要的事情,还是搞砸了。”
“我是个废物,这辈子估计也没什么事情能做好了。”
所谓的习得性无助,也就是人在经历一系列的失败之后,对自我的完全失望,对主观能动性的怀疑,以至于不再愿意相信自己,也燃不起任何的改变的信心。
事实上,如果你真的能够接受以下的两个设定,你会获得极大的慰藉:
“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目标是稳定和平静,在这个大目标之下的努力从不分任何阶段的。”
“要达到这个终极目标,需要不停地优化和平衡自己的系统,多个系统构成的认知系统。”
你如果真的能够接受这两个观点,我想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否定你。
你应该会清楚,所谓的高考“失败”,最多最多只能放大到,你目前各个系统呈现出来的整体水平不足以支持“你在高考这个竞技项目中获得胜利”而已。
并且,这还是在不考虑你运气因素的情况下,要知道有时候运气也是重要的决胜因素,但它强求不来。
其实很多人,并非真的把“高考”或者“考研上名校”当成终极目标,只是我们认为,完成了这个目标之后可以一劳永逸。
而我如果没有完成,我就失去了这个“一劳永逸”的重要机会,我就会非常的懊丧。
要是“一劳永逸”的大前提根本不存在呢?
相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事情,就是对人生的最大逃避。
这种对结果孤注一掷的一厢情愿,好听一点叫“美好祝愿”,难听一点叫“自欺欺人”。
考上好学校就开心了吗?
那你是没有见过那些考好学校的焦虑。
考上好学校之后,暂停了吗?
没有。只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始而已。
完成了这个目标还有下一个目标,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完成目标”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人生的焦虑会一直存在,能够抚平焦虑对抗迷茫的唯一手段就是“瞄准人生系统的弱点,优化和平衡”。
你不会永远在高考系统里面,你也不会永远在考研系统里面,但是你会永远在人生系统里面。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去完善自己,完善我们在多个系统中的短板,才能够真正地达到“让自己尽可能快乐满足充实”的状态。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否定你,高考也好考研也好还是今后你人生中的任何事情也好。
这些只是手段,只是手段。
记住,你有一个最高效最有用的手段——
优化和平衡你的人生系统。
是这个东西要你努力,要你永不否定。要你相信改变。
而你,也只有一个目标:
 在有限的生命里面,尽量去追求幸福和快乐。
如果我们这一生都确定只是一个平凡人,那我们就在认知、调整和完善自己路上多走几步就好了。
就够了。  
我们的野心,从来都不只是帮助你们高考。
我们的野心,是让你们在“认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路上比别人多走几步”。
树成林走完了,还有万木行。
现在,你们高中还没完,你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
“借助高考的这个阶段性的目标,磨砺和成长自己的系统。”
还有七十多天,要躺平了都得给我从土里面刨出来!
成绩差的,有科目瘸腿的,20h学完一科的最后冲刺课可以救救急。
成绩好的,最后阶段,不要盲目刷题刷卷,构建知识体系,分类训练和套卷刷题1:1的时间已经够了。
最后两个通知嗷:
高二的同学,下周天我们会发“学霸训练营”的推文,会放在头条。
高三的同学,下周天晚8:30,老王会在我的B站号:树林同学,给大家做最后70天冲刺的直播~
 END. 
特别推荐

最后冲刺课
专门给弱基础的同学准备的快速提分课程,
内容极致精简且课程密度极高,
用20小时的时间过完高考核心知识点,
以高质量高考题为导向,
完成高考高频内容快速掌握。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介绍⬇


撰文 | 树林同学
排版 | Jodieny
图片来源 :网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