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H学完一个科目---最后冲刺课



2022年3月19日 距离高考还有79天  |  树成林的第94期
高考知识点有多少个?
六个科目,至少上千个。
高考的本质是对知识点应用的考察,但上千个知识点怎么全面考察?
答案是:没法全面考察。
高考试卷就那么大一张,比如说数学20多道题目里面,至少要考察100多个知识点,怎么做到?
我们转换到出题人的视角,看看怎么在一道题里面考察更多的知识点。
其实只有一个答案:题目尽量考察知识点的交汇处。
也就是,两个知识点应用交汇的地方,甚至是3个知识点交汇的地方,一次就能考到2-3个知识点。
这是出题人的唯一解。
所以高考出题,是有指向的,是有侧重和倾向的。
有些内容多考,那些知识点的交叉处。
有些内容会少考甚至不考,那些知识点孤立无法发散的。
“挑着交汇处重点学,其他内容少学甚至不学。”
这就是我们20H学完一个科目的第一个凭借。
第二个凭借,来自于高考的题目难度比。
大家应该知道的一个信息是:高考题里面,简单题、中档题、难题的出题比例是5:3:2。
难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题型多,思维难。
大部分难题的特点就是,题目的演化会有10多种,每一种的掌握都需要题目大量训练。
同时,高考题还会有创新性,就算这10多种你都学会了,但是高考题出的是创新的内容,你也直接被干趴下了。
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就算你有能力做出来,但大概率你也没时间,也没有心态做。
结果就是,如果你想拿到中高档题,难题的分数,会比简单题中档题的训练量高出10倍不止。
具体在总分的体现就会是,400-500的刷题量,可能就只有600-650刷题量的十分之一。
提分的难度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增长的。
高考遵循二八定律。
20%的分数,需要我们做80%的题目,甚至更多。
而换个角度来说,80%的简单题中档题,只需要我们做20%题目量就能达到。
“中高档题、难题全部放弃,20%的题目量梯度训练。”
这也就是我们能够20H学完一个科目的第二个凭借。
第三个凭借,就是从知识点学习到提分的跨越。
最后阶段的学习里面,总是会频繁出现一个核心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够快速看到分数的变化。
“我现在做的事情,会对提分有用吗?”
老师的作业昨晚,我的分数可以马上提升吗?
这个课程听完,我能够马上做得起题目吗?
这套卷子昨晚,对我高考分数的提高有多大的意义?
甚至极端一点,很多人会把这个问题变成每分每秒对自己的拷问,非常容易出现极端的焦虑。
因为,并不是所有我们当下做的事情,都可以马上看到分数的回报和反馈。
“知识点是弥补,但是题目题型还不会做,很正常。”
“部分题型是学了,题目是掌握了,但是考试中没时间做,反应不过来,也很正常。”
在焦虑的时候,正常的事情,也会变成不正常的事情。
结果就会变成,不管我们再听任何网课,做任何作业,甚至在自己试卷训练的时候。
只要稍微遇到一点问题,这个问题就会撞到我们的脑子里面,引发突然的恐慌和迷茫。
时间来不及,任务完不成,目标达不到的绝望感就会出现。
能做到直接跨越知识点的熟悉到题目的掌握吗?
可以。
怎么做到?
从知识点的熟悉,到知识点的应用,再到高考题目的掌握,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能反着来,用高考题的例题,来去学知识点。
“用高考题来讲知识,用高考题来当例题。”
这是我们20H能够学完一个科目的第三个凭借。
最后冲刺课,就是给那些科目瘸腿的同学准备的。
严格来说,这是一门学渣课,550分以上的同学,你们瞄准百天课最后冲一波就行(下周六我们会关闭报名,因为方法掌握的极限时间到了)。
这个课程是给有科目在75%或者70%以下的同学准备的,你40-50%的分数也很适合,这是一门分数适应有上限没下限的课。
为什么我们要保证每个科目学习的时间都在20H以内?
跟你们算笔账,你就清楚了。
最后阶段,除去各种考试,我们可能就60天左右。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自主时间是4个小时,240小时。
均分到六个科目上,每个科目是40小时。
要想提分,要想完全消化课程内容,1小时听课,1小时做题,听课和做题的至少时间比得是1:1。
20H小时听课,20小时做题,刚好40个小时全部铺满。
你说,这个课程的时间还能压一压变成大招课吗?
不行。
因为只有套路,只有模板。
没有本质的基础知识托底,在高考题越来越创新的趋势下,必败。
去年的新高考,旧高考地区的过渡,已经普遍证明过这个结论了——去模板化,创新化的趋势也是今年的主流。
你说,这个听课的时间还能多一点变成知识点覆盖课程吗?
不行,来不及了。
你不能再有完美主义的顾及了,认清现实,来不及了不可能了。
你只能去学简单题中档题了,甚至全部学它们的时间都不够了,你还要侧重学知识点的交汇处。
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超过40个小时的课程对你来说,负担都会多过于助益。
二轮课为什么不行?
大部分二轮课不是给基础弱的同学准备的。
大部分二轮网课,讲题奇快,知识点一掠即过,留下来你一个人慢慢懵逼。
所以,这门课它就得是,一门以高考题知识为核心的,放弃了所有难题和中高档题目的,同时也会帮你快速过完知识点的课程。
针对于基础弱的,尤其是对各科目分数在35-70%的这群人专门制作,救急用的。
最后冲刺课。
或者你也可以理解为“学渣救急课。”
语文课:
最后一百天多考了200分儿的,清华瓶盖儿学长,瓶盖儿~
老师介绍:
瓶盖儿,清华本硕,语文主观题满分,高考作文收录陕西省高考范文,清华大学2018年陕西招生组成员,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
2021年,也就是去年最后冲刺课, 押中了全国123卷的所有作文题目。
“语文可以不背模板吗?或者,只掌握一道模板,就能掌握所有题目。”
“可以。”
这是只通过一套母版就能解决所有题型的课程(注意,不是模板,是母版)。
课程设计思路(如何实现):
1
解构:把语文以理科化思维进行拆解,从题目中寻找知识点,梳理答题步骤,引入解题参数。
2
结构:把语文合并为与数理化相同的答题结构,所有类型题目收缩于“作文结构”一点;一个模板,十个素材,做到所有主题的作文都能做到快速排列组合。
3
发散:以作文的核心框架和模板,发散到“阅读、诗歌鉴赏、文言文、论述类文本及语言文字运用”,进行解题方法、案例分析、题型思路回归等多个角度的讲解和梳理。
课程内容:
课程全程分为两部分:
1) 
素材库 + 题⽬库 + 答题模板 + 诗歌类型等重要知识点。 
2) 
利⽤课程所教的素材等内容对习题进⾏练习讲解骤。
时间比例:
思维建立:15%的课程时间建立语文的理科化模板。
题型应用:20%的时间对语文思维框架进行填充,设计作文、阅读、诗歌鉴赏的框架模板。
快速提升:40%的时间进行各类题目的集中训练,精选高考题目进行发散性训练。
细节优化:最后15%的时间完成查漏补缺的细化,部分章节内容的高分进阶,比如说稳定作文在52分。
达到的目的:
1,
你不用再花时间做任何素材的积累,作文篇详讲10个素材帮你做到高考作文所有主题的覆盖,甚至做到25MIN排列组合出一篇作文。
2,
这是冲刺课里面,唯一一套你不用再进行额外多余训练的课程,语文最后冲刺课的20个小时是包含了讲练的,也就意味着你可以不用再花额外的时间进行训练。
3,
铺垫一条从弱基础的70-80分到语文120的路径(如果你还愿意持续进行时间投入,上限会在135。)
数学课:
“就职一本院校,带大学研究生的老师,来帮你降维打击高考。”
老师介绍:
罗老师,国防科技大学硕士毕业,某一本院校执教,知乎万粉答主。
其实这里我挺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的:
“你听了那么多的大招课,真的数学这个科目有变好多少?”
“可能并没有多少。”
我们需要区分一件事:
“提供爽感”和“提供知识”其实是不同的讲课路径。
提供爽感只关乎于吸引眼球,提供高度总结的内容,供给一时的情绪。
而提供知识,则是缓慢甚至感觉令人枯燥的,但这才是真正能让人提升的课程。
“学知识应该是拾阶而上的事情,就是没有捷径的。”
可能我们已经听过很多有噱头的课程了,但是你依旧会发现提分的收效甚微。
而我们数学冲刺课最大的噱头,就是没有噱头,只有扎扎实实地讲知识,扎扎实实地讲题输出。
“把所有高考要考的知识讲完,不因为任何噱头牺牲知识,不因为任何噱头提供不必要的爽感。”
这是数学课最大的特点。
课程设计思路:
“以记忆为核心而非理解”,数学成绩是可以通过记忆和背诵提高的,而冲刺课就是在给你提供背诵和记忆的原料。
而这个原料是什么?
考点+题型+解题思维的三位一体。
它们得是完全嚼碎的内容,才能做到记忆;而记忆通过大量训练,就会变成真正内化的知识。
课程内容:
顺序大体按照课本的顺序,但是更侧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会集中侧重讲解“知识点的交联处”。
严格执行放弃压轴题第二问的原则,只涉及到第一问的难度,只讲解对于对应层次真正提高分数的东西。
会根据高考知识的考察难度,知识密度,重要程度,给每个章节分配一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的讲课时间。
目标群体:
特别说明一下,后续大部分我们没有强调使用分数的同学,都默认在35-70%的分数;最后冲刺课,就是给中低分数段的同学设计的。
最后,我想说的,也是罗老师跟我保证的:
“这是一门踏踏实实讲课讲题的课程,不渲染任何情绪,不提供任何大招的捷径,保证每分每秒都在讲知识,让你离高考的分数近一点。”
最后阶段,我希望大家也能放弃一个想法:
“不管多厉害的上课方式,不管看起来多炫酷的大招,不管多强大的思维,在数学物理这种大科面前,都不如扎扎实实讲知识讲题来得实在。”
“不为任何形式牺牲精度,在这个已经压缩到极致的20H课程里面,尽量展示更多高考的核心题型,高考的交联知识点。”
英语:
授课老师:
雨君学姐,高考英语145;同时拿到了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的offer,澳洲留学生。
“单词量弱也能够看不懂文章,也可能选出正确答案拿到分吗?”
“技术上可以。”
“能够在语法水平差的基础上,填上正确的单词或者形式吗?”
“技术上也可以。”
如何实现?
这也就是我们的课程设计基础:
高考的阅读选题是有高度严谨性的,都会选择一些“大的报刊”或者“时评”。
而同时,欧美人在正式写作的时候,写文章是高度模板和套路化的。
套路化的意思就是“一旦我识别了你说1,后续23456我都能够预测到。”
这也就决定了“答案”和“文章文段”的内容往往会出现高度匹配的情况。
比如说像是外国人写作的通用结构:peel结构。
P 是Point 写观点
E 是Explatation 解释观点
E 是Example 给例子
L 是link 回到观点 
一旦我们掌握这个结构,也就意味着,就算我们单词量低(前提是你不能完全不认识啊,空手套白狼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
我们也可以根据他们之间逻辑词的起承转合,大概读懂文章,看清楚句意。
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BUG级别的东西:
在梳理完高考近十年的高考阅读题目之后,我们发现题目内的问法也是高度模板化的。
甚至于典型性的问题,去文章中寻找答案的流程和逻辑都是一致的。
这也就是“我们在文意模糊的情况下,能够选对答案”最大的基础。
阅读部分基本可以算做到了,我们再来看语法部分。
如果大家有意识地去研究高考题的话,会发现像是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这部分的内容,可能十年高考题目里面重合率会达到80%。
也就意味着,只有有人替你总结出来,你能够吃透前面十年的该类型题目,你就可以获得80%以上的正确率。
最后,我想说的是:
也许英语是有“偷鸡”的成分的,这种成分在我们单词量弱的情况下效益可能还不小。
你什么都没有的基础上,技术的上限不会高;想要稳定的提分,该你背的单词一个都不能少。
“在你有一定词汇的基础上,你可以报名冲刺课。”
“但是如果说你基础很弱,我的建议是,你花21天的时间,下周跟着老王3500把单词给背了。”
物理:
“你永远可以相信,一个省级中学教龄超过20年的老师。”
老师介绍:
周星宇,就至于山东top2超级中学一线物理老师,教龄超过20年但声音依旧像是小伙子(我也非常惊讶)。
所有地方都可能有神奇和逆袭,但是物理很难有。
因为,物理的逻辑链条太长了。
什么意思?
只要你力学运动学没有学好,后面的电学磁学几乎也不可能学好。
这是一个连锁反应,物理孤立的章节很少,大部分章节都是有强承接关系的。
但是,物理也是有自己的特性的。
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物理的高度模型化特点,解方程的内核以及流程化解题的思路。
我们给出的课程内容是:
舍弃直线上所有孤立的内容,分数占比低,题目难度高的所有题型。
指向主线逻辑上的模型搭建的思路,方程式建立的原理,分解流程的线索来架构课程。
这个课程无关大招。
依旧,数学和物理一样,是大科目。
甚至物理比数学知识点还多,综合要求更高,理解难度更大。
如果你只剩物理瘸腿了,做好心理准备了,请放弃大招的想法,我们踏踏实实地听课做题,训练高考。
我们依旧讲模板模型,但是也会提供分析的思路,因为在不知晓原理的情况代入模型会在高考中变得无比机械;
我们依旧讲方程组构建,但是会基于知识点和题目,尽量以一种“节省时间的知识点讲法”来替大家覆盖内容。
我们依旧训练对物理大题的流程拆分,但是会自动跳过复杂难题,因为你们要的不是“爽感”而是“分数的提高”。
“放弃幻想,准备战斗。”
要想学号物理,你需要的不是1:1的听课做题时间。
至少得是1:1.5,物理这门科目一定需要大量的题目训练来反馈逻辑。
化学课:
“这是一个录课2000+小时的极度完美主义兼强迫症患者。”
老师介绍:
新宇,三年来写了超过200w字的逐字稿,大概就是10本书的厚度。
“化学背方程式意义不大,而且高考大部分方程式的考察不来自于课本。”
“所以更核心的是掌握,陌生方程式的配平思路和技巧。”
“高考考察的各种金属和性质,往往都是一些陌生金属,诸如锰镍铬。”
“大部分人平时考试不错,高考滑铁卢的原因也在这里。”
基于此,我们的课程设计思路:
1
低频课本知识点能不讲不讲,保证我们学的知识点都是在题目中会遇到的知识点。
2
以练代学,在题目中遇到知识点,放在场景中进行讲解和内化。
3
老师能替学生做,就不要让学生再做了,课后所有导图一并给出。
为了帮助大家快速建立知识体系。
会在讲解一个章节之前,先进行一个概述环节。
把这个章节的内容,从高考考频,考察难度,考察深度几个层面分析出章节热点内容。
然后集中讲解重点突破。
授课流程: 
1,
建构题目的出题视角。
2,
近五年真真题+模拟题精选题库进行题型训练。
3,
习题重点提炼解题思路和步骤,弱化例题中的知识点陈述部分。
生物课:
“录课最认真的人,也兼职树成林直播间房管,爱好禁言。”
老师介绍:
友祺,《生物知识清单》、《生物实验清单》销售量十万册作者,授课时间2000+H。
“最后阶段,生物的提分效率,提分的性价比是最高的。”
“因为生物除了遗传题之外,其他内容都是逻辑要求低,只要熟悉解题模板就能提分的课程。”
1分就是1分,没有数学的1分比生物的1分重要的说法。
提分,我们只看性价比,如果投入20个小时,就能提20分,就是我们效率最优最佳的选择,没有之一。
课程设计思路:
在冲刺阶段时间有限的前提下,也可以有一套完美冲击85分的强普适性课程;
兼顾基础快速掌握和难题专项拔高的最优冲刺路径,
用极致精简高密度的课程给到你们最大的自主性。
课程整体分为三部分:
专题突破:光合呼吸、细胞分裂、满分遗传精讲;
基础拔高:细胞结构、稳态调节、生态系统三部分核心内容宏观体系构建;
能力提升:长难句分析以及对应大题模板总结、实验设计;
以及,一份弱基础极速掌握知识的详细背诵规划,力求30天时间背完高考生物所有核心知识,同时按照复盘表格最大化克服遗忘。
课程目标:
1)
从底层原理到题型拔高快速讲解,层层递进,重塑核心专题知识体系;
2)
站在出题人视角,掌握核心专题的快速提分策略。
3)
配套课程专属思维导图,宏观视角构建体系,结合问题自检,做到课程内容200%的极致高效内化。
课程特点:
1
课程总时长控制在20H之内,具体到每句话都有意义,也许是你听过最高密度极致精简的生物课程;
2
从知识线索快速梳理到题型分类总结层层递进;
3
基础、拔高双效齐下,给到弱基础极速掌握知识的提分规划,铺垫核心专题及难题怪题快速突破的最优路径。
4
你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一套强普适性的遗传题满分的解题策略,冲刺高考生物上限。
课程Q&A
 Q: 
学长,为什么最后冲刺课里面没有政史地嘞?
 A: 
因为政史地的课程,不太符合我们录制冲刺课的思路,并且之前的全程课已经足够精简了,就没有进行录制。
如果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购买之前全程课的政史地。
 Q: 
那全程课跟这个冲刺课的区别是什么呢?
 A: 
理科类全程课虽然也是压缩了知识点的,但是还是兼顾了全面,所以时间来说会相对长很多。
而冲刺课会更有针对性一点,就是给中低层次的同学特别录制的,每年都会放在百天课之后。
冲刺课的特性就是“聚焦知识点交汇处、所有的难题全部砍掉、大部分题目题型以高考为核心”。
 Q: 
如果报名了全程课,还推荐报名冲刺吗?
 A: 
如果说你已经听完了,那就不建议了;如果说你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听,没有听完,同时成绩位于中低分段,可以考虑报名。
这一次同类型的课程,我们是直接半价的~(也相当于给那些买了课不听的笨蛋的福利,钱多烧得慌是吧?)
如果说是之前CCTALK报课的同学,看群公告可以加客服学姐领。
 Q: 
那其他的课程有福利吗?
 A: 
因为这大概是2022届最后高考的内容了,下一次就是老王的志愿课了,所以所有的课程都会有对应的优惠券,50-150不等大家可以自己查收~
还有!报名三个科目的同学,可以在课程页面内领到优惠券,再多的科目我们就不建议了,听不完,别浪费钱。
 Q: 
有什么地区,什么层次的学生不适合这个课程吗?
 A: 
除了少数几个独立命题的地区北京上海天津之外,新高考旧高考地区都是OK的;以及对应科目70%分数以上的,就没有必要报名这个课程了,因为这个课程主要是给弱基础的同学快速突破科目的。
 Q: 
这个课程能够保证提分吗?
 A: 
你看看,又来了。
如果我希望你买课的话,我肯定会说“保证提分”。
但是我更想你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保证的东西”,如果我在向你保证。
要么是我心虚,要么是你心虚,一个好的交易应该是“我坦荡,你也坦荡”的。
买课程,不是买寄托,是买需求,你有需要就买,我们不会给任何承诺,我们也没有资格给承诺。
 Q: 
课程是什么形式呢?有答疑吗?
 A: 
课程是录播的形式;
课程有答疑,周一晚9点我们会在各个课程上架答疑群,请及时关注。
 Q: 
每个课程的时间是多少?多久更新完?
 A: 
课程会控制在20h以内,浮动会在2-3H,不超过25h,不会给大家太大的压力。
从现在起六周的时间,全部课程结束更新。
每周会更新三个小时,每天差不多半个小时听课, 听课做题1:1的时间,每天花一个小时。
报名2个科目,每天两个小时,应该是能够保证同步听完课程,效果最好。
 Q: 
高二同学适合吗?课程有效期是多久?
 A: 
语文、英语、生物、化学应该是适合的,其他科目逻辑难度略高不建议报名。
语文、生物比较建议大家提前学,超别人一头的感觉很爽。
课程无限期。
课程二维码

最后,建议大家报名课程之前,请一定把第二个视频听完。
里面有我给大家最后阶段的提分建议,尤其是科目选择的部分。
听完再报名!要找课程助理咨询的话,大家可以扫码这个微信:

课程助理微信
 END. 
特别推荐

百天规划课
给你一个
最强最系统的学习方法规划指导
完全清晰具体的可透视的提分框架
750分可量化的完全通关路径
未来一百天精确到每个小时任务安排的
全路径规划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介绍⬇


撰文 | 树林同学
排版 | Jodieny
图片来源 :网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