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耗,学不好的元凶



2021年10月9日 距离高考还有240天  |  树成林的第73期
精神内耗,就是一种拉扯。
就是我们脑子里面,两种想法的角力和厮杀。
在这场厮杀里面,杀掉的是我们的情绪能量,杀掉了我们的认知资源,杀掉我们的意志力。
也杀掉了,我们成长的可能性,提分的可能性,提高自我价值,变成更有能力的人的,可能性。
●“本该向外作用的力, 向内进行了自我精神的绞杀。”
●“本应该投射到外面的注意力,投射到了自我内部,过分关注,自我攻击,自我消耗。”
●“本应该转化为行动的能量和资源,只是在内部进行了思想斗争,进行了决策消耗,毛都没干。”
精神内耗,情绪内耗。
是“我想”和“我应该”之间的拉扯。
关于选择。
●“我想玩游戏,但是我应该去学习,两种选择两种思想在我们的大脑里面角力。”
●“时间已经到了十二点半,明天还有高强度的工作和学习,我觉得我应该睡觉了,但是实际上我根本就不困,不想睡,舍不得睡。”
这就是,我们理性和感性的割裂。
●“理性上,我知道哪个更好,哪个是当务之急,哪个更适合我,哪个对我的长期发展更有利。”
●“感性上,我更想选择一个更舒服的,我不困就不睡,我不想学就不学,我知道哪个更爽,哪个更舒服。”
现代人的这种撕裂,更强更大。
“对的东西,被无限强调,在方方面面被强调。”
但是对的选择,往往更痛苦,往往更费力,往往就越偏离我们的感性。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能够接触方方面面的知识。
我们知道了各种道理,各种知识点,各种方法论。
被强调了睡眠的重要性,但是还是有止不住的失眠的情况。
被灌输了大量关于学历的焦虑,但是现实的行动力却还是不够。
每天都会听到“学习方法重要性”的一些强调,但是还是无法辨别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论。
理性和感性越偏离,精神的内耗就越严重。
在心理学上“这就叫认知失调”。
内耗的结果就会是
“我们的意志力在这些拉扯中绞杀殆尽,但是我们无法获得任何的满足感和价值感。”什么事情都还没有做,但是力气已经没了,心已经累了。
其实,这还不是最可怕的结果。
更可怕的是,在这之后,难以压制地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
●自责:可以弯道超车的时间,但是我什么都没有做;可以去面对的,但是我还是选择逃避。
●焦虑:今天又被我浪费了,我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目标比我想象中难完成太多了。
这些,还算是我们可控的。
我们稍微意志力强一点,我们是可以引导自己去学习的,我们是可以让自己去睡觉的,狠点心是可以坚持下去一套方法论的。
但是,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都是不可控的。
一些不可避免的事情,一些很正常的情绪和想法。
“我觉得我应该表现好,我觉得我应该快速抽离,但是我做不到。”
被喜欢的人分手了。
明明我现在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这些儿女情长这么妨碍我走天涯,明明我想快点走出来,明明我现在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但是我还是忍不住难过,忍不住去回忆过去,忍不住去想。
重要的考试考差了。
我明明知道,一场考试代表不了什么。
但是我还是忍不住难受,付出了这么多,还是没有什么好结果。
产生了情绪,但是无法自拔于情绪。
然后就开始,自责,自我攻击,甚至为自己加重情绪。
这不就是恶性循环吗?
有没有想过,其实出现一些负面情绪,没什么。
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确实就是做不了什么。
有没有想过,短暂地和这种情绪相处一段时间。
不管是悲伤,焦虑,还是恐惧。
情绪,本身就是一种保护的机制。
●恐惧是提醒你“前面有危险,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
●焦虑是提醒你“这件事对你来说很重要,你应该全神贯注,更好地表现。”
●而痛苦是在提醒你“我们需要从这件事里面吸取教训。”
我们少关注情绪,多关注“情绪背后的潜台词”。
这才是我们大脑想传递给我们的讯号。
接受,才能更好地相处。
理解,才能更好地自拔。
精神内耗,是“期待”和“现实”的落差,它和内核是“比较中的拉扯”。
●“我在班级群里面发了一条消息,我以为会有人回复我,关注我,结果没有,我陷入一种无地自容的尴尬。”
●“我希望我的父母可以理解我,但是他们没有;我希望我们能够是像朋友间的关系一样,但是现实却是上下级的命令关系。”
●“我看到别人挣很多钱,别人提很多分,别人过着丰富的生活,有着良好的人际,但是我没有。”
比较内耗的核心在于“我们把一些期待,理所当然化了”。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认识到,这本身只是一种期待,那就算期待没有被发现,其实也没什么。
但是往往,我们都下意识地把,我们想要得到的,可能得到的,变成了理所当然应得的,我们的心态就会失衡。
我在群里面发了一条求助的信息,询问的信息。
我认为“我一定会得到大家热情的回复。”
我抱着这种理所当然的想法,按下了发送键,结果冷场了,我心凉了,我很无语。
这里隐含的想法到底是什么?
“我是这个群里面很重要的人。”
实际上呢?
你只是芸芸众生,跟这个群里面每个人一样,都是平等的。
“我的需求非常重要,会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实际上呢。
可能在别人看来,就是芝麻小的屁事。
甚至,这个群本来就没人看,本来的氛围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没回,又如何呢?
有人在意吗?
没有。
有必要内耗吗?
没必要。
我希望我的父母,可以和大多数“理想化的父母”一样,跟我做朋友。理解我,支持我,信任我。
但现实的情况可能是:
他们原本也耐心,但是在一天天的鸡飞狗跳里面,慢慢变得不耐心了。
他们原来也对我们希望满满,也会有一些信任,但是在我们一次又一次应允承诺又反悔里面,耗尽这些希望和相信。
或者说,他们本身已经在努力地生活,努力地呈现他们能够呈现的最好的状态了,他们也是上一辈想法的受害者,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沾染。
可能是,他们也想沟通,坐在一起的时候,稍不注意,控制不了,就被我们的火药味点燃。
责任,永远都应该均摊。
交流的前提,永远都是明确共识。
不要一厢情愿,不要理所当然。
父母最重要的理所当然,其实就只是“抚育和养育”。
除此之外,其他的东西,他们愿意给的,都是超额的,都是超出预期的。
他们没给的,就没给,这么多年都习惯了。
不要总是在比较里面,消耗自己的情绪,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不平衡。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期待的管理。
如果我们总是给超额的期待,那接触现实的那一刻,一定会得到极度的失望。
在我们不够成熟的时候,我们的“心智世界”和“现实世界”相比是远远失真的。
我们的“心智世界”是理想化的,是美好化人性的。
而“现实世界”是残酷的,人们都是利己的,立场其实是随“利益”变化的,甚至是“情绪的利益”。
如果一定要重新去理解我们的每一次的“失望”。
我们不妨把它当做是一次修正,我们在调整我们的认知,更好地去认知现实世界。
毕竟,我们最终,都要活在现实里面,跟现实的人接触,跟现实的人打交道。
信息时代。
我们接触的信息,呈几个数量级的倍速提升。
但是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一点都没有成长多少。
接触这些信息的后果之一:
我们的标准,被这些“幸存者偏差”后的信息,快速的改变。
● “从要提分,变到必须逆袭。”
●“从要挣钱,变到必须月薪十万。”
●“从要生活,变到要全球旅行,要住大House,要有帅车子。”
我们的标准改变了。
但是我们的能力却没有改变。
这份差距,没有办法天平和弥合。
结果就是,我们会频繁产生焦虑和内耗。
同时,另一个更坏的结果。
大量的接触信息,接触高刺激。
眼睛应接不暇,大脑也会处理不过来。
大脑,会非常容易疲惫。
游戏,视频,可以短时间的制造快感。
物极必反。
越快的, 对我们的消耗就越大。
几个小时的游戏,几个小时的视频,几个小时的小说。
对我们心智资源的消耗,不比几个小时的学习小。
甚至会因为:
“前者并没有付出太多,反而得到很多的快感。”
后遗症效应会更大。
等到我们理性回归之后。
可能又会对我们之前的行为进行谴责。
对我们的意识进行攻击,又会制造过更多的负面情绪。
而这些负面情绪,需要我们进行安抚和处理。
又会消耗我们更多的能量。
低能量的我们,情绪能量也很低。
也更容易做一些“短视的事情”。
于此,恶性循环的闭环就形成了。
糟糕的人生,就开始了。
内耗。
会让我们,把那些本该“挥砍向外部的力”,朝向自己,误伤自己。
人生应该知道道理。
但是更重要的,把道理变成“实际行动”的能力。
过度的思考,不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好,思考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犹豫超过了一定的时间,情绪超过了一定的界值。
都叫做内耗。
接纳我们的情绪。
精简我们的选择。
收缩我们思考的边界。
把更多的力气,诉诸于现实世界。
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提升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怀疑自己,责怪自己。
做个不内耗的人。
做个活在现实世界的人。
做个自我接纳的人。
END. 

撰文 | 树林同学
排版 | Carmen
图片来源 : 网络
 特别推荐
 认知成长营 
帮你掌控人生,从脑神经科学,从个体心理学。
对自己的全面理解,学习中内耗的全面停止。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介绍⬇️

 高三全程课 
这也许是市面上
性价比最高
知识点最精炼的
高考全程课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介绍⬇️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