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黄帝内经》061 三部九候论篇 “形气相得者生”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帝曰:以候奈何?】
黄帝又问:具体要怎么样来诊查病人的病情呢? 
【岐伯曰:】
岐伯回答说: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
要先仔细地观察、测量病人形体的肥瘦,了解正气的虚实。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如果是实症,就要用「泻」的方法;如果是虚症,就要用「补」的方法。
【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
「去其血脉」,就是清除脉道当中的淤血。
「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要先把病人血脉中的这种滞塞打通,然后再作进一步的调理。
【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不管是什么病,总的原则,就是让病人的身体、气血恢复到本有的平衡。 
【帝曰:决死生奈何?】
黄帝又问:怎样来判断病情的好坏(是严重还是不严重)?
【岐伯曰:】
岐伯回答说: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如果看上去这个病人的形体非常地充盛(看着挺壮的,或者挺胖的),但是脉象反而是细弱的,又观察这个病人气短(呼吸困难),这就比较危险。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如果这个病人身体比较瘦弱,但是他的脉象反而很洪大,胸中喘满而多气,这样的人也比较危险。
【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
「形气相得」,就是说形体和气息是相符合的、相应的,比如说看上去身体是壮盛的,那他的脉象也是盛大的;看上去形体是瘦弱的,他的脉象也是细弱的。
「参伍不调」指的是脉搏的跳动错乱、不协调。
讲「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就是说,如果病人的形体和他的脉气比较一致,是相应的、相符合的,这样的情况都还不错。但是,如果感觉到脉象时快时慢、错杂不调,这个病情就比较危险了。
「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也可以理解为:体内的气血一直保持平衡状态的人,就将是健康的人;但是脉象、气血都异常的人,就可能是生病了。
【三部九候皆失者死。】
如果「三部九候」的脉都失去了正常的脉象(都与正常脉象不相符合了),人可能就会死亡。
「三部九候」,人体分为上部、中部、下部,每一部又有天、地、人三候。
「三部九候」全都错乱了,这样可能就必死无疑了。

【上下左右之脉象应如参舂者病甚。】
这个「参」是参差不齐的参;「舂」就像用个木头棍子捣米一样上下不一。
上下左右的脉象如果就像用那种捣米的木棍一直捣米一样参差不齐,就说明病情比较严重。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如果上下左右的脉象都失去了和谐,很难把握规律了,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危险的。
【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
人体中部的脉如果表现的是和谐的、调匀的,但是仅限于中部这里是协调的、正常的,「与众脏相失」(与其他脏器的关联是异常的),这种情况也是不妙的。
【中部之候相减者死。】
中部的脉较上下两部偏少的话,这人可能也比较危险。
我们可以理解为:上部、下部的「脉」是正常的,但是中部的「脉」相对来说弱,那么这种情况也不妙。
然后岐伯又讲:
【目内陷者死。】
眼眶往里陷,说明脏腑的精气衰竭,这个情况也不太好。
我们今天学的这个段落,倪海厦(倪师)的解释也是非常地简易而流畅。我们来看一下。
倪师是这样解释的:
【以候奈何……】
黄帝问:那么诊查三部九候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岐伯就回答说:有了「三部九候」的这个定位,以此为标准来度量病人的体型是不是太肥或者太瘦,以此来调理其脏器的虚实。遇到实证就用「泻」法;遇到虚症就用「补」法。治的时候要先放去血瘀之脉处,再来调理。不用去了解病人的病情,只需要调节其过实或过虚之脏,使其正常为最终目的。
黄帝又问:那决定病人死生之法又如何呢?
岐伯答道:病人体型硕大而脉反而细小,兼之呼吸短促者,病危矣;病人体型消瘦,脉却反大,兼又胸中胀满者,必死。凡人外形与外脉气相符合者,生;参差不调和者,乃病也。
凡「三部九候」之脉皆失者,死;又全身上下左右的脉出现有的正常、有的失常,此人亦病也;若上下左右的脉皆失,无法度量者,亦死;中部的脉气正常,而上部、下部的脉已失,此人亦死;如果中部的脉象非常弱,也是主死亡的;凡是目眶内陷者,亦死。
我们能发现,在一些细微之处,不同的医生有着不同的解读。不管怎么样,《黄帝内经》,它是中医的一个理论纲领,依照着这个纲领的指导,可能医生们在临床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发挥和操作,但只要能够利益病人就是好的。


扫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内容
联系我们(二选一)
QQ:280668866(心成)
QQ:67501126(一文)
微信:280668866(心成)
微信:67501126(一文)
官网:tihuxueyuan.net
官网:chan.tihuxueyuan.net
邮箱:280668866@qq.com(心成)
邮箱:67501126@qq.com(一文)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