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BRPF1基因突变致伴畸形面相和上睑下垂的智力发育障碍1例并文献复习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王三萍1 赵晓云2通信作者:赵晓云,Email:zxl2296@163.com作者单位:1甘肃省人民医院儿科,兰州 730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儿科,兰州 730050本文刊发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12):951-953.引用本文:王三萍,赵晓云.BRPF1基因突变致伴畸形面相和上睑下垂的智力发育障碍1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12):951-953.DOI:10.3760/cma.j.cn101070-20210228-00245.
摘要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伴畸形面相和上睑下垂的智力发育障碍(IDDDFP)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儿,女,6月龄,出生体质量2.8 kg,肌张力低下,发育落后;眼裂狭小,眼睑稍下垂;六指畸形。全外显子测序显示患儿BRPF1基因 c.1631G>A(p.Trp544Ter)杂合致病变异,为IDDDFP相关的新发突变,且符合患儿表型与遗传模式。共检索到6篇文献共27例IDDDFP患者,包括4个家系。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智力残疾和面部畸形、精神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癫痫等临床特征。当患儿表现为智力障碍、眼睑下垂、精神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癫痫等时,需考虑IDDDFP,基因测序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
BRPF1基因;面相畸形;智力发育障碍;上睑下垂
伴畸形面相和上睑下垂的智力发育障碍(intellectual deve-lopmental disorder with dysmorphic facies and ptosis,IDDDF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发育障碍[1],本病特征为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语言障碍、上睑下垂等。研究显示,BRPF1基因突变对于IDDDFP综合征的发展起重要作用[2]。多数患者为新发突变致病,且严重程度不一[3]。IDDDFP不仅导致智力发育落后,且可引起癫痫发作[4],给患儿家庭造成很大压力。该病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分析2020年12月甘肃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IDDDFP患儿临床资料,以提高儿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患儿,女,6月龄,系第2胎,第2产,胎龄38周,足月自然分娩产出,出生时无窒息、抢救病史,出生体质量2.8 kg,出生时初次听力筛查右耳未通过,42 d复筛通过,配方奶喂养,母孕期前3个月曾因感冒予药物治疗1次(具体药物不详),新生儿筛查正常,1个月前因频繁抽搐就诊于当地医院,具体表现为突然较快速点头,或上肢上举,缩头,连续或间歇发作,每天20~30次。考虑婴儿痉挛症,予托吡酯治疗未见好转,故于2020年12月来甘肃省人民医院就诊。病程中无发热、腹泻、恶心、呕吐。患儿有1姐姐,体健,患儿家属否认家族中有遗传性疾病。体格检查:运动、智能发育落后,眼裂小,眼睑稍下垂,左眼明显,双肺听诊无异常,心率105次/min,心音有力,律不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无肿大,右手拇指六指畸形,四肢肌张力低下,活动减少,腱反射可引出,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血气分析、生化检查未见异常;脑电图提示:双侧额、颞区为主多量多灶及广泛性中高波幅棘慢波、多棘波、慢波散发、连续发放或阵发约1.0~1.5 s,有时伴肌阵挛发作;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未见异常;心脏超声、髋关节超声正常;Gesell发育量表评估为轻度低下。全外显子测序:采集患儿和父母外周血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先证者BRPF1基因存在c.1631G>A (p.Trp544Ter)杂合致病变异,为无义突变。此变异在普通人群数据库(1000 Genomes、ExAC、GnomAD)中未收录,在普通人群中罕见(PM2);此变异导致编码蛋白截短,已知功能丧失是BRPF1基因的致病机制(PVS1);暂未见到此变异相关的临床和功能报道;相关疾病与患儿表型符合;一代测序结果表明,先证者杂合携带此变异而其父母均未携带此变异,提示此变异为新发;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会指南[5],暂将本研究检出的变异判为致病(图1)。治疗和随访:予口服丙戊酸钠糖浆治疗及家庭康复训练指导,15 d患儿抽搐缓解。2021年1月20日复诊:患儿6个月 20 d,头围41 cm,身长63 cm(第 3-10百分位数)、体质量6.8 kg(第 3-10百分位数),脑电图较前明显好转,未见发作,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无抽搐发作,继续专科康复治疗并随访。1.2 文献复习 以“BRPF1”“dysmorphic facies”“intellectual developmental disorder”“ptosis”“BRPF1基因”“面相畸形”“智力发育障碍”“上睑下垂”为关键词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知网,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12月。共检索到6篇文献包括27例患者,加上本例共28例,包括4个家系。1.2.1 一般资料 患者性别无明显差异,诊断年龄相对偏大,除本例外,诊断年龄3~61岁,出生体质量低于第5百分位(P5)者3例,出生身长低于P3者4例,出生头围小于P3者4例。发育迟缓8例,小头畸形8例。1.2.2 临床表型 28例患者中,26例均有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其中2例母亲及先证者不明显;上睑下垂24例;面部轮廓扁平7例;下斜性眼裂畸形9例;肌张力低12例;运动发育延迟17例;癫痫发作9例;新生儿期喂养问题5例;新生儿低眼压检查 16例,其中异常12例;头颅MRI检查12例中6例异常,2例表现为脑白质高信号、2例脑白质稀少、2例胼胝体变薄、1例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手指弯曲畸形2例,大拇指宽1例;脚 2-3并趾1例;本例为六指畸形。1.2.3 基因分析 所有病例通过全外显子测序诊断,多数为新发突变致病,其中10例为BRPF1基因突变,其余为导致蛋白质C端截断的无义突变或读码移位。1.2.4 预后 患者均表现智力障碍、发育迟缓、走路延迟等,其中伴癫痫发作9例,文献未描述合并癫痫患者的预后,1例患儿3岁时猝死。本研究通过甘肃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1-303),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讨论IDDDFP较罕见,智力发育障碍伴面部畸形、精神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6],其眼部特征异常,包括上睑下垂和眼睑下垂综合征、弱视、斜视和屈光问题;智力障碍、面部特征变形及精神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为主要表现,部分表现为癫痫发作、肌张力低下、身材矮小以及小头畸形,其他特征还有趾、指发育异常;几乎所有患儿存在不同程度智力障碍、运动语言发育迟缓,绝大多数上睑下垂。有报道在BRPF1中携带新的无义突变表现为智力障碍、双侧虹膜缺损、面神经麻痹和严重的胼胝体发育不全,提示虹膜缺损和面神经麻痹可能是IDDDFP的额外特征[1]。Mattioli等[3]进一步研究了以往报道的3p25-p26区域的末端3p缺失的一种独特的微缺失综合征,这些缺失包含BRPF1和SETD5基因,并比较了BRPF1单独存在点突变或微小缺失或仅存在SETD5基因的个体与包含2种基因的3p25缺失个体的表型,数据表明,小头畸形、上睑下垂和/或眼睑畸形在BRPF1断裂的患者中明显更常见,BRPF1并SETD5基因缺失可加重智力障碍严重程度。上述文献中1个先证者基因突变遗传自无症状的父亲,另一先证者及母亲智力障碍表现不明显,可能存在外显不全的现象,目前机制尚不完全清楚。BRPF1基因为含溴结构域和PHD锌指结构域蛋白1,为三空腔结构蛋白质组(TrxG)成员之一,可与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形成复合体,参与组蛋白的乙酰化的表观遗传修饰过程,BRPF1基因突变导致编码蛋白截短,其功能丧失可能导致智力发育障碍,伴畸形相和上睑下垂。有研究证明,BRPF1是大脑发育的重要介体[7],改变转录因子的表达可使下游神经元基因突变,导致树突棘和突触形成受限,造成神经元基因突变[8],BRPF1从头无义突变会导致智力障碍、面神经麻痹和胼胝体体发育不全。此外,近期研究报道发现,在儿童白血病、肠癌及成年髓母细胞瘤患者中也发现了BRPF1基因突变[9],这些突变均引起BRPF1蛋白功能缺失[10],提示该基因在肿瘤等疾病中扮演抑制因子的角色。目前IDDDFP病例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需进一步临床观察。BRPF1单基因突变患者的病例分析发现,患者均表现智力障碍、肌张力减退、发育迟缓、语言表达障碍、面部畸形等,进一步功能分析发现BRPF1突变导致组蛋白H3K23的乙酰化程度不足,最终使患者表现出发育障碍[6]。有学者在1例患智力障碍家族成员中进行测序,发现家族内5例患者均伴BRPF1基因2 bp片段(c.1052_1053del)缺失,导致BRPF1基因移码突变。截短蛋白突变体(p.Val351Glyfs*8)细胞内定位异常,同时检测到乙酰化组蛋白H3K23 表达下降[3]。有研究显示,丙戊酸、伏立诺他、丙酸酯和丁酸酯等可促进乙酰化过程,使得乙酰化组蛋白H3K23表达增加[11],本例患儿丙戊酸治疗有效,可能与此有关。预后方面,有文献报道,患者最大年龄61岁,除智力不同程度低下、眼睑下垂等临床表现,未见其他明显影响,预后相对较好[12]。但其中1例猝死患儿的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致病性BRPF1变异体[13],尸检证实患儿死于IDDDFP;先证者是一个白人男童,母亲健康,无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孕41周自然分娩出生,出生体质量2.5 kg(低于P5),出现喂养困难,单侧(右)先天性上睑下垂,19月龄出现语言障碍和吞咽困难,拇指宽大,22月龄出现远视眼,26月龄出现单眼内斜视,3岁时发生隐性眼球震颤,并在3岁时猝死,所以本病应引起监护人的重视,加强照护。综上,BRPF1突变致IDDDFP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为上睑下垂或眼裂下垂、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语言发育落后、癫痫、肌张力低下等相关特征的患儿,应考虑本病的诊断,全外显子测序可明确诊断,该病有发生肿瘤及猝死的风险,且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再发风险为50%,临床医师应提高认识,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康复治疗,并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略(制作:新乡医学院期刊社网络与数字出版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PDF全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