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李静 刘长山 王雪艳通信作者:刘长山,Email:chshliu@163.com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天津医科大学儿童呼吸及哮喘研究中心,天津 300211本文刊发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24):1866-1872.引用本文:李静,刘长山,王雪艳.天津地区4 488例儿童过敏性鼻炎吸入性变应原谱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24):1866-1872.DOI:10.3760/cma.j.cn101070-20220619-00741.
摘要
目的 探讨天津地区儿童过敏性鼻炎(AR)吸入性变应原种类及特点,为儿童AR预防与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至2022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哮喘和过敏专病门诊AR患儿4 48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儿童AR的吸入性变应原分布特点,探讨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及变应原种类与性别、年龄以及共患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关系。采用UniCAP100系统(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 4 488例AR患儿中吸入性变应原阳性3 116例,阳性率69.43%。单一变应原阳性比例28.47%(887/3 116)、双重变应原阳性比例25.22%(786/3 116)、3种变应原阳性比例19.67%(613/3 116)、4种及4种以上变应原阳性比例26.64%(830/3 116)。最常见吸入性变应原为霉菌类(45.72%,2 052/4 488),其次依次为粉尘螨(34.71%,1 558/4 488)、艾蒿(33.95%,313/922)、屋尘螨(31.13%,1 397/4 488)、豚草(30.97%,227/733)等。2.学龄前组、学龄组、青少年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依次为56.15%(1 132/2 016)、79.26%(1 624/2 049)、85.11%(360/423)(χ2=309.72,P<0.001)。在学龄前组、学龄组首位吸入性变应原均为霉菌类(40.23%、50.85%),在青少年组首位吸入性变应原为粉尘螨(56.74%),其次为屋尘螨(53.66%)、霉菌类(47.04%)。3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种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99,P<0.001)。在学龄前期组以单一变应原阳性为主,学龄组、青少年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种类增多,以4种及4种以上变应原为主。3.男童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达73.28%(2 139/2 919),明显高于女童组阳性检出率62.40%(979/1 569)(χ2=58.28,P<0.001),男童和女童组常见吸入性变应原前3位均为霉菌类、艾蒿、粉尘螨。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种类在男童与女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2,P<0.001),女童组以单一变应原为主(20.78%),男童组变应原阳性种类增多,以4种及4种以上变应原阳性为主(20.45%)。4.AR共患支气管哮喘和特应性皮炎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最高,达79.21%,其次AR共患支气管哮喘阳性率73.67%,AR共患特应性皮炎组阳性率61.05%,单纯AR组阳性率57.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57,P<0.001)。结论 天津地区儿童AR主要吸入性变应原依次为霉菌类、粉尘螨、艾蒿、屋尘螨、豚草,不同年龄、性别及共患不同过敏性疾病吸入性变应原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应尽早为AR患儿检测变应原,做到提前预防,减少药物使用量,也为开展变应原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
儿童;吸入性变应原;过敏性鼻炎;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特应性个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症疾病,是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国际儿童哮喘和变态反应研究(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ISAAC)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6~7岁儿童AR的患病率波动于2.2%~24.2%,13~14岁儿童的患病率波动于4.5%~45.1%[1]。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儿童AR自报患病率为18.10%~49.68%,确诊患病率为 10.80%~21.09%,并呈增长趋势[2-4],不及时规范治疗会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增加疾病负担。AR的发病受环境、地域、气候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吸入性变应原构成不同。近几年天津地区有关儿童AR变应原谱大样本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收集4 488例AR儿童吸入性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天津地区儿童AR吸入性变应原构成特征,探讨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为AR的预防、诊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3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哮喘专病门诊的4 488例AR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我国儿童AR的诊断标准[5],其中男2 919例(65%),女1 569例(35%)。年龄 3~16(6.67±3.04)岁,分为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6~<12岁)、青少年期(12~16岁)。按照AR是否共患支气管哮喘(哮喘)、既往有无特应性皮炎(AD)病史,分为单纯AR组 929例(20.70%)、AR合并支气管哮喘组1 018例(22.68%)、AR合并AD组973例(21.68%)、AR合并支气管哮喘及AD组1 568例(34.94%)。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KY2022K196),并豁免知情同意。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应用瑞典法玛西亚公司生产的UniCAP100全自动体外变应原检测系统,检测原理为荧光酶联免疫反应。取静脉血3 mL,离心15 min(3 200 r/min,半径5 cm)后取血清检测sIgE水平。所有步骤严格按操作手册进行。血清变应原结果判读及分级标准[5]:sIgE≥0.35 kUA/L 为阳性,提示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测定结果分为7级。0级:sIgE<0.35 kUA/L;1级:0.35~0.69 kUA/L;2级:0.70~3.49 kUA/L;3级:3.50~17.49 kUA/L;4级:17.50~49.90 kUA/L;5级:50.00~100.00 kUA/L;6级:sIgE>100.00 kUA/L。测定12种常见吸入性变应原,包括霉菌类(mx2)(特异青霉/多主支孢/烟曲霉/白假丝酵母/链格孢/长蠕孢)、屋尘螨(d1)、粉尘螨(d2)、动物皮毛组合(ex1)(猫毛/狗毛/马毛/牛毛)、杂草类花粉组合(wx5)(豚草/艾蒿/法兰西菊/蒲公英/秋麒麟草)、树木花粉组合(tx5)(灰赤杨/榛子/榆树/柳树/三角叶杨)、蟑螂(i6)、豚草(w1)、艾蒿(w6)、猫毛皮屑(e1)、狗毛皮屑(e5)、桦树(t3)。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吸入性变应原sIgE结果分布情况 入选4 488例儿童变应原结果至少1种变应原为阳性,其中吸入性变应原sIgE阳性3 116例,阳性率69.43%,12种吸入性变应原分布情况见图1。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最高为霉菌类(45.72%,2 052/4 488),其余依次为粉尘螨(34.71%,1 558/4 488)、艾蒿(33.95%,313/922)、屋尘螨(31.13%,1 397/4 488)、豚草(30.97%,227/733)、猫毛皮屑(30.38%,24/79)、杂草类花粉(23.20%,1 041/4 488)等。吸入性变应原种类:单一阳性887例(887/3 116,28.47%),霉菌类占73.51%,男童占86.04%;双重阳性786例(786/3 116,25.22%),以粉尘螨、屋尘螨双阳性为主,占47.84%;3种阳性613例(613/3 116,19.67%),以霉菌类、粉尘螨、屋尘螨共同阳性为主,占41.92%;4种及4种以上阳性830例(830/3 116,26.64%),其中最多9种吸入性变应原阳性,共8例,男童7例,最小5岁,均为霉菌类/屋尘螨/粉尘螨/动物皮毛组合/杂草类花粉组合/树木花粉组合/蟑螂/豚草/艾蒿。
3
讨论儿童AR是主要由IgE 介导的 Ⅰ 型变态反应,病理机制为抗原进入致敏个体内,引起相关炎症介质释放和炎症细胞聚集,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6]。血清sIgE水平可以客观反映机体的致敏情况,具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在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中被广泛使用。大多数抗原为吸入性抗原,本研究采用UniCAP系统作为吸入性变应原sIgE检测系统,该系统被欧洲过敏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EAACI)视为过敏性疾病体外诊断金标准[7]。本研究收集了4 488例AR儿童变应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吸入性变应原sIgE阳性检出率达 69.43%,与李亮等[8]报道天津地区儿童AR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相比明显升高。宋国超等[9]报道天津地区2004年至2013年儿童血清sIgE阳性检出率户尘螨最高,霉菌类位于第2位。同地区报道2015年至2019年儿童血清sIgE总体分布情况发现霉菌类变应原升至首位,阳性检出率33.02%[10]。本研究结果显示首位吸入性变应原为霉菌类,阳性检出率45.72%,以此可见近20年来天津地区儿童变应原分布发生了动态变化,阳性检出率也有明显升高。庞冲等[11] 报道北京地区2015年至2020年进行血清变应原sIgE检测的患儿,发现霉菌类为最主要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检出率逐年升高。李琪等[12] 报道上海地区AR 患儿主要吸入性变应原为尘螨,其次为混合霉菌。近年江苏、广州、厦门南方多地报道变应原以粉尘螨、屋尘螨最常见[13-15]。地理环境、气候温度导致南北方常见吸入性变应原构成不同,天津地区AR儿童最常见吸入性变应原为霉菌类,位居第2位的常见吸入性变应原为粉尘螨(34.71%),与之前报道粉尘螨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变化[8],仍为主要吸入性变应原之一。天津地区为沿海地区,室外霉菌多很可能与沿海地区潮湿、湿地增加等室外因素影响有关,甚至超过室内霉菌,加上居住和工作环境改变、室内加湿器过度使用及清洁不够等因素,更容易导致霉菌和螨虫的滋生。本研究结果显示,除了霉菌类、尘螨外,艾蒿(杂草类花粉)阳性检出率达33.95%,位居第3位常见吸入性变应原。该结果与庞冲等[11]报道相似,提示随着时间推迟,儿童AR变应原致敏谱也在发生变化,艾蒿等杂草类花粉阳性率逐渐升高。王晓艳等[16]也报道了我国北方地区儿童与青少年季节性AR致敏花粉分析的研究发现,最常见的为草花粉(藜科、葎草、蒿)。早在2006年尹佳等[17]已发现夏秋季草花粉过敏的AR患者有近半数可能在9年内发展为季节性过敏性哮喘。上述也提示近年来杂草类花粉是诱发过敏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受地域、天气、湿度及风力影响,蒿属花粉每年持续时间最长,同北京类似,天津气象局对花粉浓度监测数据显示夏秋季是蒿属花粉浓度高峰期,尤其在草木茂盛的野外和山林区,更容易出现花粉浓度爆发式增长,应尽量减少外出,避免暴露于花草浓密区域,外出时戴口罩、墨镜,穿长袖衣物,尽量避免与花粉直接接触。值得注意的是,中国2015年发布主要城市气传花粉植物种类与分布,豚草类并不属于天津夏秋季主要常见花粉种类[18],但本研究结果显示豚草阳性检出率达30.97%,在学龄组阳性率达42.38%。马婷婷等[19]报道在北京地区门诊患者常见变应原致敏谱发现豚草皮肤点刺试验(SPT)阳性率高达45.5%。豚草原产于北美洲,是当地最重要的致敏花粉,近来研究发现豚草已经遍布全球,正在迅速蔓延,有可能代替蒿属花粉成为最主要花粉变应原[20-21]。这也是需要临床医师持续关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学龄前期、学龄期、青少年)吸入性变应原分布存在差异,随年龄增长,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逐渐升高。各年龄组常见吸入性变应原以霉菌、尘螨、艾蒿、豚草为主,先后排序稍有不同。霉菌类在学龄期阳性率最高,青少年期稍有下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高于学龄前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上海地区报道相同[12] 。与之不同的是北京地区报道霉菌类在4~6岁阳性率最高,7~14岁稍有下降[11],该研究收集了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哮喘、鼻炎、AD等),而本研究仅仅收集AR儿童,可能导致结果不同,还需进一步研究。随年龄增长,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种类也随之增多,学龄前期以单一过敏为主,学龄期及青春期以多重过敏为主(≥4种)。分析原因可能与随年龄增加,儿童的生活方式环境变化、活动范围扩大,接触各种变应原机会增多有关。在性别上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发现患AR男童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女童,单一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均高于女童(除了桦树外),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22-23]。男童和女童组前3位常见吸入性变应原均是霉菌类、艾蒿、粉尘螨。女童以单一变应原阳性为主,男童以多重过敏为主,提示AR儿童在性别上吸入性变应原分布不同,男童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更高,变应原种类更多,更易诱发过敏症状。儿童过敏性疾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征候群,生命早期AD、食物过敏者后期易发生其他过敏性疾病,如AR、哮喘[24]。AR是哮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0%左右的AR患者可合并有哮喘[25],即“同一气道、同一疾病”。本研究按照AR是否共患哮喘、既往有无AD病史分析发现,单纯AR、AR共患AD、AR共患哮喘、3种共患儿童吸入性变应原阳性检出率依次为57.05%、61.05%、73.67%、79.21%,该结果与之前报道相同[10]。提示AR伴随着共患过敏性疾病增多,吸入性变应原阳性检出率也增高,阳性种类增多,合并哮喘者更甚。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本研究收集样本量较大,采用了UniCAP检测系统,可信度高。综上所述,霉菌类、粉尘螨、艾蒿是天津地区AR儿童主要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男童变应原阳性率更高,随年龄增长,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逐渐增高,过敏种类逐渐增加。AR合并哮喘、AD等过敏性疾病时,吸入性变应原的阳性检出率增高。因此,建议临床中尽早为AR儿童检测变应原,以便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也为变应原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略(制作:新乡医学院期刊社网络与数字出版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PDF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