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盛倩倩 赵澎 陈淑娟 袁琳 牟苇杭通信作者:赵澎,Email:patrickzhao@163.com作者单位:天津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天津 300400本文刊发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18):1420-1423.引用本文:盛倩倩,赵澎,陈淑娟,等.NEFH基因点突变导致腓骨肌萎缩症2cc型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18):1420-1423.DOI:10.3760/cma.j.cn101070-20210624-00722.
摘要
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于天津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就诊并确诊为NEFH基因突变致腓骨肌萎缩症2cc型(CMT2cc)一个家系三代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知。4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锥体束受累症状和体征、高弓足、跟腱挛缩,双下肢神经电生理检测提示感觉、运动神经轴索损害及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异常。二代测序结果为NEFH基因c.1319G>A(p.Ser440Asn),该突变是既往未见报道的新突变位点。NEFH基因突变可致CMT2cc临床表型复杂,且易被误诊,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同时受累,需通过电生理检测及基因分析明确诊断。
关键词
腓骨肌萎缩症2cc型;NEFH基因;锥体束征;视觉诱发电位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CMT)是一组同时累及运动、感觉神经的遗传性疾病。人群中发病率为30.08/10万[1],临床表现以对称性肢体远端肌肉进行性无力萎缩,无或仅有轻微的感觉障碍,高弓足、槌状趾、爪形手等为主要特征,起病隐匿,多数进展缓慢[2]。国际上根据上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结合病理改变将其分为脱髓鞘型(CMT1,MNCV<38 m/s)、轴索型(CMT2,MNCV>38 m/s)和中间型(ICMT,35<MNCV≤45 m/s)3种类型[3]。CMT2cc型患儿临床表现以锥体束损伤为主,如未能及时行电生理检测,易被误诊为脑性瘫痪。本研究报道2020年3月来天津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就诊的一个家系4例患者的临床特征、电生理检测、血生化及基因检测结果,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1.1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回顾性分析。病例 Ⅲ 2(先证者):男,6岁,第2胎,第2产,主因“走路不稳并进行性加重5年”入院。否认孕产史异常,否认外伤手术史,自幼运动发育基本适龄,1岁独走后即出现走路不稳,并逐渐加重,2岁后易跌倒,踮脚行走,能蹲起,跑步摔跤。查体:神志清楚,反应可,剪刀步态,颅神经(-),咽反射可,无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双下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明显增高,Asworth 肌张力分级1+级,双下肢远端略萎缩,未见肌束颤动,双侧膝腱反射(++),双侧跟腱反射未引出,双侧跟腱挛缩,双上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及桡骨骨膜反射(++),双侧巴氏征(+),双下肢针刺觉、关节位置觉及音叉振动觉均对称存在,高弓足,末梢循环稍差。辅助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未见异常。血肝功能、肌酶及乳酸均正常。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ECG)未见异常。病例 Ⅲ 1 :先证者哥哥,男,10岁,第1胎,第1产,自幼运动发育基本适龄,1岁独走,3岁后逐渐出现走路不稳,并逐渐加重,踮脚行走,4岁后易跌倒,1岁时曾被诊断为脑性瘫痪。查体:神志清楚,反应可,颅神经(-),双下肢肌力Ⅴ-级,未见明显肌肉萎缩,肌张力明显增高,Asworth肌张力分级1+级,双侧跟腱挛缩,双侧膝腱反射(++),双侧跟腱反射未引出,双上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及桡骨骨膜反射(++),双侧巴氏征(+),高弓足。头颅MRI未见异常。血肝功能、肌酶及乳酸均正常。超声心动图及ECG未见异常。病例 Ⅱ 1:先证者母亲,女,34岁,5年前出现走路不稳,跑步易前冲、摔跤,未就诊。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可,颅神经(-),双下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明显增高,Asworth肌张力分级 2级,双侧跟腱挛缩,双侧膝腱反射(++),双侧跟腱反射未引出,双上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及桡骨骨膜反射(++),双侧巴氏征(+),高弓足。头颅MRI未见异常。血肝功能、肌酶及乳酸均正常。超声心动图及ECG未见异常。病例 Ⅰ 1:先证者外公,男,61岁,30余年前出现走路不稳,逐渐加重。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可,颅神经(-),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明显增高,Asworth肌张力分级2级,双侧膝腱反射(+++),双下肢远端肌肉萎缩,足部肌肉菲薄,双下肢末梢循环差,踝关节挛缩明显,活动受限,足背屈受限,双上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及桡骨骨膜反射(++),上肢肌肉未见肌肉萎缩,双侧浅痛觉及关节位置觉对称存在,双侧巴氏征(+),高弓足,不能蹲起。头颅MRI未见异常。血肝功能、肌酶及乳酸均正常。超声心动图及ECG未见异常。1.2 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 神经传导速度(NVC)示4例患者双下肢所检运动神经混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均下降,以病例 Ⅱ 1 和 Ⅰ 1更为显著,除病例 Ⅰ 1双下肢所检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均减低,病例 Ⅱ 1双侧胫神经MCV减低,余所检神经MCV均正常。4例腓肠神经感觉传导检测均未引出明确波形,病例 Ⅰ 1及 Ⅲ 1隐神经感觉传导检测均未引出明确波形。双上肢所检神经未见异常,见表1。4例同芯圆针极肌电图(EMG)提示胫骨前肌运动单位电位(MUP)时限均增宽、振幅增高,募集反应减少,纤颤电位和正锐波,以病例 Ⅲ 2、 Ⅲ 1、 Ⅱ 1为著。视觉诱发电位(VEP)测示:4例患者P100潜伏期均明显延长,除病例 Ⅲ 1、2的N75-P100波幅正常,病例 Ⅱ 1中N75-P100波幅稍降低,病例 Ⅰ 1波幅明显降低,波形分化及重复性差,见表2。
2
讨论Charcot、Marie及Tooth最早发现一类以双下肢感觉、运动神经受损为主的疾病,并命名为CMT。之后发现该病与遗传有关,是神经系统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其遗传方式多样,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 MFN2、GDAP1、MPZ、GJB1和HSPB1是其常见致病基因。2016年Rebelo等首次报道NEFH基因2个移码突变致淀粉样毒蛋白聚集,表现为轴突型,称为CMT2cc型[4],临床表现以下肢运动症状为主,可波及近端肌肉[5]。本研究是国内首次报道NEFH基因致合并锥体束征及VEP检测异常CMT2cc型。本研究家系4例患者均有上运动神经元症状、双侧跟腱挛缩、高弓足,远端肌肉萎缩,肌电图检测示双下肢运动神经传导CMAP下降,双下肢腓肠神经感觉神经检测均未引出明确波形。4例患者无论发病时间长短,均未累及双侧上肢,结合基因检测结果诊断CMT2cc型,该家系每一代均有患者,男女均有发病,分析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三代人发病年龄越来越早,临床症状也越来越重,与以往研究[6]发现一致。研究发现,CMT2cc患者血清肌酶会增高[7],本研究4例血清肌酸激酶均未增高。CMT患者有高度临床异质性,易合并其他系统病变,一些CMT患者会合并锥体束症状[8],本研究该家系符合上述研究。先证者在就诊过程中临床主要以锥体束征为突出表现,行头颅MRI未见异常,在寻找病因的过程中行NCV+EMG发现存在双下肢感觉运动神经轴索病变,由此为线索发现该病。因这类患者以锥体束征为主,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临床上遇到此类患者需警惕是否合并周围神经损害。本研究4例患者VEP均异常,视力及眼底检测无异常,临床未出现明显视力、视野障碍。Vizioli在1889年首次发现CMT合并视神经病变,特别是在CMT2A型中更多见[9],CMT合并视神经病变临床症状存在较大变异,同一个家系视神经受累的程度差别较大,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视力的自发改善,临床上其他疾病也可出现无视觉障碍的亚临床视觉损害[10]。本研究病例 Ⅰ 1 发病31年,目前尚未出现视力问题,需要加强后期随访,定期进行视力检测以便能及时发现异常,也有可能NEFH基因变异致CMT2cc患者仅存在VEP检测亚临床异常,这些均需后期进一步印证。NEFH基因(OMIM#162230)定位于22q12.2,其表达产物是神经丝的组成部分之一,神经丝是神经元中唯一表达的一类中间丝,为轴突细胞骨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轴突的生长、轴突直径的维持以及电冲动沿轴突的传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枢和外周神经中均有表达。NEFH突变会引起神经元胞体出现异常淀粉样聚集,这种变化也是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 的典型病理改变,近期研究发现,NEFH发生移码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缺失,3′UTR中延长的氨基酸会编码与ALS病理改变相似的纤维淀粉样物质,引起突变型蛋白在胞质出现异常聚集[11]。本研究4例患者为NEFH基因(c.1319G>A)错义突变,导致周围感觉、运动神经及锥体束受损,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针对CMT2cc型患者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根据功能障碍的状况,采用综合的康复治疗来提高其生活质量,如运动疗法、Motomed、蜡饼疗法、水疗配合辅助支具等改善行走、平衡问题。通过穿戴踝足矫形器可使踝关节挛缩、髋关节的代偿性动作均得以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组4例患者随访1年病情较前无显著变化,可以继续随访。综上,本研究首次报道了NEFH基因c.1319G>A(p.Ser440Asn)突变位点,充实了CMT2cc基因库,并首次发现该家系患者同时存在临床下VEP检测异常。临床上这类患者同时合并锥体束征,且以其为主要临床表现,提示在遇到上运动单位症状患者时,需考虑是否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参考文献略(制作:新乡医学院期刊社网络与数字出版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PDF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