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筛查】浙江省新生儿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筛查及随访分析


点击关注
| 面向临床,突出实用
作者:周朵 杨茹莱 黄新文 童凡 黄晓磊 钱古柃 杨昕 杨建滨 赵正言通信作者:赵正言,Email:zhaozy@zju.edu.cn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遗传与代谢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杭州 310052本文刊发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3,38(1):43-48.引用本文:周朵,杨茹莱,黄新文,等.浙江省新生儿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筛查及随访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3,38(1):43-48.DOI:10.3760/cma.j.cn101070-20221102-01246.
摘要
目的 了解浙江省新生儿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OTCD)的患病率、临床特征及转归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对2009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遗传与代谢科4 261 036名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结合尿有机酸分析及OTC基因检测确诊。确诊患儿进行饮食和生活管理,补充瓜氨酸、精氨酸治疗,长期进行随访观察并评估患儿的生长和智能发育情况。结果 确诊OTCD 7例,均为男性,2例为新生儿期发病型,5例为迟发型,患病率为1.6/100万。除1例无异常临床表现外,余6例均数次发病,伴高氨血症及肝功能损害,其中1例新生儿期发病死亡。患儿新生儿筛查血瓜氨酸不同程度降低,4例尿嘧啶升高,其中1例合并乳清酸升高。7例患儿携带OTC基因半合子突变,6例为错义突变(c.604C>T、c.386G>A、c.779T>C、c.1019C>T、c.594C>G、c.931G>A),1例为内含子突变(c.514-35C>G),其中c.594C>G、c.514-35C>G为新发变异。结论 浙江新生儿筛查OTCD患病率低,为1.6/100万,均为男性,新生儿筛查均存在低瓜氨酸血症。OTCD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新生儿期OTCD发病较为严重,存活者常遗留严重后遗症,迟发型多数出现高氨血症及肝功能损害。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型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发现2种新发变异,拓展了OTCD的基因谱。
关键词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尿素循环障碍;新生儿筛查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OTCD)又称高氨血症2型,是由于编码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OTC)的OTC基因致病变异导致的遗传代谢病,以血氨升高为主要特征,为X连锁遗传病,是尿素循环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1-3]。由于酶活性损失程度不同,OTCD临床表现个体差异明显,缺乏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各年龄层均可发病。根据发病年龄,OTCD可分新生儿期发病型及迟发型[4-5]。新生儿期发病的患儿发病急骤,出现高氨血症、呕吐、嗜睡、癫痫发作、永久性脑损伤、昏迷等,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预后差、病死率高,幸存者多有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6-9]。迟发型患者表现多样,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慢性高氨血症、肝大、发作性呕吐、癫痫、发育迟缓、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10]。OTCD预后与发病年龄、合并症、诊断及治疗时机、高氨血症持续时间等相关。通过分析新生儿血氨基酸水平可以对OTCD进行早期筛查。本研究通过分析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2009年至2021年OTCD新生儿筛查结果,旨在了解新生儿筛查OTCD的患病率、临床特征、基因变异及预后情况。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对4 261 036名新生儿进行血液氨基酸谱筛查,其中足月儿3 961 896名,早产儿289 445名,过期产儿9 695名,男女比例为1.1∶1(2 231 971∶2 029 065)。本研究通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8-IRB-007)并在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完成。1.2 仪器与试剂 GC-MS QP201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日本岛津公司);AQCUTY TQ-D串联质谱仪(美国Waters公司);CT-100 PCR(美国Bio-Rad公司);3500-DX测序仪(美国Life Tech公司);Miseq测序仪(美国Illumina公司);MassARRAY Nanodispenser RS-100 芯片点样机(美国Sequenom公司);MassARRAY Analyzer 4 飞行时间质谱仪(美国Sequenom公司);Neogram新生儿衍生法筛査试剂盒(芬兰Perkin Elmer公司);Neobase新生儿非衍生法筛査试剂盒芬兰Perkin Elmer公司;文库制备试剂盒(美国NEB公司);外显子捕获试剂盒(美国Illumina公司);PCR试剂盒(日本TaKaRa公司)。1.3 血串联质谱氨基酸谱分析 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2010年版),使用串联质谱仪检测11种氨基酸浓度。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采用衍生化方法,2013年12月至2021年12月采用非衍生化法。瓜氨酸浓度低于7 μmol/L判为阳性。1.4 生化检测 血瓜氨酸浓度低于5 μmol/L或已发病患儿立即召回,瓜氨酸浓度低于7 μmol/L于2~3周召回,筛查阳性召回后复查血氨基酸谱并进一步检测血氨、血气分析、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尿有机酸等检测。如血氨>80 μmol/L、乳酸增高、肝酶增高、尿有机酸尿嘧啶伴或不伴乳清酸增高提示OTCD阳性可能者进行OTC基因分析。1.5 基因及蛋白结构分析 采用高通量测序和Mass ARRAY技术对OTC基因的外显子及侧翼内含子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1 000 Genomes、ESP6500数据库、ExAC 数据库和GnomAD数据库进行比对,获得可疑的变异位点。明确基因变异患儿的父母进一步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变异来源。使用PolyPhen-2、PROVEAN、Mutation Taster等在线软件对错义变异进行有害性预测。应用Chimera 软件预测中氨基酸改变引起原子碰撞数及蛋白质三级结构稳定性。1.6 诊断 根据国内外诊疗指南及共识[1-2],结合临床症状、血液瓜氨酸降低或瓜氨酸与其他氨基酸比值降低,持续性或间歇性高氨血症,尿有机酸分析尿嘧啶增高伴或不伴乳清酸升高,进一步进行OTC基因检测男性半合子,女性纯合子、杂合子诊断为OTCD患者。1.7 治疗和随访 稳定期主要治疗方法为低蛋白饮食,并定期进行膳食评估,同时应用降氨药物,补充瓜氨酸及精氨酸,避免长时间禁食,睡前可加餐避免夜间蛋白代谢分解。急性期主要治疗目的为降血氨,减少或停止天然蛋白质摄入,减少氨的产生,防止内源性蛋白质分解代谢;促进氨排出,静脉应用精氨酸,口服苯甲酸钠或苯丁酸钠,血氨超过300 μmol/L时,可应用血液透析或血浆置换。同时给予支持治疗,予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等营养支持,尽可能保证能量摄入最大化、液体摄入充足,促进氨通过尿液排出,维持内环境稳定。急性期处理后血氨降至理想范围,病情稳定应长期随访复查,随访时间根据个体差异而定,频率一般为1~3个月1次。监测项目包括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氨、血气分析、生化、血液氨基酸等,评估患儿体格及智力发育状况。智力发育评估:0~30月龄,采用Bayley婴儿发育量表;30月龄至6岁,采用Gesell发育量表;6岁以上智力评估采用WISC-R儿童智能量表。
2
结果2.1 血串联质谱筛查情况 共筛查新生儿4 261 036例,血瓜氨酸降低2 812例,初筛阳性率为0.066%,召回复查2 812例,召回率100%, 确诊OTCD 患儿7例,阳性预测值为0.25%。均为男性,患病率为1.6/100万。7例患儿均为足月正常体重儿,血氨基酸谱均为瓜氨酸降低,波动在2.44~4.94 μmmol/L,例1伴鸟氨酸降低,例2伴蛋氨酸增高,例3伴蛋氨酸、丙氨酸增高,鸟氨酸降低,例7伴精氨酸降低(表1)。2.2 血生化检测 7例OTCD 确诊患儿中5例进行了尿有机酸分析,4例均有尿嘧啶升高,例1合并乳清酸升高,例7正常(表1)。例3新生儿期发病死亡未行相关检查,余6例患儿中高氨血症5例(50~412 μmol/L,参考值<30 μmol/L);高乳酸血症5例(2.1~4.6 mmol/L);丙氨酸转氨酶升高4例(57~1 13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增高4例(78~382 U/L);肝大1例;肝脏回声增强1例;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异常2例(表2)。2.3 临床表现 7例OTCD患儿中,新生儿期发病2例,迟发型5例,其中6例(例1、2、3、4、5、7)患儿出现急性发作数次,例1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反复抽搐,视力减退,一过性失明,例2出现肝功能损害,例3出生第3天发病于7日龄死亡,例4反复出现发作性呕吐、纳差、嗜睡、抽搐、精神欠佳,例5表现为纳差,例7表现为反复抽搐、肝大,例6随访至今无异常临床表现(表2)。2.4 基因检测结果 7例患儿均发现OTC基因半合子变异,共检出7种变异,c.604C>T (p.His202Tyr)、c.386G > A(p.Arg129His)、c.779T>C(p.Leu260Ser)、c.1019C>T(p.Ser340Phe)、c.594C>G(p.Asn198Lys)、c.931G>A(p. Val311Met),1例内含子变异(c.514-35C>G)。新发变异2种(c.594C>G、c.514-35C>G)。结合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测,7例明确诊断为OTCD。PolyPhen-2、PROVEAN、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6种错义突变均有害。c.604C>T(p.His202Tyr),c.1019C>T(p.Ser340Phe),c.594C>G(p.Asn198Lys),c.931G>A (p.Val311Met)氨基酸改变引起原子碰撞(表3)。应用Chimera 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功能预测新发错义变异c.594C>G(p.Asn198Lys)蛋白结构稳定性,该变异引起第198个位点的天冬酰胺突变成赖氨酸后,导致蛋白该区域发生13个原子碰撞,严重影响OTC蛋白三级结构稳定性(图1)。2.5 治疗与预后 确诊后均低蛋白饮食,补充瓜氨酸及精氨酸,急性期降氨治疗,维持血气电解质平衡等管理。例1于10岁、例4于4岁时行肝移植手术,术后恢复良好,血氨、肝功能随访正常,生长发育较前有所追赶。例3于出生第7天发病死亡。例7反复抽搐抗癫痫发作治疗,余无明显异常。例2随访至7岁后失访。例5、例6稳定期实验室指标稳定,体格和智力发育(Gesell 发育量表)均正常。随访期间除例6未出现高氨血症,余均发病数次血氨增高,波动在50~412 μmol/L,稳定期患儿血氨正常。
3
讨论既往国外研究报道OTCD发病率为1/80 000~1/14 000,其中日本约为1/80 000,美国为1/63 000,欧洲为1/70 000[3-5]。我国报道的筛查OTCD患病率较低,上海地区报道患病率约为1/21万[6]。本研究筛查426万余例新生儿,确诊OTCD患儿7例,患病率为1.6/100万。因此,OTCD实际发病率远远高于新生儿筛查的阳性率。确诊7例患儿均为男性,可能与男性患儿OTC酶活性较低有关,新生儿期即出现瓜氨酸水平降低。OTC是一种线粒体酶,其能催化氨甲酰磷酸和鸟氨酸反应合成瓜氨酸,OTC基因突变可导致OTC酶活性降低或缺失,进而导致瓜氨酸合成和鸟氨酸循环障碍。低瓜氨酸血症作为新生儿筛查OTCD的指标,可筛查出部分患者[7]。本研究中初筛2 812例低瓜氨酸血症(<7 μmol/L),仅确诊7例OTCD患儿,假阳性率高,7例患儿血瓜氨酸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波动在2.44~4.94 μmmol/L,可伴蛋氨酸、丙氨酸增高,鸟氨酸、精氨酸降低。欧洲新生儿筛查数据统计结果发现,大部分OTCD患儿瓜氨酸水平正常[8],我国报道约75%的患者在新生儿筛查中瓜氨酸水平正常[9]。目前通过早期瓜氨酸水平降低筛查OTCD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欠佳,容易漏筛大量患者及假阳性过高,国际上许多国家新筛中心未将OTCD纳入新生儿筛查。日本对迟发性OTCD患者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4例迟发型OTCD患者新生儿期均存在血瓜氨酸水平明显降低,初筛瓜氨酸波动在2.02~4.97 μmmol/L[10]。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169 000 名新生儿筛查数据提示6例低瓜氨酸血症(<3 μmol/L),阳性预测值16.7%,明显高于本研究,与其瓜氨酸水平<3 μmol/L召回复查相关,其中确诊1例OTCD,初筛瓜氨酸2.4 μmmol/L,其余5例存在早产、低出生体重、肠道疾病问题,再次复查瓜氨酸水平正常[11]。低瓜氨酸血症虽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以上2项研究中没有遗漏OTCD 患者。因此,新生儿筛查中检测到低瓜氨酸血症时,除早产儿、蛋白质摄入量低、患肠道疾病的新生儿[12],低瓜氨酸血症仍需提高警惕,OTCD仍应是首要考虑疾病。OTCD为X连锁遗传病,临床表现高度异质,个体差异明显,主要为非特异性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所有患者均有明显高氨血症病史,在任何年龄出现急性或间歇发作性神经功能异常、精神症状、急性肝功能衰竭、疑似中毒或新生儿败血症,需及时监测血氨,鉴别OTCD[13-14]。新生儿期发病的患儿多为男性,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急性起病,出现高氨血症、拒奶、呕吐、呼吸衰竭、嗜睡、抽搐、低体温等表现,病情危重,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高达80%,预后差,幸存者多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15-16]。迟发型患者从婴幼儿至成人均可发病,初次发病前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常因饥饿、高蛋白饮食、感染等因素诱发,死亡率约为20%,急性发病以高氨血症、肝脏损害、癫痫、神经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慢性期常出现蛋白质厌恶、肝功能损害、生长发育迟缓、精神发育迟滞、烦躁易怒、发作性呕吐、行为异常等[5,9,17]。本研究确诊7例均为男性,发病患者均存在高氨血症。2例新生儿型,1例出生后数天发病迅速死亡,1例胃纳欠佳,高氨血症,积极治疗后病情好转。5例迟发型中除1例无异常临床表现外,其余4例均数次发病,主要表现为高氨血症、高乳酸血症、肝功能损害、肝回声增强、肝大、头颅MRI异常、反复抽搐、视力减退、发作性呕吐、纳差、嗜睡、精神差。目前已报道500余种OTC基因变异,大部分为错义突变或无义突变,少数为小片段缺失、插入、大片段缺失、重复突变[9,18]。本研究7例患儿均检出OTC突变,除1种内含子突变,其余均为错义突变,2例新生儿型分别携带c.779T>C、c.594C>G突变。OTC基因突变是高度异质的,具有明显的家族性和地域性。日本最常见的突变为c.119G>A和c.533C>T[19],西班牙常见的突变为c.386G>A、c.119G>A和c.583G>A[20],中国常见的为c.829C>T、c.583G>A、c.626C>T和c.119G>A[9,18]。截断突变或大基因缺失导致OTC酶明显失活,多见于男性新生儿期发病型,只有少部分携带此类突变的女性出现症状。OTC基因错义变异的90%男性和16%的女性出现临床表现[21]。Lu等[9]报道的迟发性男性患者检出c.779T>C变异,而本研究携带c.779T>C变异的男性患儿为新生儿型。中国及日本报道c.604C>T、c.386G>A、c.1019C>T变异见于男性迟发型患儿,伴高氨血症及肝功能损害[9,19],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因此,OTCD患者的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其表型可能与性别、饮食、生活、营养、治疗时机等多种因素有关。OTCD治疗主要有避免长时间禁食,饮食控制,减少蛋白摄入,减少氨生成,促进氨排泄,减少高氨血症对神经系统及肝脏造成损害,有效的降氨治疗能降低OTCD的致残率及致死率。降氨药物主要有氨基酸补充及氮清除剂[1]。精氨酸和瓜氨酸等氨基酸补充剂可改善尿素循环,促进排氨[22]。氮清除剂是OTCD治疗的核心药物,可绕过尿素循环与甘氨酸或谷氨酰胺结合来消耗体内多余的氨,促进氨排泄,发挥降氨作用[1,23],主要药物包括苯丁酸甘油酯、苯丁酸钠、苯乙酸钠、苯甲酸钠,均在欧洲及美国获批上市,国内目前国产仿制药苯丁酸钠散已获批上市,苯丁酸甘油酯通过博鳌乐城特殊用药途径已获批使用[24-27]。药物不能控制则需进行肝移植手术治疗,从而改善预后[28],本研究中,2例患儿积极治疗后仍存在不能控制的高氨血症,肝移植术后高氨血症及肝功能损害明显好转。综上所述,OTCD是一种罕见病,是尿素循环障碍中的主要疾病,本研究新生儿筛查发现的患者均为男性,新生儿期发病者死亡率高,存活者常遗留严重后遗症,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型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迟发型患者多数出现高氨血症及肝功能损害。患儿新生儿筛查时均存在低瓜氨酸血症,但以血瓜氨酸水平降低为筛查指标容易漏筛OTCD,需探寻更为敏感及特异的指标,早期发现患者,及早干预,降低病死率,改善OTCD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辑:单卫华
数字编辑:郑成铭
制作:新乡医学院期刊社网络与数字出版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面向临床
突出实用
点击“阅读原文”
免费下载PDF全文
CLICK ME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