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疾病】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IGH/IGK基因克隆性重排微小残留病的临床意义


点击关注
| 面向临床,突出实用
作者:李慧敏 康美云 薛瑶 王娅萍 张姮 戎留成 黄婕 方拥军通信作者:方拥军,Email:fyj322@189.cn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南京 210008本文刊发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3,38(5):348-351.引用本文:李慧敏,康美云,薛瑶,等.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IGH/IGK基因克隆性重排微小残留病的临床意义[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3,38(5):348-351.DOI:10.3760/cma.j.cn101070-20220729-00915.
摘要
目的 与流式细胞术(FCM)比较,评价基于IGH/IGK 基因克隆性重排的二代测序技术(NGS)在检测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微小残留病(MR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诊断的85例B-ALL患儿的临床信息、初诊及诱导治疗后骨髓NGS-MRD 与FCM-MRD结果,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比较2种方法的灵敏性和阳性率,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初诊时患儿通过NGS方法均检测到优势克隆序列,75例(88.2%)通过FCM方法找到筛选标记。诱导治疗后,同一时间点NGS-MRD与FCM-MRD阳性率分别为31.8%(27/85)和9.4%(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FCM相比,NGS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100.0%)、特异度(75.3%)及阴性预测值(100.0%),阳性预测值为29.6%。NGS-MRD定量结果与FCM-MRD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569,P<0.001)。截至2022年7月27日,2例NGS-MRD(+)FCM-MRD(-)患儿在维持治疗期间出现复发。结论 NGS与FCM用于检测B-ALL患儿MRD具有较高一致性。与FCM相比,NGS在灵敏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将NGS与FCM两种方式相结合用于监测B-ALL患儿诱导治疗后骨髓MRD,能让他们更大程度获益。
关键词
二代测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流式细胞术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包括T-ALL、B-ALL及混合表型。其中,B-ALL约占儿童ALL的85%[2]。微小残留病(MRD)是患儿完全缓解后体内仍残存的少量肿瘤细胞,是ALL复发的主要根源[1,3-6]。目前,检测MRD可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和二代测序技术(NGS)等方法[1,7]。FCM检测MRD有其局限性。例如,部分患儿白血病细胞表面未能找到异常免疫表型 (LAIPs);化疗后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可能发生变化,出现假阴性结果。而RQ-PCR适用范围较小,费时费力,难以准确判断MRD[1]。本研究采用NGS方法识别、量化B-ALL患儿骨髓DNA中的IGH、IGK受体基因的疾病相关重排序列[8],比较患儿诱导治疗后骨髓FCM-MRD和NGS-MRD结果,探讨NGS检测B-ALL患儿MRD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诊断为B-ALL、接受规范化疗并在诱导治疗后同时通过NGS与FCM两种方法检测MRD的所有患儿。依据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髓系肿瘤和急性白血病分类修订版诊断B-ALL[9]。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如下:(1)符合B-ALL诊断标准;(2)年龄<18周岁;(3)初诊初治患儿;(4)与监护人充分沟通并获得同意,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8岁以上患儿告知本人,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如下:(1)既往接受过抗白血病治疗;(2)合并其他恶性肿瘤;(3)存在活动性或难以控制的感染,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4)存在难以控制的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本研究通过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204024-1)。本研究收集并分析了患儿的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初诊年龄、白细胞计数、分子遗传学特征等,并在初诊及治疗过程中对患儿进行骨髓穿刺,通过FCM和NGS两种方法检测骨髓MRD。末次随访时间为2022年7月27日。1.2 FCM-MRD与数据分析 初诊时,采集患儿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骨髓标本。利用BD Canto Plus流式细胞仪确定患儿骨髓LAIPs,如CD38、CD24、CD73、CD58、CD86、CD123、CD66c、CD200、CD81、NG2、CD133等。未能找到筛选标记者,应用简易抗体组合[10]。诱导治疗后再次采集患儿骨髓标本,根据标记的LAIPs,使用FCM计数骨髓样本中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其占骨髓单个核细胞(MNC)总数的比例即MRD的数值。FCM-MRD阳性是指每一万个骨髓MNC中含有至少一个白血病细胞(≥0.01%)。1.3 NGS-MRD与数据分析 初诊时,采集患儿EDTA抗凝骨髓液。后续检测MRD委托江苏先声医学诊断有限公司完成,具体过程如下:(1)提取骨髓液DNA并测定浓度、纯度及完整性。(2)文库构建:采用多重扩增法构建完整文库,即设计特异性引物,多重PCR扩增目的区域片段。(3)文库定量:初步定量扩增纯化后的终文库,检测文库片段大小。(4)上机测序:文库浓度及片段符合预期要求后应用Illumina测序平台测序。边合成边测序,在测序仪器中加入4种荧光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酸(dNTP)、DNA聚合酶及引物进行扩增。测序簇延伸互补链时,每加入一个被荧光标记的dNTP即释放出相应的荧光。测序仪捕获荧光信号,并通过计算机软件将光信号转化为测序峰,从而获得待测片段的序列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主要检测B-ALL患儿骨髓样本中IGH基因的可变区(V)、多变区(D)、连接区(J)及IGK的V、J区,包括:IGH VH-FR2、IGH VH-FR3、IGH DH-JH、IGK Vk-Jk/Kde(优势克隆序列指占比≥5%的序列,即克隆序列的有效测序读数与样本中有效测序总数的比值≥5%)。缓解后,采集并提取骨髓DNA(DNA提取量≥6.6 μg),测定优势克隆序列的丰度,计算白血病细胞占有核细胞的比值以评估MRD[8,11-12]。NGS-MRD阳性是指每百万个骨髓有核细胞中含有至少一个白血病细胞(≥0.000 1%)。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NGS-MRD与FCM-MRD之间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患儿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85例B-ALL患儿进行了分析。其中,男55例,女30例,中位年龄为3.8岁。临床信息见表1。患儿初诊及诱导治疗后骨髓DNA提取量均满足要求。2.2 FCM-MRD结果 85例B-ALL患儿中有10例未找到LAIPs,FCM-MRD检测标记的检出率为88.2%。诱导治疗后85例均进行FCM-MRD检测(10例未能找到筛选标记的患儿,应用简易抗体组合),其中8例MRD阳性,阳性率9.4%。FCM-MRD阳性的定量检测结果为0.01%~7.49%。2.3 NGS-MRD结果 85例(100.0%)患儿均检测到优势克隆序列,13例(15.3%)为IGH VDJ区重排,56例(65.9%)为不完全的VJ区或DJ区重排,14例(16.5%)同时存在VDJ重排和DJ区重排,其余2例(2.4%)只有轻链上存在优势克隆序列。80例(94.1%)患儿初诊骨髓样本中包含≥2个优势克隆序列。诱导治疗后以上述异常克隆序列作为检测标记,85例患儿中NGS-MRD阳性者27例,阳性率31.8%。2.4 两种MRD检测方法比较 NGS-MRD(100.0%)标记检出率高于FCM-MRD(88.2%)。同时对诱导治疗后MRD结果进行比较(表2),NGS-MRD阳性27例(31.8%),FCM-MRD阳性8例(9.4%),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CM-MRD阳性者均被NGS检测出,无FCM-MRD阳性而NGS-MRD阴性病例。2种方法定性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77.6%(66/85)。与FCM相比,NGS方法检测B-ALL患儿骨髓MRD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75.3%,阳性预测值为29.6%,阴性预测值为100.0%。当NGS-MRD≤10-5时,FCM-MRD阳性率明显降低,再次提示NGS-MRD的灵敏度显著高于FCM-MRD(图1)。NGS-MRD定量结果与FCM-MRD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569,P<0.001)(图2)。
3
讨论研究表明,诱导治疗后ALL患儿骨髓MRD水平与其预后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13]。MRD逐渐成为白血病分层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定量分析MRD水平有助于评估白血病细胞对于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指导治疗。因此选择敏感的方法定期监测治疗过程中的骨髓MRD水平,并据此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如前文所述,目前广泛使用的FCM及RQ-PCR技术用于检测MRD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检测IGH/IGK克隆重排的NGS技术克服了相应弊端,可达到更深的测序深度,敏感性更高,可定量检测10-7至10-5水平的MRD细胞,且适用于大多数ALL患儿,样本需求量小,检测过程高度自动化[3,8,14]。目前,NGS方法已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及国内诊疗规范推荐用于检测ALL患儿MRD[1,15-16]。B淋巴细胞Ig基因V区、D区和J区各片段之间重新排列组合,产生了高度多样化的序列,因而可作为B淋巴细胞的克隆基因标志物[17]。正常情况下,Ig重排的多样性导致其功能的多样性;而在相关因素刺激下,Ig进行选择性重排,呈现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基于此,本研究中使用基于IGH/IGK基因克隆性重排的NGS技术检测骨髓MRD。初诊时通过一组特殊设计的引物组合对IGH和IGK重排区域进行捕获,建库后上机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优势克隆。诱导治疗后依据初诊检测结果,针对性地分析特异性的单克隆序列以检测残留白血病细胞[17]。本研究将NGS-MRD方法与FCM-MRD方法进行了比较。FCM检测MRD主要是通过多参数定量分析来识别白血病细胞表面的异常免疫表型,而部分患儿白血病细胞表面无异常免疫表型,因而无法找到检测标记。本研究中,10例患儿出现此类情况,而他们通过NGS均检测到优势克隆序列。因此对于这部分患儿,NGS检测IGH/IGK基因克隆性重排微小残留可作为很好的补充。在诱导治疗后,85例患儿均在同一时间点通过两种方法检测骨髓中残留的白血病细胞,66例(77.6%)骨髓MRD的定性检测结果是一致的,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NGS-MRD (31.8%)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FCM-MRD (9.4%);与FCM相比,NGS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联合应用两种方法监测MRD,可避免潜在的假阴性结果。另外,NGS的高灵敏度使其能更及时准确地预测B-ALL复发,用于诱导治疗后动态监测疾病进展。Cheng等[18]对32例成人B-ALL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在深度缓解的患者中,NGS-MRD转阳远早于FCM-MRD 转阳;且在严密监测NGS-MRD的情况下,NGS-MRD 转阳可比临床复发早25.6周。本研究中,2例诱导治疗后NGS-MRD(+)FCM-MRD(-)患儿在维持治疗期间出现复发。例1为4岁女童,存在KRAS突变及BTG1基因EXON2大片段杂合缺失,予CCCG-ALL-2015中危组方案化疗。第19天骨髓FCM-MRD为0.06%,第46天为<0.01%。在确诊13个月及15个月NGS-MRD转阳,结果分别为1.83×10-6和1.84×10-6,而2次FCM-MRD结果仍为阴性,因此缩短了检测间隔时间。6个月后通过FCM方法亦检测到MRD转阳,结果为19.03%,目前正接受嵌合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免疫疗法(Car-T)治疗。此例NGS比FCM提前8个月检测到转阳情况。例2为4月龄女童,第46天及确诊5个月时NGS-MRD分别为4.87×10-5及1.27×10-5,FCM-MRD均为阴性。后续定期监测MRD,在确诊17个月后FCM-MRD阳性,为8.02%。本研究认为,NGS-MRD阴性提示当前患儿骨髓达深度缓解,但仍需定期监测残留水平;在深度缓解之后,FCM-MRD 阴性而NGS-MRD转阳的患儿,可能处于复发早期,残留水平可能继续升高,因此需要全面评估患儿病情,缩短MRD监测时间,及早发现并处理复发情况。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研究病例相对较少,缺乏临床结局的长期随访。作者将进一步扩大样本,规范检测时间点,并对所有患儿追踪随访,以进一步探讨NGS检测IGH/IGK基因克隆性重排MRD状态与预后的相关性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作者贡献声明:李慧敏:采集并分析数据、起草文章;康美云:酝酿和设计试验、统计分析、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薛瑶、王娅萍:实施研究、分析/解释数据;张姮、戎留成、黄婕:实施研究、支持性贡献;方拥军:酝酿和设计试验、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提供指导及行政、技术或材料支持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辑:单卫华
数字编辑:郑成铭
制作:新乡医学院期刊社网络与数字出版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面向临床
突出实用
点击“阅读原文”
免费下载PDF全文
CLICK ME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