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混合益生菌通过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1通路改善幼鼠食物过敏的机制研究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王行之 吴诚 李秋红 张娟 黄金莉 荆增辉 张盼盼 孙新通信作者:孙新,Email:sunxin6@fmmu.edu.cn作者单位: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西安 710032本文刊发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7):538-542.引用本文:王行之,吴诚,李秋红,等.混合益生菌通过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1通路改善幼鼠食物过敏的机制研究[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7):538-542.DOI:10.3760/cma.j.cn101070-20210927-01166.
摘要
目的 探讨混合益生菌对食物过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孕15 d的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食物过敏模型组和混合益生菌组。幼鼠出生后,首先食物过敏模型组和混合益生菌组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激发建立食物过敏模型;之后混合益生菌组于出生第21-35天给予益生菌溶液灌胃治疗;对照组采用9 g/L盐水灌胃。末次激发24 h后,制作肠道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制备血涂片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分离血清测定细胞因子及OVA特异性抗体,分离肠系膜淋巴结分析树突状细胞(DCs)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s)。采用One-Way ANOVA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3组间数据比较。结果 与食物过敏模型组相比,混合益生菌组小鼠腹泻评分显著降低[(2.00±0.71)分比(3.22±0.97分)];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5、IL-13、肥大细胞蛋白酶1(MCPT-1)、OVA特异性抗体水平IgE和IgG水平均显著下降[(2.28±1.61)%比(10.99±2.26)%、(413.68±22.81) ng/L比(708.78±27.66) ng/L、(36.64±3.74) ng/L比(46.05±4.95) ng/L、(201.37±65.61) ng/L比(495.22±96.66) ng/L、(31 924.15±1 177.77) ng/L比(36 175.77±618.29) ng/L、(9.10±8.08) ng/L比(19.69±0.84) ng/L、(30.50±8.81) ng/L比(190.32±6.40) ng/L];IL-10水平显著升高[(164.12±3.88) ng/L比(123.90±7.31)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7、8.72、16.07、3.90、7.40、7.95、3.91、44.00、7.76,均 P<0.01)。与食物过敏模型组相比,混合益生菌组肠系膜淋巴结中CD103+DCs 及CD103+CD80-CD40-DCs表面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配体1(PD-L1)水平显著升高[(75.59±0.45)%比(45.60±4.73)%、(67.56±1.87)%比(37.12±6.07)%];Tregs在CD4+T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显著升高[(8.24±0.69)%比(6.20±0.66)%];Tregs表面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PD-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11.25±3.12)%比(4.08±2.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8、4.48、3.63、3.71,均 P<0.01)。结论 混合益生菌可改善幼鼠的食物过敏症状,降低炎症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PD-1/PD-L1通路调节Tregs的产生发挥作用。
关键词
食物过敏;益生菌;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配体1;卵清蛋白;幼鼠
食物过敏(FA)是人体对于食物蛋白的异常免疫反应,可重复出现,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和损伤[1]。全球FA发病率约为1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儿童FA多始于2岁前并可能持续至成年,FA被认为是儿童过敏历程中的早期表现,会增加后期患变应性哮喘和鼻炎的风险[3]。因此FA早期干预和治疗十分重要,但目前对于FA的治疗尚无有效方法。研究表明,在生命最初几年,微生物组的发育和成熟受干扰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有害影响,并导致变应性疾病的发展[4-5]。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1(PD-1/PD-L1)相互作用的通路可产生抑制信号,控制T淋巴细胞的激活、耐受和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6-7]。动物实验发现,PD-1/PD-L1通路在免疫耐受的早期形成和后期维持中起关键作用[8-9]。然而,PD-1/PD-L1通路在FA中的作用及肠道微生物是否可能通过该通路影响FA目前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幼年小鼠的FA模型模拟儿童FA,旨在探讨混合益生菌调节免疫耐受的作用及其是否与PD-1/PD-L1通路有关,以期为FA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1
资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孕龄15 d的BALB/c小鼠,体质量55~59 g,购自空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孕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食物过敏模型组和混合益生菌组,每组各2只。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卵清蛋白(OVA,GradeV,美国Sigma公司);氢氧化铝[Al(OH)3]粉末(天津天士力化学试剂公司);混合益生菌菌粉(格氏乳杆菌,LK001,40%;唾液乳杆菌,LK002,20%;约氏乳杆菌,LK003,15%;副干酪乳杆菌,LK004,5%;罗伊氏乳杆菌,LK005,5%;动物双歧杆菌,LK011,15%,菌含量5×1010CFU/g);流式细胞染色缓冲液(美国eBioscience公司);流式抗体:异硫氰酸盐标记的CD4抗体(CD4-FITC)、藻红蛋白氰蓝染料标记的CD25抗体(CD25-PE Cy7)、别藻蓝蛋白标记的PD-1抗体(PD-1-APC)、藻红蛋白标记的叉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抗体(Foxp3-PE)、eflour450染料标记的Ikaros家族锌指蛋白2(Helios)抗体(Helios-eflour450)、异硫氰酸盐标记的CD103抗体(CD103-FITC)、藻红蛋白标记的CD11c抗体(CD11c-PE)、别藻蓝蛋白标记的CD40抗体(CD40-APC)、多藻叶绿素蛋白与eFluor 710染料标记的CD80抗体(CD80-PerCP-eFluor 710)、藻红蛋白氰蓝染料标记的PD-L1抗体(PDL1-PE Cy7)(美国eBioscience公司)。小鼠白细胞介素(IL)-4、IL-5、 IL-13 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美国Thermo Fisher公司);anti-OVA IgE、anti-OVA IgG1 ELISA试剂盒(美国Chondrex公司);肥大细胞蛋白酶1(MCPT-1)ELISA试剂盒(杭州联科生物);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厂);自动酶标检测仪(美国Bio Rad公司);流式细胞仪BDFACSCalibur(美国BDBIOSciences)。1.3 方法1.3.1 孕鼠饲养 孕鼠置于动物房中适应性饲养至自然分娩,正常供给食水。孕鼠生仔后,对照组8只新生鼠,食物过敏模型组9只新生鼠,混合益生菌组9只新生鼠。小鼠均饲养于动物实验中心,恒定室温(21~25 ℃),湿度50%~65%,光照12 h/d,实验过程遵循动物保护和使用指南及“3R原则”,操作均严格遵守《实验动物管理与使用指南》[10]。1.3.2 FA模型制备 食物过敏模型组和混合益生菌组小鼠出生第0天、第7天和第14天采用含10 μg OVA和800 μg Al(OH)3 的9 g/L盐水配成20 μL致敏液进行腹腔注射致敏,并于第21-35天用OVA溶液(50 mg OVA∶200 μL 9 g/L盐水)进行灌胃激发,隔天1次。对照组采用等量9 g/L盐水进行腹腔注射和灌胃,其他条件不变。1.3.3 益生菌灌胃 子代鼠出生第21-35天,取混合益生菌菌粉配制成5×1010 CFU/L的菌液,每日200 μL菌液灌胃,对照组和食物过敏模型组予等量无菌9 g/L盐水灌胃。1.3.4 行为学及体质量评估 观察小鼠过敏情况(如腹泻、抓脸、擦鼻、打喷嚏、死亡),小鼠腹泻评分标准[11]:0级:无症状;1级:反复抓挠鼻部、耳朵;2级:活动减少、离群、眼睛和/或嘴周围水肿;3级:静止时间超过1 min,俯卧;4级:对刺激反应减弱或无反应;5级:震颤、抽搐或死亡。末次激发后每组小鼠称重。1.3.5 病理组织学分析 小鼠经末次OVA激发24 h后取结肠段组织,并浸泡在40 g/L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经酒精脱水、石蜡包埋后切片,进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肠道组织结构、炎症细胞浸润及肥大细胞数目的变化情况。1.3.6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小鼠取血后,立刻吸取10 μL全血进行涂片,待血膜固定后进行瑞氏吉姆萨染色,显微镜下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3.7 ELISA试验 根据ELISA试剂盒操作说明检测血清中IL-4、IL-5、IL-13、IL-10细胞因子和anti-OVA IgE、anti-OVA IgG1抗体及MCPT-1,并在450 nm处使用酶标仪测定吸光度(AD)值,测定结果转换为对应浓度。1.3.8 流式细胞分析 取小鼠肠系膜淋巴结进行研磨,用70 μm的滤网过滤,4 ℃ 1 000 r/min离心15 min(离心半径10 cm),收集细胞团,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清洗2遍并重悬成单细胞悬液,调整细胞浓度为(2~4)×1010/L。检测Tregs时,每管先加入100 μL调整好浓度的单细胞悬液,然后分别加入CD4、CD25及PD-1抗体于冰上避光孵育15~20 min,用流式细胞缓冲液清洗2次,4 ℃ 1 000 r/min离心5 min(离心半径10 cm),弃去上清,保留细胞沉淀。然后,在每管中加入1 mL固定破膜液后避光反应30~60 min,再加入2 mL破膜工作液后清洗2次,离心后弃去上清,保留细胞沉淀,1 000 r/min离心5 min(离心半径10 cm)。用100 μL破膜工作液重悬上述细胞沉淀,分别加入Foxp3-PE、Helios-eflour450抗体后室温避光孵育30 min。取适量流式液清洗上述细胞2次,室温1 000 r/min离心5 min(离心半径10 cm),留取细胞沉淀,用流式液重悬细胞至150 μL后上机检测。检测DCs时,每管先加入100 μL单细胞悬液,分别加入CD103、CD11c、CD40、CD80及PD-L1抗体于冰上避光孵育15~20 min,用流式细胞缓冲液清洗2次,4 ℃ 1 000 r/min离心5 min(离心半径10 cm),留取细胞沉淀,取流式液重悬细胞至150 μL后上机检测。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用x̄±s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具有方差齐性,采用One-Way ANOVA进行多组间比较,LSD法进一步进行组间两两比较;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多组间比较,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幼鼠行为学观察及体质量监测 在激发过程中,食物过敏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腹泻、抓脸擦鼻、打喷嚏等过敏表现,对照组小鼠活动正常,无上述异常表现,混合益生菌组仅有轻微的打喷嚏、抓脸擦鼻症状,无死亡。腹泻症状评分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食物过敏模型组症状评分升高[(3.22±0.97)分比(0.29±0.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P<0.001);混合益生菌组与食物过敏模型组相比,腹泻症状评分降低[(2.00±0.71)分比(3.22±0.9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37,P<0.01)。体质量分析显示,食物过敏模型组与对照组、混合益生菌组相比[(20.19±2.39) g比(18.09±2.12) g比(21.07±2.28) 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2 肠道组织病理染色 与对照组相比,食物过敏模型组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增加(蓝色箭头所示),肠道上皮脱落、糜烂(黑色箭头所示);与食物过敏模型组相比,混合益生菌组小鼠肠道炎症反应相对较轻,炎症细胞浸润也明显较少,结构未见明显破坏(图1)。2.3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MCPT-1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食物过敏模型组小鼠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清MCPT-1均显著升高[(10.99±2.26)%比(1.02±0.80)%、(36 175.77±618.29) ng/L比(5 379.11±897.04)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4、57.59,均P<0.001);与食物过敏模型组相比,混合益生菌组小鼠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清MCPT-1均显著降低[(2.28±1.61)%比(10.99±2.26)%,(31 924.15±1 177.77) ng/L比(36 175.77±618.29)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2、7.95,均P<0.001)。2.4 血清细胞因子及OVA特异性抗体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食物过敏模型组小鼠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IL-4、IL-5、IL-13及OVA特异性抗体IgE、IgG1水平均显著升高[(708.78±27.66) ng/L比(347.80±41.85) ng/L、(46.05±4.95) ng/L比(26.76±3.75) ng/L、(495.22±96.66) ng/L比(120.45±23.67) ng/L、(19.69±0.84) ng/L比(0.51±0.19) ng/L、(190.32±6.40) ng/L比(0.23±0.04) ng/L](t=19.65、7.99、9.43、7.08、52.34);IL-10水平明显降低[(123.90±7.31) ng/L比(171.51±9.63) ng/L](t=9.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食物过敏模型组相比,混合益生菌组血清中IL-4、IL-5、IL-13及OVA特异性抗体IgE、IgG1水平均显著降低[(413.68±22.81) ng/L比(708.78±27.66) ng/L、(36.64±3.74) ng/L比(46.05±4.95) ng/L、(201.37±65.61) ng/L比(495.22±96.66) ng/L、(9.10±8.08) ng/L比(19.69±0.84) ng/L、(30.50±8.81) ng/L比(190.32±6.40) ng/L](t=16.07、3.90、7.40、3.91、44.00);IL-10水平显著升高[(164.12±3.88) ng/L比(123.90±7.31) ng/L](t=7.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5 DCs和Tregs分析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食物过敏模型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CD103+D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5±1.96)%比(7.20±1.64)%](t=1.00,P>0.05),而PD-L1表达显著降低[(45.60±4.73)%比(70.43±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P<0.001)。与食物过敏模型组相比,混合益生菌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CD103+DCs比例显著升高[(9.85±1.58)%比(5.95±1.96)%],PD-L1表达显著升高[(75.59±0.45)%比(45.60±4.73)%],CD103+CD80-CD40-DCs表面PD-L1表达显著升高[(67.56±1.87)%比(37.12±6.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7.88、4.48,均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3组间CD103+CD80-CD40-DCs表达的PD-L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比食物过敏组比混合益生菌组:(64.26±9.81)%比(37.12±6.07)%比(67.56±1.87)%](F=15.25,P<0.01)(图2)。与对照组相比,食物过敏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的Tregs在CD4+T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显著下降[(6.20±0.66)%比(9.36±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P<0.01);PD-1表达水平降低[(4.08±2.33)%比(6.77±1.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P>0.05)。与食物过敏模型组相比,混合益生菌组小鼠肺组织中Tregs在CD4+T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及PD-1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8.24±0.69)%比(6.20±0.66)%、(11.25±3.12)%比(4.08±2.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3、3.71,均P<0.01)(图3)。
3
讨论本研究通过建立幼鼠FA模型模拟儿童FA,并予混合益生菌灌胃治疗,发现混合益生菌具有良好的调节免疫功耐受、抑制过敏反应的作用,且发现该作用与PD-1/PD-L1通路相关。研究发现,益生菌可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FA[12],本研究发现,相比食物过敏模型组,混合益生菌组小鼠的过敏症状及腹泻症状评分、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比例、MCPT-1、辅助性T淋巴细胞2(Th2)型细胞因子(IL-4、IL-5、IL-13)及OVA特异性抗体水平均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发现PD-L1组成性表达在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DCs、巨噬细胞等表面,并通过与PD-1相互作用,在免疫反应中起负性调节作用[8]。肠黏膜中的CD103+DCs及其表面的PD-L1是生发中心效应细胞耐受和调节的关键介质,可抑制反应性CD4+ T淋巴细胞的初始激活[13-15]。本研究分析CD103+DCs及其表面PD-L1表达水平发现,益生菌干预后,FA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CD103+DCs显著增加,同时这些DCs表面的PD-L1显著升高。有学者发现DCs可通过PD-L1促进Tregs分化,使用特异性抗体阻断PD-L1可减少Treg细胞的扩增[16-17]。Galea等[18]和Francisco等[19]研究发现PD-L1可通过多种途径将幼稚的CD4+T淋巴细胞转化为Tregs。以上结果提示,益生菌可能影响CD103+DCs 上PD-L1的表达水平。Tregs在维持肠道免疫中十分重要[2]。本研究结果显示,FA小鼠肠系膜淋巴结中的Tregs明显减少,混合益生菌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肿中的Tregs显著增加,且其表面PD-1水平也显著升高。研究发现,PD-L1/PD-1通路可调节T淋巴细胞的运动及DCs和靶细胞相互作用的时间[20]。这提示混合益生菌调节免疫耐受的作用机制很有可能是通过PD-L1诱导的Tregs发挥作用。本研究进一步分析DCs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40、CD80与PD-L1水平的关系,发现益生菌干预后CD103+CD80-CD40-DCs表达的PD-L1显著升高。Vanherwegen等[21]研究发现,DCs表达的共刺激分子(如CD80)与共抑制分子水平(如PD-L1)呈负相关。提示CD103+CD80-CD40-DCs亚群可能是在其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主要DCs。因此推测,益生菌与肠黏膜的相互作用提高了CD103+DCs表面PD-L1水平,并通过PD-L1/PD-1通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促进Tregs的分化,进而减轻Th2型免疫反应,降低IgE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的可能是CD103+CD80-CD40-DCs亚群。综上,混合益生菌可通过PD-L1/PD-1通路促进Tregs的产生,发挥免疫耐受调节作用,进而降低OVA诱导的炎症,改善幼鼠FA。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FA机制的认识,且可为FA的诊疗及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略(制作:新乡医学院期刊社网络与数字出版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PDF全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