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张丹 康闽 周志轩 黄小兰 赖建铭通信作者:赖建铭,Email:Laijianming99@sina.com作者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 100020本文刊发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7):526-529.引用本文:张丹,康闽,周志轩,等.不同年龄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临床特征比较[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7):526-529.DOI:10.3760/cma.j.cn101070-20210209-00178.
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不同年龄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5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确诊的41例TA患儿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以3岁为界将患儿分为大年龄组、小年龄组,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对冠状动脉受累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及生长发育受限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7例小年龄组患儿中男8例,女9例;24例大年龄组患儿中男6例,女18例。小年龄组广泛型最常见,共10例(58.8%);大年龄组以胸腹主动脉型最为常见,共13例(54.2%)。小年龄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共13例(76.5%);大年龄组为高血压,共19例(79.2%)。小年龄组患儿均有血红蛋白(Hb)降低,均有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100.0%);大年龄组白细胞升高6例(25.0%),ESR增快13例(54.2%),CRP升高11例(45.8%)。小年龄组受累最多为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前降支、回旋支),共16例(94.1%);大年龄组受累最多为锁骨下动脉,共15例(62.5%)。小年龄组患儿均处于疾病活动期,其中8例单用生物制剂,3例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5例为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联合治疗,1例先用糖皮质激素,因效果欠佳换用生物制剂治疗。大年龄组有18例活动期病例(75.0%),2例拒绝治疗;16例活动期病例和6例非活动期病例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9例为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3例为糖皮质激素联合生物制剂。小年龄组有16例冠状动脉受累,大年龄组仅1例冠状动脉受累(P<0.01);小年龄组中9例存在生长发育受限,大年龄组均未出现生长受限(P<0.01);小年龄组血压均得到控制,大年龄组中16例血压控制不满意(P<0.01);小年龄组广泛型发生率高于大年龄组,且病情活动期发生率高于大年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TA临床特点、治疗差异大。小年龄TA病情进展更急剧;血管受累更广泛,更易累及冠状动脉等中血管;更应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影响。大年龄TA部分可自行进入非活动期,受累以大血管为主,易遗留高血压后遗症。
关键词
多发性大动脉炎;临床特点;治疗效果;不同年龄;儿童
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系统性血管炎,引起受累动脉全层慢性炎症,进而导致动脉管腔内狭窄甚至闭塞。不同年龄段儿童TA有各自临床特点[1-2]。本研究对17例≤3岁和24例4~16岁儿童TA病例的临床特征和随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进一步增加对该病的了解和认识,对不同年龄TA选择不同策略。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确诊的41例TA患儿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巨细胞病毒DNA(CMV-DNA)、细小病毒B19抗体、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结核抗体、EB病毒IgM抗体、嗜肺军团菌血清 Ⅰ 型IgM抗体、肺炎衣原体IgM抗体、腺病毒IgM抗体、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甲型流感病毒IgM抗体、乙型流感病毒IgM抗体、副流感病毒IgM抗体、Q热立克次体IgM抗体、血培养、结核菌素试验(PPD)、自身抗体谱、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因子、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血管B超、颅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显像(MRA)、动脉血管CT检查(CTA)等。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SHERLLM2021015),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 纳入标准 符合儿童TA的诊断标准[3-4]:主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异常,同时伴至少以下5条诊断标准中的1条:(1)外周动脉搏动减弱伴或不伴间歇性跛行;(2)双上肢收缩压差>10 mmHg(1 mmHg=0.133 kPa);(3)大动脉和/或其主要分支听诊区可闻及血管杂音;(4)高血压(以儿童的正常参考范围为依据);(5)ESR>20 mm/1 h和/或CRP升高。1.3 分组 年龄≤3岁纳入小年龄组。年龄>3岁儿童纳入大年龄组。小年龄组17例患儿中男8例,女9例,男女比例为1.0∶1.1;起病年龄为1个月17 d~28个月;确诊时病程<1个月12例,≥1个月5例。大年龄组24例患儿中男6例,女18例,男女比例为1∶3;确诊时病程<1个月8例,21个月16例;起病年龄4.0~14.8岁,平均9.3岁,其中4~5岁3例、6~11岁11例、12~15 岁10例。1.4 TA临床分型 根据血管病变部位分为:(1)头臂动脉型:累及主动脉弓及其分支;(2)胸腹主动脉型:累及降主动脉和腹腔动脉;(3)广泛型:具有上述2种类型的临床特征;(4)肺动脉型。1.5 病情活动标准[5] 具有2项以上新近出现或加重的临床表现表明病情活动:(1)全身症状,如发热、骨骼肌肉症状;(2)ESR增快;(3)血管缺血或炎症,如间歇跛行、脉搏减弱或无脉、血管杂音、血管疼痛、血压不对称等;(4)血管造影异常。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临床分型 小年龄组:广泛型10例(58.8%),头臂动脉型3例(41.2%),本组病例无胸腹主动脉型。大年龄组:以胸腹主动脉型最为常见,共13例(54.2%),其次为广泛型6例(25.0%)、头臂动脉型5例(20.8%);2组均无单纯肺动脉型。小年龄组广泛型TA发生率高于大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发病情况 小年龄组17患儿中11例(64.7%)因反复发热收入风湿免疫科,4例(23.5%)因咳嗽收入呼吸科,1例(5.9%)因反复呕吐收入消化科,1例(5.9%)因纳差伴心力衰竭收入心内科。大年龄组24例患儿中10例(41.7%)因反复发热和/或伴关节肿痛、腹痛、咽痛等收入风湿免疫科,7例(29.2%)因头痛和/或伴抽搐收入神内科,6例(25%)因乏力和/或伴心力衰竭收入心内科,1例因发热、咳嗽收入呼吸内科,1例因颈部包块收入血液内科。2.3 临床表现 小年龄组最常见为发热13例(76.5%),其次为高血压11例(64.7%),脉弱或无脉5例(29.4%),呕吐1例(5.9%),闻及血管杂音1例(5.9%),纳差、烦躁1例 (5.9%),闻及心脏杂音1例(5.9%)。大年龄组临床表现中最为常见的为高血压19例(79.2%),其余依次为头晕、头痛13例(54.2%),发热12例(50.0%),脉弱或无脉12例(50.0%),闻及血管杂音9例(37.5%), 乏力8例(33.3%), 胸闷3例(12.5%),闻及心脏杂音2例(8.3%),关节肿胀及疼痛2例(8.3%),腹痛1例(4.2%)。2.4 实验室检查结果 小年龄组中1例体液免疫IgA明显降低(小于测定值0.064 7 g/L),细胞免疫正常;1例体液免疫IgG 2.52 g/L、IgA 0.11 g/L,轻度减低;细胞免疫记忆B淋巴细胞22.71个/μL,浆母淋巴细胞2.52个/μL,轻度减低。其他小年龄TA及大年龄TA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结果正常。小年龄组中6例患儿行全外显子二代测序,其中1例发现IGLL1复合杂合突变,结合其低丙种球蛋白结果,考虑可疑低丙种球蛋白血症2型;其他5例未发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致病突变。大年龄组TA均未行全外显子二代测序。小年龄组17例患儿均有血红蛋白(Hb)降低,Hb为(82.69±14.85) g/L;患儿治疗前均有白细胞、CRP、ESR升高(100.0%)。大年龄组24例患儿中,白细胞升高6例(25.0%),Hb均正常,ESR增快13例(54.2%),CRP升高11例(45.8%)。2.5 影像学受累血管 小年龄组: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前降支、回旋支)受累16例(94.1%),颈总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受累14例(82.4%),肾动脉受累13例(76.5%),腋动脉受累、腹主动脉受累各10例(各占58.8%),胸主动脉受累9例(52.9%),降主动脉受累、肠系膜上动脉受累各 6例(各占35.3 %),股动脉受累、肺动脉受累、肱动脉受累各5例(各占29.4%)。大年龄组:锁骨下动脉受累15例(62.5%),肾动脉受累13例(54.2%),腹主动脉受累12例(50%),颈总动脉受累10例(41.7%),胸主动脉受累5例(20.8%),肠系膜上动脉受累3例(12.5%);降主动脉、颈动脉、腋动脉、冠状动脉、髂总动脉、大脑中动脉各1例(各占4.2%)受累。小年龄组17例中16例有冠状动脉受累,大年龄组24例仅1例冠状动脉受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85,P<0.01)。2.6 与感染的关系 小年龄组:巨细胞病毒感染(血CMV-DNA阳性)、结核杆菌感染各1例(各占7.1%);PPD均阴性。大年龄TA组: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3例(12.5%),EB病毒感染2例(8.3%),细小病毒B19感染1例(4.2%),结核杆菌感染6例(25.0%)。2.7 治疗 小年龄组17例患儿均处于疾病活动期,其中8例单用生物制剂,3例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5例选择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联合治疗,1例先用糖皮质激素,因效果欠佳换用生物制剂治疗。大年龄组24例中处于疾病活动期18例(75.0%);除2例拒绝治疗外,其他16例活动期病例和6例(35.3%)非活动期病例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9例予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另3例予糖皮质激素联合生物制剂治疗。小年龄组病情活动期发生率高于大年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 转归 除大年龄组2例患儿放弃治疗外,其余患儿住院或门诊每1~3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2~25个月,无失访病例。所有接受治疗的病例用药后炎症指标逐渐控制,均未出现复发。小年龄组:11例出现高血压患儿应用降压药血压能控制在正常范围;5例查体发现脉弱或无脉患儿均改善;17例患儿中8例(47.1%)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9例(52.9%)落后于正常同龄儿身高体质量第25百分位。大年龄组:8例(33.3%)患儿血压及全身症状控制尚满意,其余患儿血压控制不理想。小年龄组17例中9例存在生长发育受限,大年龄组24例均未出现生长受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1,P<0.01);小年龄组中17例血压均得到控制,大年龄组24例中16例血压控制不满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4,P<0.01)。
3
讨论TA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血管受累部位不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6]。TA女性发病较多,儿童中以青春期女童多见[7]。近年来发现,3岁以下小年龄TA病例也不罕见[8-10]。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年龄组女童多见,与成人TA性别比例大致相似[11];但是小年龄组男女比例大致相似。TA病因尚不明确,T、B淋巴细胞和趋化因子-细胞因子依赖的免疫反应是导致血管损伤的主要机制[12-14]。感染、遗传和免疫反应在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感染因素中,结核杆菌及病毒感染与该病发病相关性最大[15-16]。本研究大年龄组患儿中结核感染的发生率高达25.0%,而小年龄组仅1例找到感染结核感染证据。大年龄TA患病可能与感染更加相关。本研究小年龄组中1例发现IgA明显减低,考虑存在选择性IgA缺乏症可能,另1例发现轻度IgG及IgA减低,记忆性B淋巴细胞及浆母B淋巴细胞轻度减低,全外显子二代测序提示IGLL1复合杂合突变,考虑诊断为低丙种球蛋白血症2型,但因病例数较少,原发免疫缺陷病是否可出现大动脉炎表现,仍需进一步总结病例以验证。大年龄组中未发现原发免疫缺陷病。儿童TA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和血压升高,误诊率较高,经常被风湿科以外科室收治[17]。特别是小年龄TA患儿不能准确表达头晕、头疼等高血压的症状,多表现为嗜睡、精神萎靡。这也是小年龄TA更易误诊的原因[18]。很多患儿因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收入风湿免疫科。所以,对于发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患儿应该测量四肢血压,必要时行大血管影像学检查,注意TA的早期识别。小年龄TA以同时多个血管受累为主的广泛型多见[19]。本组病例无单纯胸腹主动脉及单纯肺动脉受累病例[20]。大年龄TA以胸腹主动脉型最为常见,也可累及其他大中动脉。本组病例除大动脉经常累及外,中动脉也常受累。TA患儿最易累及的中动脉为肾动脉[21]。本研究小年龄组冠状动脉受累发生率达94.1%,明显高于大年龄组;小年龄组除冠状动脉外的中动脉受累发生率也高于大年龄组。川崎病是3岁以下儿童中最易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的疾病,特别是对于不典型川崎病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应加行其他大中动脉影像学检查,除外TA。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年龄组患儿白细胞、CRP、ESR均升高,且均处于病情活动期。大年龄组患儿白细胞、CRP、ESR虽然大部分升高,但明显低于小年龄组;6例(35.3%)患儿未经治疗进入疾病非活动期。因此,小年龄组患儿全身性炎症更重,病情进展更急剧,这可能与小年龄TA患儿血管受累更广泛有关。本组患儿经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治疗,白细胞、CRP、ESR均可恢复正常,病情活动可控制,与文献相一致[22]。小年龄组血压均能控制理想。但有9例(53.0%)患儿由于药物不良反应和原发病影响了患儿的生长发育。大年龄组由于起病隐匿,病情活动期未得到及时治疗,造成血管特别是肾脏血管不可逆损伤,24例中16例患儿血压控制不理想。综上,小年龄TA患儿全身性炎症更重,病情进展更急剧;血管受累更广泛,更易累及冠状动脉等中血管[23];更应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影响。大年龄TA患儿部分可自行进入非活动期,易遗留高血压后遗症。儿童TA易误诊,需要临床医师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帮助早期诊断,以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略(制作:新乡医学院期刊社网络与数字出版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PDF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