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牟鑫 王又平 冯晋楠 武辉通信作者:武辉,Email:wuhui@jlu.edu.cn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长春 130000本文刊发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7):543-545.引用本文:牟鑫,王又平,冯晋楠,等.新生儿ANK3基因突变致先天发育异常1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7):543-545.DOI:10.3760/cma.j.cn101070-20201104-01717.
摘要
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2019年5月确诊的1例伴ANK3基因杂合突变的先天发育异常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10 min,因“出生窒息,复苏后10 min”就诊,患儿呈特殊外貌,自主呼吸少,无吞咽功能,肌张力极低,原始反射未引出,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提示暴发抑制(BS)背景活动,BS(+),下边界2 μV,上边界50 μV,无睡眠觉醒周期,未见惊厥发作,原始脑电图暴发段见较多机械样刷,印象:重度异常aEEG。采用高通量测序基因检测发现患儿基因存在ANK3基因c.4183(exon33)C>G及c.8239(exon37)C>T杂合突变,均未见报道。本病例丰富了ANK3基因突变的临床表型,有利于对该基因的认识与研究。
关键词
先天发育异常;ANK3基因;常染色体隐性精神智力发育迟滞37型;婴儿,新生;基因突变
ANK3是一种编码合成连接蛋白G (ank G)的基因,ank G主要介导膜蛋白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结合。目前已有的研究[1-4]显示ANK3基因变异主要与神经发育障碍有关,包括智力障碍、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近几年此基因突变导致常染色体隐性精神智力发育迟滞37型(MRT37)被报道。本病例报道1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2019年5月确诊的ANK3基因突变致先天发育异常患儿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疗过程及基因检测结果,以提高对该基因的认识。
1
病例资料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研究。患儿,女,10 min,因母孕34+5周,出生窒息,复苏后10 min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治疗。系第1胎第1产,母孕34+5周因胎动减少及胎心增快选择性剖宫产分娩(胎心率170次/min ,胎心监护无应激试验非反应型,胎儿生物物理评分6分),出生体质量2.07 kg,胎盘、脐带、羊水未见异常,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无肌张力,皮肤发绀,心率正常,Apgar 1 min评分3分,给予面罩复苏囊正压通气30 s后仍无自主呼吸,复苏后患儿皮肤颜色红润,心率正常,Apgar 5 min评分5分。其母孕期产检无异常,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入院查体:头围31 cm(位于第3百分位数),前囟小,约0.5 cm×0.5 cm,平坦无紧张,颅骨重叠,身长47 cm(位于第16百分位数)下颌略小,颈短,颈部赘皮多松弛,腭弓高。一般状态可,无自主活动,弹足及刺激无反应,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皮肤略苍白,早产儿外貌,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肠鸣音弱,余腹部查体大致正常。四肢肌张力极低,原始反射未引出(图1),末梢循环可,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辅助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肝肾功、心肌酶大致正常,脑彩超:双侧脑室管膜下出血,双侧丘脑片状回声增强;心脏彩超:卵圆孔未闭;腹部彩超:肠管充气不佳,蠕动可见。肺部、肝脾及泌尿系未见异常。胸片提示肺纹理增强(图2),尿有机酸检查未见异常,血串联质谱检查显示多种氨基酸增高。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暴发抑制(BS)背景活动,BS (+),下边界 2 μV,上边界50 μV,无睡眠觉醒周期,未见惊厥发作,原始脑电图暴发段见较多机械样刷,印象:重度异常aEEG,出生后13 d复查脑电图未见好转。诊断:先天发育异常,早产儿(适于胎龄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双侧脑室管膜下出血。患儿住院期间持续昏迷状态,无自主活动,曾出现抽搐,自主呼吸少,对口腔内分泌物及奶液无吞咽,扎针刺激无反应,四肢肌张力极低,原始反射未引出。予呼吸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及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入院第14天,家属要求放弃治疗,出院后不久患儿即死亡。
2
讨论ANK3基因定位于10q21.2,最初由Bennett[5]研究郎飞结的组成及上皮细胞的锚蛋白时发现,该基因区域的长度约为700 kb,包含了 44 个外显子及多个剪接变异体。ANK3是一种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其编码的ank G,是一种特殊的支架蛋白,介导膜蛋白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结合。ank G功能众多,在多种组织均有表达,主要在上皮细胞、肌细胞、肝细胞、巨核细胞和神经细胞中存在[6],在神经系统中,ank G具有连接膜蛋白与细胞骨架,参与细胞定位与信号转导,诱导神经细胞发育,调节突触可塑性等功能。同时,ank G亦参与了神经元的发育过程,神经元中存在多种亚型ank G,共享多个结构域,包括膜结合域、光谱结合域和羧基末端尾部[7]。Paez-Gonzalez 等[8]发现 ank G 的缺失将导致神经干细胞黏附形成的小生态环境缺失,进而导致出生后大脑产生新神经元异常。此外,有研究显示在大脑皮质的神经祖细胞增殖中ank G还可以调控经典的 Wnt 信号,决定了神经前体细胞是处于增殖状态还是向神经元分化[9]。目前普遍认为ank G 对神经发育的调控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ANK3基因变异与多种神经发育障碍有关[10],目前对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研究较多。袁爱花等[11]分析全基因组提示ANK3基因多态性位点rs10761482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关联。吕望强等[12]研究显示ANK3 基因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尤其是即刻记忆、注意和延时记忆方面存在显著关联。Hori等[13]通过对照实验得出ANK3基因rs10761482与语言理解、逻辑记忆和语言能力显著相关,ANK3 基因变异会增加双相情感障碍风险。Luoni等[1]及Hughes等[4]发现ANK3基因多态性位点rs41283526对双相情感障碍及精神分裂症具有强烈而显著的保护作用。Cho等[3]对韩国人研究中发现ANK3多态性位点rs1938526和rs10994336变异会增加双向情感障碍患病风险。近几年来,ANK3基因变异致智力障碍的病例也逐渐被报道。MRT37是由染色体10q21上ANK3基因第37外显子纯合突变引起的,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013年,Iqbal等[14]首次报道了ANK3基因的纯合移码突变导致巴基斯坦1例家族性智力和行为异常病例,这3例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都有语言发育迟缓、低肌张力、痉挛和睡眠障碍表现,他们都有严重的行为异常,包括攻击性、多动症、磨牙和癫痫发作。Iqbal等[14]的报道提示ANK3的变异可导致各种认知/精神表型,ANK3突变和多态性与一系列精神障碍有关,这些精神障碍表现为一系列从轻到重的神经和认知表现。随后,Hu等[15]报道了ANK3基因的纯合移码突变所致的2例同父异母波斯兄弟姐妹智力发育受损和癫痫,但遗憾的是没有提供详细的临床特征。本例患儿为新生儿,无法对其行精神疾病相关评估,其主要临床特点为特殊外貌、发育落后及明显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持续昏迷状态,无自主活动,曾发生抽搐,自主呼吸少,无吞咽功能,四肢肌张力极低,原始反射引不出、脑电图提示重度异常aEEG。本病例ANK3基因变异及临床特征满足MRT37部分特征。本例为新生儿AKN3基因突变致发育异常的第1例报道,目前MRT37相关报道甚少,诊断及预后不详,本病例报道丰富AKN3基因突变的临床表型,也丰富了MRT37疾病的表现形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其临床表现与基因的相关性,以及具体的发病机制。
参考文献略(制作:新乡医学院期刊社网络与数字出版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PDF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