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科】小肠镜在儿童波伊茨-耶格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及治疗时机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童琴1,2 欧阳红娟2 刘莉2 张文婷2 罗艳红2 徐斌2 苏国兵2 游洁玉2 赵红梅2通信作者:赵红梅,Email:364875977@qq.com作者单位:1南华大学儿科学院,长沙 410007;2湖南省儿童医院消化营养科,长沙 410007本文刊发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16):1235-1239.引用本文:童琴,欧阳红娟,刘莉,等.小肠镜在儿童波伊茨-耶格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及治疗时机[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16):1235-1239.DOI:10.3760/cma.j.cn101070-20211111-01342.
摘要
目的 探讨单气囊小肠镜在儿童波伊茨-耶格综合征(PJS)中的应用价值及治疗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21年9月确诊33例PJS患儿的年龄、性别、家族史、临床症状、小肠镜检查及治疗情况、息肉切除数目、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外科手术情况、复发及随访等临床资料,并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33例PJS患儿,均接受至少1次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9.00±3.13)岁。患儿主要表现为黑斑(33例)及消化道多发息肉(31例)。黑斑分布:口唇33例,同时伴随手指末端3例,脚趾末端2例,指趾末端6例。手术过程中共切除息肉391粒,以空肠息肉为主(37.08%,145/391粒)。11例PJS患儿发生肠套叠,其中小肠套叠占90.91%(10/11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0例(30.30%,10/33例),因急性难治性肠套叠接受外科手术占72.73%(8/11例)。术中出现肠穿孔1例,出血2例,予止血夹封闭及外科手术治疗均完全恢复。年龄>8岁患儿空回肠息肉和巨大息肉发生率均高于≤8岁患儿[92.55%(149/161粒)比7.45%(12/161粒),96.20%(76/79粒)比3.80%(3/79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854、8.711,均P<0.05);不同年龄段内肠套叠的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例PJS患儿中,57.58%(19/33例)术后1~3年复发,随访至今无癌变病例。结论 PJS患儿小肠息肉常见,单气囊小肠镜在PJS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可靠,安全性高;8岁以上患儿易发生空回肠息肉及巨大息肉,建议对8岁以上PJS患儿至少完成1次小肠镜检查。
关键词
小肠镜;儿童;波伊茨-耶格综合征;并发症;治疗时机
波伊茨-耶格综合征又称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和胃肠道多发息肉。临床上以常规胃镜和结肠镜为主要检查手段,但仅能检出食管至十二指肠球部、降段以及肛门至距回盲瓣10~20 cm末端回肠的病变,深部小肠为检查盲区。如未经及时诊断及治疗,息肉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腹痛、肠套叠、肠扭转、肠梗阻、消化道出血及恶变倾向等多种并发症[2-3]。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存在创伤大、需反复手术治疗等缺陷[4]。近年来,电子小肠镜飞速发展,特别是气囊辅助式小肠镜不仅能及时发现小肠病变,还能降低外科手术率。本研究探讨单气囊小肠镜对儿童PJS的应用价值及治疗时机,为儿童PJS小肠深部息肉切除及定期内镜监测提供临床数据,以期降低息肉引起的肠套叠/梗阻甚至恶变等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外科手术风险。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9月湖南省儿童医院临床诊断为PJS且接受小肠镜检查及治疗的33例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3~18岁。(2)PJS确诊患儿,满足下列1项或1项以上即可确诊为PJS:① 2例次或2例次以上组织学证实的Peutz-Jeghers息肉;②任意数量息肉伴PJS家族史;③典型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伴PJS家族史;④任意数量Peutz-Jeghers息肉伴典型皮肤色素沉着[5]。临床诊断患儿均完善基因检测。(3)接受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及治疗。排除标准:家族腺瘤性息肉及单纯消化道多发息肉病。息肉≥2 cm为巨大息肉[6]。患儿监护人及8岁以上患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湖南省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HCHLL-2022-17)。1.2 方法 术前1周停用抗凝剂、乙酰水杨酸制剂及非类固醇类药物;术前24 h限制饮食(进食清流质、流质、少渣半流质食物,便秘或需延长肠道准备的患儿可考虑限制性饮食延长),术前6~8 h禁食。术前24~48 h 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30~40 ℃温水稀释,体质量10.0~15.0 kg需口服液体量750 mL;>15.0~22.5 kg 口服液体量1 500 mL;>22.5~30.0 kg口服液体量 2 250 mL;>30.0 kg口服液体量3 000 mL,最大量不超过4 000 mL,可根据排泻效果酌情加减)导泻,术前1 d晚上睡觉前完成总量的2/3,肠镜当天麻醉要求禁食前2 h完成余量;如口服泻药后未排至清水样大便,术前 2 h 予结肠灌洗,直至排清水样便。全部患儿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等常规检查。小肠镜采用日本 OLYMPUS 公司的SIF-Q260型单气囊电子小肠镜;患儿均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进镜方式:经口/经肛,经口+经肛同时检查。年龄分组:4~8岁、>8~12岁、>12~15岁、>15~18岁。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列联表的理论频数<5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一般资料 33例患儿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4.58~16.00岁[(9.00±3.13)岁];患儿中有PJS家族史者11例,占33.33%(11/33例)。33例患儿均有口唇黑斑,其中仅伴手指末端黑斑3例,脚趾末端黑斑2例,指趾末端黑斑6例。典型黑斑部位见图1。就诊症状:以黑斑就诊最多,占54.55%(18/33例),其次为腹痛,占24.24%(8/33例),其余为消化道出血1例,息肉脱出2例,肠套叠4例。2.2 常见并发症 33例患儿中,发生肠套叠11例(33.33%),其中小肠套叠占90.91%(10/11例)。3例予空气灌肠后恢复,8例(72.73%,8/11例)因急性难治性肠套叠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引起肠套叠的息肉以巨大息肉为主,占81.82%(9/11例),结果见表1。2.3 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及治疗情况 33例患儿均接受单气囊小肠镜检查及治疗,共56例次,其中经口1例次,经口+经肛55例次。33例PJS患儿中,31例存在消化道息肉,病变检出率为93.94%(31/33例),其中21例存在小肠息肉,占67.74%(21/31例)。息肉主要分布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及结肠,回肠较少,分别为151粒(38.62%,151/391粒)、145粒(37.08%,145/391粒)、79粒(20.20%,79/391粒)、16粒(4.09%,16/391粒),其中空回肠息肉为161粒,占41.18%(161/391粒)。息肉大小以0~2 cm为主(312/391粒,79.80 %),≥2 cm 者79粒(20.20%)。结果见表2、图2。33例PJS患儿中,空回肠息肉161粒,主要分布于>8岁的患儿中(149粒),占92.55%(149/161粒),≤8岁12粒,占7.45%(12/161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54,P=0.004);巨大息肉79粒,>8岁患儿76粒,占96.20%(76/79粒),≤8岁3粒,占3.80%(3/79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11,P=0.003);不同年龄组肠套叠发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73,P=0.227)。结果见表2。2.4 外科手术情况 外科手术治疗患儿10例(30.30%,10/33例),其中因急性难治性肠套叠接受外科手术治疗8例;因小肠深部息肉巨大在内镜下无法完全切除联合外科腹腔镜治疗1例;因小肠镜治疗术中肠穿孔,联合外科开腹手术治疗1例。手术方式:开腹手术8例,腹腔镜下治疗2例。2.5 病理 共送检样本32例,其中错构瘤性息肉 28例(87.50%,28/32例)(图3),腺瘤性增生1例,慢性炎症3例。2.6 并发症 1例术中出现穿孔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术中残蒂有活动性出血,发生率为5.36%(3/56例次),予止血夹封闭后均出血停止。5例患儿术后24 h内出现轻微腹痛、少量便血等情况,予对症处理后2~3 d均缓解。2.7 随访 随访1个月~10年;随访方式为B超、CT及消化道内镜;33例患儿中,19例在1~3年内因息肉复发多次接受内镜下治疗,复发率为57.58%(19/33例);14例术后按随访计划内镜下检查无复发;无癌变病例。患儿因密切随访及内镜干预及时,均未再发生肠套叠或肠梗阻。
3
讨论PJS是于1921年首次报道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7],临床罕见,发病率约为 1/200 000~1/50 000[1],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8]。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息肉是本病两大临床特征。PJS患者常以腹痛、消化道出血、肠套叠或肠梗阻等胃肠道息肉引起的首发症状而就诊[9]。方少伟[10]在对成人PJS临床特征的研究报道中发现,以腹痛为首次就诊者居多,占51.79%(29/56例)。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童PJS以黑斑(54.55%)为首发症状就诊高于腹痛(24.24%),这提示儿童PJS黑斑出现早,能及时就医,可能与经济水平提高,家长对儿童容貌关注度高,以及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有关。PJS患儿息肉一般分布于全消化道,对于胃及结肠内息肉常规运用电子胃镜及结肠镜可得到诊断及治疗,而小肠内息肉为检测盲区,罗艳红等[4]及宁守斌等[11]曾报道称,胶囊内镜是检查小肠疾病的一种无创方法,主要用于检查和随诊,无法进行治疗,由于其直径较大也限制了在低龄儿童患者中的使用。气囊辅助式电子小肠镜不仅可通观整个小肠,到达小肠深部,同时图像清晰,还能进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本研究患儿共完成56例次单气囊小肠镜检查,以经口+肛为进镜途径55例次,1例次因经口小肠镜治疗,术中出现肠穿孔而转外科手术治疗,31例患儿发现消化道息肉,病变检出率为93.94%,其中21例患儿发现存在小肠息肉(67.74%,21/31例),且以空肠息肉为主(37.08%,145/391粒),共切除空回肠息肉161粒,占41.18%,这提示儿童PJS小肠息肉并不少见,特别以空肠息肉多见。本研究结果显示,≥8岁患儿空回肠息肉及巨大息肉发生率高,分别占92.55%、96.20%,表明8岁以上儿童小肠息肉增长速度加快,因此需要加强对小肠病变监测。一般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小肠CT对小肠息肉大小、定位等均有较高诊断价值[12-13],因此建议对8岁以上PJS患儿应完成至少1次小肠镜检查,在CT或超声检查发现存在小肠息肉的情况下,小肠镜检查可更早进行,这与2019年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欧洲小儿胃肠病学、肝病和营养学会(ESPHAN)联合发表的指南建议及今年欧洲遗传肿瘤组(EHTG)发表的指南建议基本一致[14-15]。肠套叠是儿童PJS最常见并发症[16],其主要发生在小肠。本研究中发生肠套叠患儿11例,小肠套叠占90.91%,这与van Lier等[17]研究报道基本一致。在PJS患儿中,消化道息肉的存在不仅可导致肠套叠,严重时还会出现肠梗阻,因肠套叠而进行开腹手术的患儿占50%[18-21],肠套叠易反复发生。研究表明,手术复位后再发肠套叠的风险为1%~3%,空气灌肠后再发肠套叠风险为10%~15%[22],因此早期内镜干预对减少肠套叠并发症十分重要。本研究发现肠套叠的发生与年龄无关,但其发生可能与息肉大小有关,81.82%的肠套叠患儿由巨大息肉造成,11例肠套叠患儿在切除息肉、解除肠套叠后,随访中未再发生肠套叠。因此对于PJS患儿应早期监测,避免息肉巨大引起肠套叠,建议切除≥10 mm的肠息肉预防肠套叠。研究表明,在成人中,小肠镜诊断性检查并发症发生率为1%,治疗性检查风险稍高,为3%~4%,其中最常见的为出血和穿孔等[23]。在儿童中,Yokoyama等[24]回顾性分析了257例儿科患者小肠镜的治疗,结果显示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4%,且儿童小肠镜诊断性检查几乎不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中,术中穿孔仅1例次,术中出血2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5.36%,予止血夹封闭及外科手术后均完全恢复。因此,掌握小肠镜适应证及操作时熟练、细致、轻柔,可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PJS患者是恶性肿瘤高发人群,其发生率较健康人群高15~18倍[24],但目前癌变发生机制不明,戴益琛等[25]认为,PJS患者发生恶性肿瘤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发生肿瘤的风险越高。本组患儿未发现恶性肿瘤,仅1例存在腺瘤性增生改变,需动态观察,紧密随访,避免随年龄增长进一步癌变的可能。本研究随访发现,19例患儿术后1~3年内消化道息肉复发,因此术后仍需密切监测,定期进行肠道B超或CT检查,尽早在内镜下治疗,降低外科手术风险。综上,PJS患儿的主要症状为黑斑及消化道息肉,即使对于低龄儿的口唇黑斑也要引起高度重视;PJS患儿小肠息肉并不少见,常导致难治性肠套叠,故需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外科手术风险。单气囊小肠镜在PJS患儿中应用效果可靠、安全性高,建议对8岁以上PJS患儿完成至少1次小肠镜检查,在CT或B超检查发现小肠息肉的情况下,小肠镜检查可更早进行;对于PJS患儿经口/经肛两侧进行检查及治疗能更加彻底清除小肠深部息肉,减少复发、外科手术及癌变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略(制作:新乡医学院期刊社网络与数字出版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PDF全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