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儿童Ⅰ型糖原贮积病的消化道特征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叶丽萍1 陈涣1 李慧雯1 梁翠丽2 陈佩瑜1 耿岚岚1 龚四堂1 杨敏3通信作者:杨敏,Email:273459720@qq.com作者单位:1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广州 510120;2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内分泌科,广州 510120;3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广州 510080本文刊发于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11):847-850.引用本文:叶丽萍,陈涣,李慧雯,等.儿童Ⅰ型糖原贮积病的消化道特征[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37(11):847-850.DOI:10.3760/cma.j.cn101070-20210226-00231.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Ⅰ型糖原贮积病(Ⅰ型GSD)的消化道特征,为临床多学科联合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6月至12月收集经基因检测确诊为Ⅰ型GSD,年龄为0~18岁临床数据完整的来自全国各个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河南、河北、浙江、江苏、陕西、安徽、黑龙江的儿童患者。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式。结果 总计回收52份问卷,符合纳入标准并有完整资料43例,其中Ⅰa型9例,Ⅰb型34例;男30例(69.8%),女13例(30.2%);年龄为1~18岁;家中兄弟姐妹同样确诊为Ⅰ型GSD 7例(16.3%),均为Ⅰb 型。消化道表现为反复腹泻26例(60.5%),肛周病变(红斑、溃疡、脓肿)25例(58.1%),腹痛/腹胀24例(55.8%),恶心/呕吐22例(51.1%),黏液便/血便14例(32.6%);至少2个以上消化道症状者38例 (88.0%);反复口腔炎及口腔溃疡者33例(76.7%)。血常规白细胞总数<4.0×109/L者24例(55.8%),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者19例(44.2%),其中<0.5×109/L 10例(23.3%),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者均为Ⅰb型GSD患儿。血小板(PLT)>300×109/L 30例(69.8%)。18例Ⅰb型GSD患儿行胃肠镜检查,诊断GSD相关性肠病16例。饮食添加生玉米淀粉39例(90.7%);麦芽糊精3例(6.9%);特殊医学配方19例(44.2%)。Ⅰb型GSD患儿因粒细胞低下及功能障碍需要反复应用抗生素20例,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例,其中11例诊断为GSD相关性肠病。结论 儿童Ⅰ型GSD的消化道症状常见,尤以Ⅰb型GSD显著,此型患儿GSD相关性肠病发生率高,应用G-CSF不能避免肠病的发生,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饮食疗法是Ⅰ型GSD的一线治疗,多学科联合管理,有助于减少患儿的并发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Ⅰ型糖原贮积病;糖原贮积病相关性肠病;儿童
糖原贮积病(GSD)是一组因各种糖原代谢相关酶缺陷导致的先天性代谢病。根据染色体及受损的基因位点,分为15个不同的类型,其中 Ⅰ、Ⅲ和Ⅳ型又分为不同的亚型。Ⅰ 型GSD是由葡萄糖-6-磷酸酶缺陷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分Ⅰa、Ⅰb两个亚型。Ⅰa型GSD是由于G6PC突变使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所致。典型表现为婴幼儿期起病的肝大、生长发育落后、空腹低血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乳酸血症等。Ⅰb型GSD是由于SLC37A4基因突变使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缺乏所致,患者除有 Ⅰa型表现外,还可有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功能缺陷的表现,由此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口腔溃疡及炎症性肠病(IBD)样表现。既往报道显示:约75%的 Ⅰb型GSD 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包括慢性腹痛和腹泻,肛瘘或脓肿、口腔溃疡,高达77%的 GSD-Ⅰb患者伴IBD表现[1-5]。国内仅有个例报道[6],此类患儿多数就诊于感染科、内分泌代谢专科及免疫科,极少数患儿因持久的消化道症状行胃肠镜检查而被消化科认识,但未在消化专科随诊。现将43例确诊为 Ⅰ 型GSD患儿的临床特征总结如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横断面研究。2020年6月至12月收集经基因检测确诊为 Ⅰ 型GSD,年龄为0~18岁临床数据完整的来自国内各个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河南、河北、浙江、江苏、陕西、安徽、黑龙江的儿童患者。本研究通过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941701),并获得研究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1.2 方法 以问卷调查方式,向确诊为 Ⅰ 型GSD的患儿家长发放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人口学资料、GSD特征表现、消化道症状、血常规及生化检查、内镜诊断、治疗方案等。纳入标准:通过基因检测确定为 Ⅰ 型GSD、年龄为0~18岁、资料填写完整。排除标准:非基因检测诊断的 Ⅰ 型GSD、年龄>18岁、资料欠缺。回收问卷后,由专人进行一对一逐项资料核实、分析和总结。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平均数(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一般资料 总计回收52份问卷,符合纳入标准并有完整资料43份,对应43例 Ⅰ 型GSD患者,其中 Ⅰa型9例,Ⅰb型34例;男30例(69.8%),女13例(30.2%);年龄0~18岁(平均8.5岁);确诊年龄为2月龄~15岁(平均21个月),其中1岁前确诊30例(69.8%);家中兄弟姐妹同样确诊为 Ⅰ 型GSD者 7例(16.3%),均为  Ⅰb 型。结果见表1。2.2 临床表现 43例 Ⅰ 型GSD患儿的临床特征如下:Ⅰ 型GSD症状:肝大36例(83.7%),反复低血糖发作20例(46.5%)。感染症状:反复口腔炎及口腔溃疡33例(76.7%),反复呼吸道感染26例(60.5%),皮肤感染10例(23.3%),中耳炎8例(18.6%),尿路感染3例(6.9%),见表2。消化道表现:腹泻26例(60.5%),肛周病变(红斑、溃疡、脓肿)25例(58.1%),腹痛/腹胀24例(55.8%),恶心/呕吐22例(51.1%),黏液便/血便14例(32.6%),至少2个以上消化道症状者38例(88%),见表3。2.3 实验室及胃肠镜检查 最近1次血常规白细胞总数<4.0×109/L 24例(55.8%),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 19例(44.2%),其中<0.5×109/L 10例(23.3%),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均为 Ⅰb型GSD患儿;血红蛋白(Hb) 90~120 g/L 19例(44.2%),Hb 60~90 g/L 5例(11.6%),Hb<60 g/L 4例(9.3%),中-重度贫血均为 Ⅰb型GSD患儿。血小板计数(PLT)>300×109/L 30例(69.8%)。最近1次抽血检测提示高乳酸血症29例(67.4%)、高尿酸血症24例(55.8%)、高三酰甘油血症23例(53.5%),结果见表4。胃肠镜检查:18例进行了胃肠镜检查,均为 Ⅰb型GSD患儿。内镜诊断结肠炎2例,GSD相关性IBD 16例。镜下表现为单个或节段性的多个深大的火山样溃疡,未见纵向溃疡及铺路石样改变,见图1。2.4 基因检测结果 在34例 Ⅰb型 GSD患者中,共检测出11种突变和12种基因型。9例 Ⅰa型 GSD患者中,共检测出8种突变和6种基因型。Ⅰb型 GSD中以c.446G>A(p.Gly149Glu)、c.343G>A(p.Gly115Arg)和c.572C>T(p.Pro191Leu)为最常见突变;Ⅰa型GSD中c.248G>A(p.Arg83His)和c.262delG为最常见的突变,见表5。2.5 治疗方案 饮食添加生玉米淀粉39例(90.7%);麦芽糊精3例(6.9%);特殊医学配方19例(44.2%)。Ⅰb型GSD患儿因粒细胞低下及功能障碍需要反复应用抗生素20例,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例,其中11例经肠镜检查诊断为IBD样肠病。
3
讨论GSD的发病率为1/2.5万~1/2.0万,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Ⅰ 型GSD能够在小月龄得到确诊。本组最小确诊年龄为出生后2个月,1岁前确诊达 69.8%。7例  Ⅰb型GSD患儿家中同胞同样患病。因此,尽早的基因诊断以避免出生缺陷。不同类型GSD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单就维持血糖方面,Ⅰ 型GSD 较其他类型表现更为凶险或危重。Ⅰ 型GSD临床特征除空腹低血糖外,还包括肝肾肿大,酮症和乳酸性酸中毒,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及生长迟缓。本组资料显示,除以上共同特征外,多数患儿存在消化道症状,如反复口腔溃疡,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黏液便/血便及肛周病变,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1986年Roe等[7]最先报道GSD Ⅰb与IBD相关。89%无消化道症状的GSD Ⅰb患者,血清抗鞭毛蛋白CBir1(Anti-Cbir1 antibody)浓度升高,与克罗恩病患者一致[8]。研究者们推测GSD Ⅰb患者嗜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功能缺陷可能是IBD的主要致病因素,临床上采用G-CSF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中性粒细胞计数,还可以改善中性粒细胞功能,从而减少严重感染,但并不能预防IBD样肠病的发生[9-12]。且GSD Ⅰb患儿的性别、基因型、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严重程度与IBD发生不相关[13]。近年报道无消化道症状的 Ⅰa型 GSD患者血清学检测IBD指标增高[14],且已有 Ⅰa型 GSD患者伴发IBD样肠病的报道[15],而GSD Ⅰa与嗜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功能缺陷并不相关。本组18例 Ⅰb型GSD患儿进行胃肠镜检查,诊断结肠炎2例,IBD样肠病16例。内镜下主要特征不同于临床常见的IBD,表现为单个或节段性的多个深大的火山样溃疡,未见纵向溃疡及铺路石样改变,临床上称为GSD相关性肠病更为恰当。由此可见,Ⅰb型GSD 伴发的肠病并非罕见,特别是伴口腔溃疡及肛周病变的患儿,应该及时应用内镜评估消化道黏膜损伤程度,及时干预。本组 Ⅰb型患儿伴发GSD相关性肠病16例中,应用G-CSF治疗11例,结果证实G-CSF提高中性粒细胞数量后也未能避免GSD相关性肠病的发生。本组 Ⅰa型GSD部分患儿同样出现消化道症状,但发生率不及 Ⅰb型患儿高,因未进行胃肠镜检查,不能排除GSD相关性肠病。因此,GSD 相关性肠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有学者认为,血小板计数升高可能是 Ⅰb型GSD儿童患者发生GSD相关性肠病的警告信号[16]。本组43例 Ⅰ 型GSD患儿,69.8%的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与本课题组既往报道的结肠炎及IBD患儿资料一致[17],血小板增高可能是此类疾病的共同特征之一。GSD患儿长期预后主要取决于饮食管理和患者的依从性,饮食疗法是 Ⅰ 型GSD的一线治疗,达到维持血糖稳定,减少代谢紊乱,减少并发症的目的。从20世纪70年代持续葡萄糖输注,80年代引入生玉米淀粉,目前在生玉米淀粉的基础上,限制蔗糖、果糖及乳糖摄入,导管喂养等综合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 Ⅰ 型GSD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18]。儿童IBD的治疗包括肠内营养,应用全身性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的上阶梯或下阶梯方案。因Ⅰb型GSD患儿存在中性粒细胞低下及功能缺陷,这些方案的选择需要临床医师更多的考量。目前有应用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肝移植成功的个案报道[19-22],希望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供临床应用。儿童 Ⅰ 型GSD的消化道症状常见,尤以 Ⅰb型GSD显著,此型患儿GSD相关性肠病发生率高,应用G-CSF似乎不能避免GSD相关性肠病的发生,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饮食疗法是 Ⅰ 型GSD的一线治疗,多学科联合管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略(制作:新乡医学院期刊社网络与数字出版部)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PDF全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