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前9个月,我国汽车出口总量为211万辆,远超德国的191万辆。这意味着,中国超越德国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日本,获得历史性的突破。
事实上,汽车出口量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新能源车出口暴增。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头部自主车企加大了出海力度,在海外大大增强了中国汽车的影响力。
以比亚迪为例,其生产的电动巴士,在欧洲的市占率早就超过20%,成为细分领域的头部龙头玩家。
今年以来,比亚迪加强了乘用车的出海步伐,之前比亚迪宣布的汉、唐、元PLUS(ATTO 3)三款车,终于正式亮相巴黎车展,杀入欧洲腹地。
近日,德国租赁公司Sixt与比亚迪签署合作协议,未来六年内将购买至少10万辆电动汽车,投放到德国高端汽车租赁市场。
10万辆当然不算小,已经是我国车企在欧洲收到的最大一笔订单。不过如果拆分到六年中,平均每年也就不到两万辆。
然而令人十分意外的是,德国媒体纷纷发文,对此表达出特别焦虑和“害怕”的情绪。
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图片报》称:“中国的占领运动早已开始,Sixt则成为了中国的代理人。”
德国《焦点》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碾压德国汽车工业”的文章,直言“这次给中国企业的大订单,是对德国汽车制造商的一记耳光”,并表示Sixt选择了比亚迪而不是大众新款ID.4,德国汽车制造商将要为此“付出代价”。
一家德国汽车租赁公司采购了10万辆比亚迪汽车而已,至于如此“害怕和抵触”吗?过去几十年,德国BBA垄断中国30万以上高端汽车市场,大众每年在华销量高达三四百万辆,我们也没有这么大反应。
不过,如果往深层次去分析,就会发现比亚迪这些出海行动,确实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首先,欧洲是汽车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台汽车就是在德国奔驰诞生的。但是面向电气化的未来,拥有极强创新精神的欧洲车企,却严重落后于中国的比亚迪等企业。
比亚迪如今能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攻入汽车发源地的欧洲,并在BBA和大众的老家攻城略地和翻江倒海,确实给了以汽车工业为傲的德国极大的冲击。
其次,比亚迪、蔚来等中国车企进军欧洲,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汽车租赁行业。这是因为在欧美,汽车租赁行业非常成熟和庞大,甚至约35%的新车销售是由租车公司完成。
试想一下,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Sixt旗下仅在德国就跑着10万辆比亚迪汽车,这是多大的的广告宣传效应和品牌影响力,足以激发欧洲消费者对比亚迪汽车潜在的购买欲望。
这对于比亚迪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或将迎来欧洲市场对比亚迪产品需求的大爆发。
更为重要的是,拥有新能源核心技术和全产业链生产能力的比亚迪,可能对德国汽车工业的产业链红利,造成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德国经济的根基在于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汽车品牌,还拥有博世等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在此仅以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为例,德国博世ESP可谓燃油车车身稳定系统的最优解决方案。博世ESP在我国这一细分市场的份额超过40%,几乎所有的自主车企都要向博世等外资供应商采购。
然而比亚迪成功自研出智能扭矩控制系统iTAC,这项黑科技可算是电动汽车车身稳定系统的最优解决方案,打破了博世ESP在中国的垄断地位。未来的自主车企,可能不需要再向德国博世采购ESP了。
不仅如此,作为全球唯一掌握电池、电机、电控,以及车规级半导体等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企业,比亚迪拥有几乎涵盖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零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量产能力。
无论是电驱、电池、电控、IGBT芯片等关键部件,还是汽车模具、空调、多媒体、门把手、灯光等零部件,比亚迪均能做到自给自足,甚至对外开放供应给其他车企。
像比亚迪这样,能够绕开发达国家在燃油车领域专利技术壁垒,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备核心技术底蕴和全产业链生产制造能力的巨头,才是德国这样的汽车制造业强国所忌惮和“害怕”的。
但是未来已来,德国“害怕”也没有用,中国汽车工业不会再像燃油车时代那样一直落后,虽然前方道路还很艰难,但是我们换道超车的机会就在眼前。
这一次,我们一定会抓住时代的好时机。只要我们坚持自主研发之路,不仅汽车工业,相信在其他高精尖领域和行业,也会上演比亚迪在德国同样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