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死的垃圾箱


我觉得很多垃圾桶都呆在了它们不应该呆的地方。
那天在山城巷,是五一前夕,景区已经布置出了节日的氛围。步行道边的一面砖墙上,挂了五个崭新的竹叵罗,用来作“庆祝五一劳动节”几个字的衬底,既喜庆,又质朴。
乌镇西栅也有这样的叵罗,巨大的一个,上有“乌镇”俩字。我敢说,到乌镇的人,几乎没有不跟那个叵罗合影的,打卡,到此一游。
我敢说,山城巷的这面墙壁,欢度完五一后,把字换成“山城步行道”或“重庆欢迎你”等等,一定会引无数游客拍照留影,成为打卡地。
当我举成手机拍下空景,就觉得右边的垃圾桶很有碍观瞻。

很多景区都有这种做派(maobing)。
我非专业人士,但相信经营成功、成熟的娱乐场所、景区,对垃圾桶的摆放是有定置要求的。比如迪士尼,肯定不会把垃圾桶摆在游客可能会拍照留影的地方,成为背景的一部分。
相机取景框里,每每捕捉到这样显然是摆放错了位置的垃圾桶,无论设计成什么样子,都觉得……它们应该消失。
还是在山城巷,仁爱堂有个雕塑展,“诗意的虫洞”。
1890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埠,英、法、美、日、德相继在重庆开设领事馆,开辟租界,建立“国中之国”。山城巷一部分划给各国设领事馆,一部分划给法国天主教会,就有了“仁爱堂”。
回顾这段历史,此时觉得“诗意的虫洞”别有意味。有个展品名字我记不确切了,好像叫“外星人入侵”。
从礼拜堂改成的展厅出来,山城的阳光格外明媚,红十字架,绿树,门外忙碌的正在修缮花园的工人,雕塑,美女……我举起手机拍下这一场景,也拍到了垃圾桶。

呵呵。
在山城巷我无意拍到的两个垃圾桶,还真是多余。
即便不多余,也是放错了位置。况且,这两组垃圾箱相距……让我回想一下,大概不超过二三百米吧。
搞好环境卫生,一定不是垃圾箱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少。甚至不见垃圾箱,才是最高境界。
去过日本的人,不知道是不是都印象深刻,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几乎见不到垃圾桶。但到处,都干干净净。那是国民卫生教育的结果。没有人会随随便便丢垃圾。
五一假期带父母回了趟老家,发现农村也用上垃圾箱了,以为是一大进步!以前,没有。
我不知道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应该配置多少垃圾桶,也不知道具体是哪个部门管理这件事情。
“管理无小事,细节即文化。”
最该死的垃圾箱(桶、筐)是那种——那天我在4S店的洗手间里也见到了。怕上洗手间的人不把厕纸扔进垃圾桶吧,垃圾桶是摆在蹲位前面的,而且是开口式的,所以人蹲在那里,不得不面对一框前人使用过的手纸,还可能沾着血迹……
你懂的。
每次,每次,我都很固执地、厌恶地把垃圾筐踢到后面。打扫厕所的保洁大概也很厌恶我这种人吧,每次,每次,都要把垃圾筐摆到前面。
摆在前面,看上去是提醒、是方便如厕者使用,有没有人想过,那样很不讲卫生,很令人作呕,让人对这家公司、这个场所作出差评。
看一家公司的管理水平,看他们的洗手间就知道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中小学校的洗手间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提醒学生把厕纸扔进垃圾筐?是不是都需要自带手纸?(问了一声小曦同学,你的小学初中高中,学校的洗手间有没有手纸供学生使用?她说“你做梦的吧?”)
好吧,理想还是要有的。别吹厉害了啥的,先愿——所有的大中小学校、旅游景点都能实现厕纸自由!
写到这里,想起认识的一个大姐在某机关做保洁,说别看某领导人模狗样的,上厕所从来不冲水……她说遇到过好多次。我相信她说的是真的。
如果是这种自己上厕所都不冲水的人,管理一个单位,是不可能关注到洗手间垃圾筐摆放位置这种小事的。
如果一定要摆放垃圾筐,换脚踏式的会增加很多成本吗?
如果一定要摆放垃圾筐,放在靠近水箱的位置不好吗?不是一定要摆在人们眼前才能被看到吧?
还有,一直以来我都有个疑问: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厕纸、卫生纸,到底能不能直接扔进马桶冲走?
为什么家家户户、每个公用洗手间都需要摆一个放厕纸的垃圾桶(筐)?国家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归哪个部门管?……
还是日本,厕纸都是可以直接冲走的,不需要摆垃圾筐。
ps:我还拍过一个垃圾桶,在篁岭。
“就算扔垃圾,也能小窥品行之高下。”
你品,你品。

更多原创文章,点击下图关注~~
相关文章
在小珠山上想起了台湾
这些年,多管过的闲事
服务到让客户感动:一杯水的故事
我知道一家店……应该有怎样的服务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