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上篇文章引起很多关注。我写的虽然很克制,但也许会给具体做事的人带来心理上的不适。
先说声抱歉。毕竟这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决策。
可能领导就喜欢这样,还可能领导真的不太上网,不知道这种做法在其他城市已经发生,在网上是多么地备受吐槽。
我读到这类文章的当时,还庆幸“大美临沂”没发生这种事。
毕竟是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毕竟是书圣故里,书法之乡。书法节(好像叫书圣艺术节)举办到第几届了我不知道,但知道除了“商贸城”的标签,临沂还有“书法城”这张名片。
写到这里,忍不住得扯远一点。
王羲之的塑像当年还曾竖立在临西一路与解放路交汇处的转盘里,有外地开车来的人曾开玩笑,说一进临沂就有人拿笔要开罚单。后来雕像不见了,临西一路改成了通达路。
往西的各条路都改了名。我知道的,临西二路更名“商城路”,临西三路四路叫什么我一时想不起,老临沂人仍习惯叫它们三路四路。五路更名为“蒙山大道”我记得很准,毕竟在那条路上了好几年的班。
城市不断扩展,过了临西六路是七路,过了七路是八路,现在可能到十三路了吧,每条路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可老临沂人仍然习惯称临西一路、临西五路、临西八路……十三路。
临西八路更名后叫“工业大道”。也许是因为那条路原来有个工业学校?也许因为有国棉八厂针织厂钢铁厂染织厂?谁知道呢。沧海啊桑田,这些厂好像都倒闭了破产了,工业学校还有没有我不知道,“工业大道”名符不符实大概也没人关心。
至于为什么改,据说当年的理由是按数字排列的路名没文化。也可见,临沂人(不代表全部),至少临沂的领导们(至少当年的领导)是很注重“文化”这张名片的。
怎么能让人说没文化呢?
“没文化”,那是骂人的。
我以前去滨州出差,发现那里的路名从黄河一路排到黄河二十路,大概就是为了好记,过了一路是二路,过了二路是三路……一直排到黄河二十几路。前同事自谦说滨州是十八线小城市,没文化。
作为土著可以谦虚说自己土生土长的城市没文化,外人说,那就是骂人了。
临沂是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我很长时间没在临沂坐过飞机了,去年年底才后知后觉“沭埠岭机场”更名成了“启阳机场”。
我现在一贯的积极、光明、正向思维。觉得很好呀,沭埠岭这个地名,一看就很村儿(没有嘲笑的意思,谁不是村里出来的呢,我就是村里的姑娘,小名叫小芳)。
何况那个“沭”字那个“埠”字,很多人都不认识。
人家不认识,咱又不能说人家没文化。改吧。
“启阳”也算名至实归了,临沂古称琅琊、沂州,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发祥地。好像也称过“启阳”,这点我没考证,不然越扯越远。
“西汉时,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启阳更名开阳并设为开阳县”,所以,临沂城有条开阳路,还有条启阳路。
启阳路启阳小区北门那条小街叫“老机场路”,地图上可能都没有这个路名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可能启阳机场更名也跟这能扯上关系吧,当然这都是我瞎猜的。
不过,当我看到南宁机场叫“吴圩机场”,乌鲁木齐机场叫“地窝堡机场”的时候,真想建议他们也改改名字。
圩,一看就很泥土气息;地窝堡,一下子就能联想到很多年前,第一群入驻那里的人打过地窝子。
我没文化。那个“圩”字,我差点读半边以为念于,查了字典也不确定念啥,它是个多音字,上次直到在南宁落地,才读对。
前些日子从乌鲁木齐回来,打车到机场,路上我问司机:“地窝堡”的堡,到底是念“保bao”啊还是念“铺pu”。
这么问,是临沂有地名曰“十里堡”,好像没有念保的,都说是十里铺。
话说,南宁机场、乌鲁木齐机场为啥不改名呢?
我很担心祊河也会改名,毕竟这也是个生僻字,外地人都不认识。转念一想,如果别人因为地名里的生僻字而多识得了一个汉字,是不是也算文化传播、教育的一种呢?
文化自信啊,自信。
扯这么多,言而总之言而总之是说临沂人(虚指)、特别是领导应该真的挺注重文化的。
接着说书圣的事。
临西一路(也就是通达路)与解放路交汇处大转盘里的王羲之雕像没有了,也许是因为道路拓宽,也许是移到了更合适的位置。后来专门建了书法广场,给书圣塑了更高的雕像。
我父亲的战友从外地来,不管人家爱不爱书法,他都喜欢带战友去羲之故居,到书法广场,跟书圣雕像合影留念。
除了王羲之,另一位是与之比肩的书坛巨灵颜真卿。虽然颜鲁公出生于“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但他祖籍是临沂啊。
我去费县曾路过一个村子忘了叫什么,路边有标识牌写着“颜真卿故里”,可见,临沂人应该很珍视、很自豪家乡有这两位中国文化史上、书法史上的封神的人物。
我这里说“临沂人”,是个虚指的虚泛词,不代指全部。毕竟我也很怕被代指,被代表。
兰山路上统一的店招,用的正是颜体。昨天有条留言说这样做,“体现了颜真卿书法的重要性”,“增加书法文化氛围”,“领导有一定高度”……
可是,就算是王羲之重生,就算是颜真卿在世,是他们亲笔所写,一整条街、各行各业用同样的店招,是不是也会审美疲劳?
商业的本质就是参差百态的,花样繁多的。何况一个小小的店招,不就是为了美观,为了形象,为了招徕生意,为了有别于其它家?
兰山路作为临沂城的老街区,整理整顿治理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老破小脏乱差,再加上创城都是“时间紧任务重”,商户素质又参差不齐,给统一店招是最简单的改造手段。
但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啊。体制内的人可能不行,说话做事都得看脸色眼色,一级看一级,真正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谁还别不服,就问你实现朋友圈自由了吗?看文章连个“在看”可能都不敢点,就别说转发分享朋友圈了。
你懂的。所以关于店招改造我就干脆多说几句。
假如把“兰山路店招改造当个项目来做”,我此文的标题是“给兰山路店招改造支个招儿”,有点自不量力不知好歹。
你谁啊?你挣多少钱啊?你算老几啊?闲吃萝卜淡操心,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站着说话不害腰疼……我这是有多少自知之明啊。
就算是合理化建议吧。
假如啊——是假如。相关部门本来还想改造兰山路的东半边,还想改造砚池街、八腊庙街、八小集街等等,有说了算的人看了这合理化建议,先暂停吧缓缓吧。
兰山路西段已经这样了,下次再改的时候,也许就会有人借鉴参考了这个建议和意见了呢。
都难说。
为什么网上几年前就在吐槽统一店招是“农家乐审美”是“审美泥石流”,这种事情还不断发生甚至新近发生在我们身边?也许就是批评很容易,吐槽很SO EASY,给出建设性意见的却很少。
上次我回去的时候,沂蒙路以东那段好像还没改造,蒙阴火烧店还是老样子,米家羊肉店啊,下岗馒头啊,李氏肉夹馍啊,炸油条的卖糁的,还都是原来的店招,辨识度比较高。
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它们不美观,我也觉得很多店招不美观,有的甚至用纸壳写几个字就在卖煎饼卖凉粉了,但是,如果要改造,可不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把店招改造这件事做得更好?
“把每项工作当个项目来做”和“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得更好”,是我原来公司老板经常说的两句话。 这是工作的方法论,更是做事的态度。
我相信管理是相通的。这种方法论和态度,也适用于店招改造这种系统工程。
就不说成立项目部或项目小组确定成员名单,谁任组长副组长谁当具体负责人,画甘特图做推进时间表等等行政工作了,划重点——改造方案和费用预算。
至少要出三套以上的店招设计方案供商讨、供领导决策吧?至少要找三家以上的设计公司、广告公司报价吧?
项目组成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好的店招设计吧?
我先上几个图,都是我拍的。
上篇文章有留言提到成都的宽窄巷子。刚好上个月我去过,不是刻意拍的,就是相机里随便找了几张能体现出店招设计之丰富多彩的。
这家包子铺不在宽窄巷子,我好奇店名“李与白”的巧思,店招设计也很简洁,还有那么多人排队买包子。
下面的两张是重庆解放碑八一好吃街。看看这些店招,如果统一了将会怎样?还会不会有这么多人排队不好说。
临沂兰山路是什么概念?
古老的一条街啊。可不可以打造成网红街?艺术街?书法街?让外地游客、让当地老百姓觉得因为店招、街道的设计改造而眼前一亮,愿意打卡拍照,愿意带外地的朋友去逛一逛,愿意发抖音快手……
照这样的目标,把店招趁机改造一番,把老破小的房子装扮一番,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
这很难吗?思想转变了,就会很容易。不增加设计成本、建造成本是有方法的。
就现在的兰山路统一的店招,整齐是整齐了,划一是划一了,连墙砖给搞成仿古的了,有谁会产生“呀,这里挺好看,我要拍张照发朋友圈”的想法?
反正我是没有。
我觉得现在的兰山路严重拉低了临沂城的文化品味。带外地的朋友逛完羲之故居,或者到孔庙门前拍个照,环视四周,会误以为在哪个乡镇的一条街上,即便店招上的字体是颜真卿。
不说遥远的国外,就说周边东方文化背景、跟我们同宗同源的国家和地区。我在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地都拍过很多街道,甚至小店,为了写这篇小文,翻了两台电脑找到几张多年前拍的照片。
为什么拍街景?
店招设计漂亮啊,美啊,有合影留念到此一游的意愿啊。
这几张都是在大阪拍的
这是台南
这是恳丁
这是九份
这几张是哪里我不确定。
这些照片都是七八年前、甚至是十多年前拍的。现在我仍然觉得很美,很特色,很动人。
美的街道、整洁的环境,对市民素质,对营商环境都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把一条街道的店招设计成这样,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很难吗?
真的不难。在互联网如此发达,在中国人已经登上太空的今天,在年轻人的审美早已站在一定高度的当下……真的不难。
关键是——有没有那颗心。
写了这么多,其实还没写具体的招儿。我相信凡事都有至少三个解决办法,特别是对这种改造项目。
忽然想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假如出个题目:我为兰山路店招改造支个招儿?能收获多少有价值的资讯呢。
(写太多了,待续……)
相关文章
新疆记:谁比喀什的店主们更会取名?!
兰山路店招已经统一了,但愿砚池街能躲得过
“凡事都有至少三个解决办法”
这些年,多管过的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