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老师写了篇文章,说“又得提醒大家:七夕不是情人节。就算有牛郎织女,也不是。”
“又”。
大概是很执着地每年都提醒,告诉学生、读者、观众、周围的人,“七夕不是情人节。”
所谓“中国情人节”,易老师说应该是“三月三”。
作为专家学者,老师讲的肯定是对的。
朋友圈是铺天盖地一片把七夕过情人节的架势。
前几天还看到一篇关于“中国父亲节”的文章,打开扫了一眼标题,就滑出了。作者的意思是8月8日应该是中国的父亲节,“88”是“爸爸”的谐音,还有一段历史的渊源加持。
我觉得吧,除非立法,由国家层面规定“三月三是中国情人节”、“八月八日是中国父亲节”,不然没啥用。哪怕是易中天老师这样的大家的提醒。民间该咋过咋过,商家更巴不得天天过节,至于情人节,一年过两个,冬天过一个,夏末初秋过一个。
节日的意义是什么呢?我现在以为,是岁月里的一个个节点,是生活里的一个个仪式,是爱的表达的一个个机会。
讨厌过节的人大可忽视,喜欢过节的人欢天喜地。各取所需,各生欢喜。
我妈妈的生日很好记,是七夕前一天。过农历生日,若不是刻意查看日历,手机设置提醒,可能就会错过甚至忘记,但因为是七夕前一天,就变得特别好记。
今天我在微信群里还祝了蒋姐生日快乐,多年前得知她生日也是七月初六,跟我妈同一天庆生,也就记住了。想起还有个前同事,生日是2月14日,因为是情人节,每年也都记得。
不是我记性好,是人家生日巧。
七夕是不是情人节,看如何解读。
牛郎织女的故事,小时候就听大人讲过。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我最早知道的故事。其余三个,分别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
这四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爱而不得、爱得痛苦。牛郎织女一年才能在鹊桥相聚一次,不能朝朝暮暮相厮守;梁山伯祝英台直接死掉了,化蝶;孟姜女更惨,丈夫死了,哭倒长城;至于白蛇传,哎哟又是喝雄黄酒又是水漫金山又是镇于雷峰塔下,人妖情,太难了。
相比起来,牛郎织女还是幸福的。至少结成了夫妻,还生了俩孩子,两人每年还能相聚一次。正因为天上人间的距离,一年一次的相会,距离产生美,也使得天女和凡夫的爱情平添了坚贞和浪漫的色彩,让人觉得有一种爱情可以恒久远。
据说每年的七夕都会下雨,那是牛郎织女的眼泪;据说这一天,人们见不到喜鹊,喜鹊们都飞去搭鹊桥了;还据说,七夕这天找一个葡萄架,就能听到牛郎织女说的悄悄话。
古人们所能想象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像牛郎织女一样吧。一年有三百六十四天的相思,换来一天的团聚,虽苦,但是有盼头,有明年七夕,有未来每一年的七夕。
七夕不是情人节,是什么呢?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千家万户穿针引线。”易中天老师说了,“七夕是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的节日。”
现在的人们极少有动针线的机会了,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可以有。
所以呢,七夕,想过情人节的过情人节,想过乞巧节的过乞巧节,把这一天过得有两种、甚至具有多重意义,也许,恰恰说明人间值得啊。
祝周末愉快~~
相关文章
七夕的正确打开方式
给昨天没收到玫瑰花的人
1989年情人节的诗
谢谢帮点的每一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