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现在不是个好词了。特别是“心灵鸡汤”,很多人本能排斥。
如果我没记错,“心灵鸡汤”在大陆流行开来,始于80年代。最早我是在《读者》杂志上看到的,有个专栏就叫“心灵鸡汤”。
乍见这四个字,就很佩服:“是谁取了这样的名字”,太熨贴了。鸡汤好喝,心灵鸡汤?感觉就很滋养。
专栏里的文字,比格言警句更平实,更无华,更令人觉得舒心,精神得到抚慰。
不知从何时开始,“鸡汤”成了很多人令人厌恶的存在。更有甚者,看到“鸡汤”就言“有毒”,避之不及。
想想也不奇怪,过了这么多年,很多词已经不是原来的意思了。同志不是从前的同志,小姐不是从前的小姐,连菊花……我前段时间才知道,菊花在网上也不是“花之隐逸者”了。
我还好。
对鸡汤并不抗拒。
据说“心灵鸡汤”的缘起,是一个叫杰克.坎菲尔德的美国人。他60年代在哈佛上大学,学的是当时嬉皮士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中国历史。
嬉皮士唾弃成功。这个学士学位也没什么用处。坎菲尔德在加州当中学老师,欠债14万美元,每天靠面条过日子。到八十年代后期(果然是80年代),他45岁生日时,用一张大纸画了张一万美元大钞票,挂在墙上当“梦想版”,每天盯着看。
他后来每次演讲都会提到这一点,说“上帝伸出手来,拍了一下我的肩膀”。从那天开始,他决定开始做个励志书作家。书写好了,大约100个小故事,都是让人激发志气,有所作为,天天向上的。想到奶奶熬鸡汤给他治百病,于是书名取为《心灵鸡汤》。
据资料:《心灵鸡汤》第一年就狂销8百万册。坎菲尔德成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励志书系列作者,写了80本《心灵鸡汤》,曾卖出过8500多万册。
曾有人说我写的文章“偏鸡汤”。我不觉反感,反而有点开心。
广东人最爱煲汤,鸡汤里加上西洋参花旗参什么的,据说很补。如果读了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本书,精神得到安慰,心灵得到滋养,管它是不是叫“鸡汤”呢?
“文字是有力量的”,如果文字能给人启发和力量,有人因为你的文字变得更好了,是“鸡汤文”又有什么不可?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所有作家都写过“鸡汤”吧?即便是颓废派的。
早上在学习群分享了一段文字,据说是杨绛的,我不确定。
人生,一岁有一岁的味道,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你的年龄应该成为你生命的勋章而不是你伤感的理由。纵使眼里写满故事,脸上依然不露风霜,你吞下的所有委屈,终将喂大你的格局。
鸡汤吧?太鸡汤了。
以我现在的年龄,读这段文字,很是认同。
如果因为贴上“鸡汤”的标签,就不去读,就不屑,就抗拒,可能就会错过很多好文章,好书,反而是一种损失。
读完坂本健一的《今日店休》,我恍然大悟——心灵鸡汤,是“对人生的温暖声援”。
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93岁旧书店主写给生活的情书》。作者板本健一生于1923年,是日本大阪旧书店行业的元老。他从小爱读书、善绘画。战后,他开了家“青空书店”,与妻子和美努力经营。
青空书店开了七十年,每逢周四、周日店休,坂本健一就会贴出手绘海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OP,并非促销打折的内容。海报上通常是人生的感悟,对读书的热爱,配上适宜的插图。久而久之,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书很薄,图文并茂。作者手绘的海报插图占了一多半,文字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能读完。
这本小书的最大魅力在于真情实感吧。一个90岁的老人,没有老糊涂,一生中肯定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书中不仅讲述了他与妻子相濡以沫的生活,还公开了给妻子的部分书信和明信片内容。
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给“心灵鸡汤”正名的解读:对人生的温暖声援。
相关文章
有人因为你的文字而变得更好了
女人何苦煨毒鸡汤给女人?
不是鸡汤有毒,而是你还不配
我妈给我的正能量
“试着原谅人生的平凡”
《四个春天》:如此诗意,如此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