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在网上关注过一个网名叫“农妇山泉有点田”的人。
忘了是在搜狐博客还是别的平台,那是博客时代。刚才搜了一下,网上好像找不到这个ID的痕迹了,倒是有本同名小说,跟那个博主应该没有关系。
吸引我的,首先是他的网名。有趣。然后是他的博客文章内容。有料。印象最深的,是他家的房子很大,园子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规划设计,花满园,绿满目。
对普通人来说,“农妇山泉有点田”可能是理想,对他来说,已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后来博客式微,很多平台关闭了博客功能,也就找不到他了。
前段时间看到一段话,大意是说:海洋民族跟农耕民族的差别,一个英国人的理想,可能是有钱了退休了买个游艇轮船玩玩;中国人的理想,大多是有点田种点地。这跟戏文里说的“解甲归田”的古风,一脉相承。
我有个前同事,老家在莒县浮来山,就是“毋忘在莒”的莒,就是有棵三千年古银杏树的浮来山。当年他也就20出头,连女朋友都没找,就打算好了:“将来退休了,就回老家,种个地,打个牌,晒个太阳……”
因了他的这几句话,我当年看他,就觉得他是一脸的暮气沉沉,未老先衰。
一眨眼,他应该也退休了。多年不曾联系,也不知,他是否在老家盖了房,或者是继承了祖宅,过上了种地打牌南墙根儿晒太阳的生活。
现在想想,前同事是对的,至少人家对未来的生活有规划,有打算。
以为退休还早得很呢?
其实,就是一眨眼。就是,过眼烟云。
我现在过的生活,没有规划,没有选择,只是顺其自然。
倒也不是说不好。每天读书写作运动假装工作,也忙忙碌碌,很充实。还想更充实一点儿,我也想过去学点什么,理想是去某个大学,能正儿八经做回老学生,学电影或中文系……好像有的大学开设对社会人士公开的课程,我有段时间还想申请来着。
只不过,因疫情影响,理想暂时不太容易实现。
在网上买了菜种花种。有豌豆,罗勒,迷迭香,还有一种开小白花的植被植物。
朋友圈很多有院子的人家,看她们把花园打理得很好,现在又住了一楼带院的房子,心里难免痒痒。虽然不曾有过“有点田种点地”的人生规划和目标,但当有个园子摆在面前,总得干点什么,好像才对得起这块土地。
特别是疫情之下的上海,很多人吃菜都成了问题。主妇们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好像都在为蔬菜保鲜、合理搭配食材绞尽脑汁,更有人开始水培蔬菜……更觉得需要要好好学习种地的本领。万一用到了呢?小时候听大人教导,让我们学这个学那个,常常还会叮嘱一句,“学到手里是把活儿”。
现在,容我数算一下院子里的作物:
树木类:杏树,玉兰,松树(准备砍掉),桂花,海棠,蓝莓两棵,香椿数棵,李老师新买了六棵树苗,刚种下,我还没弄清都是啥。
花草类:月季,蔷薇,百合,忍冬,绣球,薄荷,芝樱……啊,上周赶集我还买了棵牡丹,种在了开花的海棠树旁边。
蔬果类:土豆,西红柿,大蒜,藠头,豌豆,草莓,辣椒,圣女果,茄子,芸豆,韭菜,紫苏,丝瓜,芫荽,油菜,菠菜,秋葵……
这样一罗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多大的庄园,农妇山泉有点田了。其实,可能只是几棵棵。
最近,因为学种花种草种地,有很多感触。
对节气更关注了。比如明天是谷雨,以前不会注意到这个节气,现在就会想到,该在地里做点什么,什么是明天必须种下去的。
对植物观察更细微了。我曾去很多地方看过油菜花,大片大片的。但是,直到最近院子里的油菜花开了,因为只有十几棵,我才发现,油菜花原来是四瓣的。
相信种植是能治愈人心的。种花种草种地都是有希望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看着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收获,有事做,有盼头,有喜悦,任世间纷纷扰扰,都可以让自己聚焦在当下。心情自然舒畅。
我在玉兰和松树间挂了个吊床,现在蚊子还没出来活动,每天还能在吊床上晃荡一会儿。仰望玉兰碧绿的新叶,看蓝天白云,听各种鸟儿鸣啾……很有点悠然逍遥感。
锻炼了身体。其实,地里的活儿大多是觉主干的,他因为经常在院子里劳动,打扫庭院内外整洁,在周围邻居那里获得了能干的美名。就当是锻炼身体了吧。
推荐阅读:
田园梦
我能进去看看那棵开花的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