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自己和解



很多年前,当年没有网络,看春晚还是绝大多数人大年三十的娱乐项目。
那年春晚,都唱完《难忘今宵》了,主持人都say再见了,我们也去放完鞭炮了,也没舍得关上电视机。电视台大概也考虑到看完春晚会有人意犹未尽,会给观众安排一部电影看看。
很多年了,我还记得那个大年初一凌晨看过的那部苏联电影,记得故事情节,却忘了片名。苏联人名字本就难记,更是不记得男女主人公的名字。
看完《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想起了那部前苏联影片。
我在网上输入两个关键词:苏联电影 同样的建筑
一搜就搜到了。

打开来看,果然是多年前看过的那部影片,叫《命运的捉弄》。
看《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却想起一部前苏联1975年拍摄的影片,实在有点奇怪。
如果这两部影片有什么共同之处,那就是,整部影片几乎只有男女主角两个演员在表演,必须有大量的台词、对话。
这应该很考验编剧和演员的水平,甚至是观众的耐性。
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爱在”三部曲也很“话痨”,三部电影,基本上是在听男女主角在聊天,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吃饭一边说话。
喜欢这种调性的,是真喜欢。不喜欢的,大概会觉得家长里短啰哩啰嗦。
韩国导演洪尚秀的电影,《逃走的女人》,《这时对,那时错》也给人这种感觉。
《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故事很简单:一个60岁的退休女教师,丈夫去世两年,儿女不在身边,在网上约了个性工作者……故事就此展开。
奥斯卡影后艾玛·汤普森大尺度出演“老色鬼”Nancy南希。影片结尾有个镜头,汤普森全裸站在镜子前欣赏自己,观众看到,还是会吓一跳吧:那是一个“老女人”的身体,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该下垂的地方都下垂了,谈不上美。
但她的表情,已经跟影片开始时不一样了。由拘谨紧张变得轻松愉悦,她变成了“接受自己”,“爱自己”的样子。
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欣赏得多了,就会发现很多人物、故事的结局都是“走向和解”。跟父母和解,跟周围的人和解,跟自己和解,跟生活和解,跟世间万物和解……
不纠结,不拧巴。接受,面对,放下。
《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开始,Nancy南希对自己、对丈夫有很多的不满和隐隐的抱怨,提到儿子也多是负面的评判。在里奥全身心,呵,真的是全身心的帮助下,她做出了改变。
观众大概也会赞叹:啊,里奥也太职业化了吧。原来,人家那一行也可以做到如此专业和职业……真的假的啊。
南希变得很坦然。坦然到跟最亲密的朋友讲了里奥的存在,还要给他介绍客户。最后坦然到在餐馆里跟曾经的女学生道歉,我以为这才是影片的喜剧部分和高潮,甚至是教育意义:当年我批评你们,是我不对,我不该对你们荡妇羞辱(大意)。
而且告诉学生对面的里奥不是中介,是我招来的,我在上面开了房。
资本主义社会,果然是腐朽坠落的啊。这都敢拍。毁三观。
疗愈是相互的。在“帮助”(找不到更恰当的词)南希的同时,里奥自己也打开了心扉,他告诉了弟弟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我提醒自己:
看故事(电影或小说),并不是为了评判三观对错,而是了解世界上确实存在这么一种生活状态。
相关文章
接受,接受自己
跟生活和解
跟生活和解——读《一个人的朝圣》
“爱在”三部曲:时光流逝,爱依然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