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注了很多心理学博主,大v。武志红,尹建莉,李松蔚,李雪,崔庆龙,海蓝博士,李中莹,张德芬……等等。
也可能他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者、心理学家,但我是把他们归到同一类了。他们的书籍作品,我大多读过。哪怕是囫囵吞枣。
而且,我一直以为杰出的小说家、作家,一定是深谙心理学的。不然,他们笔下的人物,不可能自洽。
为什么特别关注心理学博主?
认真想了一下,可能是多年前读南怀瑾的书,听他的讲座,他写过或讲过这样一句:十九世纪的绝症是肺病,二十世纪的绝症是癌症,未来二十一世纪的绝症是精神病。
南师讲这话时还是二十世纪。我唯恐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自己有患上精神病的可能,便未雨绸缪,以为学点心理学知识,可以预防。
曾经想考过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又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能修养好自身就不错了,无余力关照别人的心理。
今天读到尹建莉老师的一篇文字。关于【孩子高铁上吵闹不止乘客提醒被家长怼】那个话题,我之前也写过,说“每个熊孩子的身后,都站着至少一个熊家长”。
尹建莉老师的文字,理性、客观,站在不同立场和视角分析问题。这也是我喜欢读心理学或偏心理学作者、作家的文字的原因。当作一个学习的通道。
因为自己也写了这个话题,对照之下,就检视了一番自己在思考问题时的欠缺和不足。
以下为引用,来自@尹建莉的微博。
作为孩子的家长——
首先,要去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哭,想办法平息孩子的哭闹。即使没有人表示嫌弃,也不该让孩子长时间地哭闹。孩子的哭闹是求助信号,家长要用心去接收,了解一下孩子的需求,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能简单地制止,或不管不顾地任由孩子长时间哭闹。孩子不会无缘无故没完没了地哭,如果这是一种常态,它提示孩子内心已经有一个创伤,更需要关注和爱抚,否则日后会形成经久不愈的疤痕。
所以,即使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仅仅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也要想办法和孩子沟通。孩子哭闹的原因其实都不复杂 ,家长如果能看见孩子,稍微留点心,不愁解决不了问题。
其次,打扰了别人是事实,自己哄不住孩子也是事实,这种情况下,向他人表示一下歉意,表示出自己的无奈,是真实而合理的言行。既避免冲突,也同时给孩子做了榜样,让孩子学会认错和谦卑。打扰别人,还冲别人发脾气,这是双重不得体。
作为同车厢乘客——
如果觉得可以做点什么,站起身去了解一下孩子的情况,给家长出点主意,或帮忙逗逗孩子。如果觉得帮不了什么忙,就什么也不做。理解一下家长的为难,知道他们此时此刻也很烦躁,很为难,不再去做火上浇油的事,这是基本修养。
车厢是公共空间,它和私人空间有巨大的区别。身处公共空间的每个个体,全部平等,每个人只能独善其身,都无权去打扰他人。小孩子哭闹确实打扰了大家,但要求小孩子不哭闹,为此指责家长,也是对孩子及其家长的侵犯和打扰,同样是破坏公共空间的秩序,是更加不礼貌、不得体的行为。
我这些年在飞机或火车上没少见过一路哭闹的孩子,有时候会去想办法帮助一下焦虑的家长。大部分情况是感觉帮不了忙,那就不管。
我既然没有私家飞机,不能独自包一节车厢,选择了身处公共空间,那我就要接受这个空间中发生的很多事情。
事实是,任何声音都吵不到我,我发自内心地从不对抗任何环境中的声音,知道每一种声音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那个声音就无法打扰到我。狗叫声,汽车喇叭声,广场舞声,都不会影响到我,它们是人间烟火,是各种生存发出的动静,是宏大的地球苦难中无数生命个体的小小叹息,我有什么必要产生心理对抗呢。我甚至会在邻居家装修的电钻声中睡着,并且睡得很香。
外境是内在的显化,内在也可以由外在进行优化。如果我们对世界给出更多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世界首先就会山青水秀。
以前有流行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世界的好与不好确实是每个人的责任,不要把自己摘出去。
不是站在旁观者立场批评熊孩子家长,而是“躬身入局”,分别站在孩子家长、站在同车乘客的立场,分析该如何思考和行事。
特别是这几句:“任何声音都吵不到我,我发自内心地从不对抗任何环境中的声音,知道每一种声音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那个声音就无法打扰到我……”对我,起到的是醍醐灌顶之功效。
这是更高的境界,需要修炼。
【孩子高铁上吵闹不止乘客提醒被家长怼】上热搜时,曾读到一条评论,大意是:某次乘国际航班,头等舱,有个中国家庭带了俩两三岁小孩,全程闹腾,旁边一个中年老外似乎全然不觉,既没有侧目,也没有投诉。
对照尹老师的文章,验证了人家已经具备的修为。不是简单的钝感力,而是“对世界给出更多理解和接纳”气度和从容。
我把尹老师的文章分享在学习群里,懂的都懂。
相关文章
熊孩子的身后
最要不得的一种心理模式,就是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