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说个“请”吧?


黄昏时我心血来潮,发朋友圈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学习群免费开放几个名额,想进群的私信……
什么特殊的日子,秋分也算吧。我喜欢春分,也喜欢秋分。夜与昼,白与黑,平分光影,不偏不倚。
十几个人私信我,拉进了群。在那条朋友圈下留言要加入的,也加了。
只有一个人,想了又想,欲言又止,没加他进群,还把他给从微信好友中删除了。
借用一个前同事的说法,是“挑战了我的底线”。感觉就是:那个人,成功地引起了我内心的不适感。
底线是什么呢?每个人都有底线吧。比如你骂我可以,不能骂我长辈,你骂了,我可能就要问候你祖宗十九代,看心情。比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虽远必诛”也是一种底线。
我组建了个学习群。不记得是哪天正式建立的,快一年了吧。我公号次条推送(有时不写原创文章,就变成了头条)“碎片化阅读”里的素材,是来自学习群分享内容的一部分,现在是400多期,学习群应该有一年了。
群是收费的。一年30块钱,而已。
为什么要收费?
有个老师说过,哪怕一块钱,也要收。一块钱,就是个门槛。付了钱的人,会更认真对待;收了费的人,会更有责任心。
为什么说而已?
30块钱,当然也叫钱,一张电影票可能都不止30块。一年365天分享那么多素材,资讯,还有各种电影资源,一天才划不到一毛钱,多乎哉?不多也。30块钱,就相当于是给文字搬运工的鼓励吧。
我自己是这个学习分享过程最大的受益者。反正是每天碎片化阅读读到的看到的五花八门的资讯,阅读、甄选,复制、粘贴、组合、分享,相当于把内容强化了两三遍。而且,这也使我的阅读和写作更自律、更有规律。
觉主看不惯,批评过我好几次,建议我“每周给自己安排两天休息”,意思是周六日就不分享了。我周六日反正也是要读书刷手机的,为什么要停?人家懂懂老师就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休:写作、学习、运动。
再说,当你喜欢一件事的时候,根本就不是压力,当你喜欢一份工作的时候,加班也不会以为是在加班,只觉得每天时间过得太快,“怎么又下班了?”
大部分想加入学习群的,都很客气。有的,可能常看我公号的分享,对学习群有一定了解,有的,可能只是好奇。
这个人,只发了一句:

我看到,就有点想法:你,至少打招呼,说句“你好”吧?哪怕用个“请”字呢……
一点礼貌都没有,就跟我欠你的一样。用叶老师的话说,“总怀疑自己在社会面有一大批债主。”
我猜朋友圈年轻人大都是受过教育的,很多人受的还是高等教育。难道现在不写信,连写一个便条的格式和礼貌都不学习、不使用了吗?
曾有个人在微博向叶三老师请教:有什么好看的恐怖片推荐?
请教别人,麻烦别人,至少加个问候,加个请问吧?
叶老师说:但凡加个“请”“您好”“谢谢”,我可能都有兴趣答一答。这种私信收多了,总怀疑自己在社会面有一大批债主。

还问“什么学习群”,“加”就一个字。
说起来,我不是个斤斤计较的人。但这个人,成功地引起了我的计较心。本来还想回应一句“你,至少说个请吧”?
把“什么学习群,加”,修改成“你好,加群,谢邀。”
可不可以?
“有什么好看的恐怖片推荐”,可不可以是:请问叶老师有什么好看的恐怖片推荐?谢谢。
多打几个字,是不是显得你文明礼貌有修养?
想起谁说过,“成年人是不能被教育的,只能被筛选。”
算了,我不想教育任何人,更不负毒打任何人的责任。
做筛选,把那个人给删了。
其实,跟他也不熟。应该不是前同事,前同事大都受过商务礼仪培训。就算没受过商务礼仪培训,至少知道说个“你好”“请”字之类的礼貌用语吧?
也许是什么场合随便加的人,总之是没有太多的交集。
把这件事记录下来,是提醒自己: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礼貌。哪怕是在微信聊天中。
这些年,有几个人在这方面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一个是前同事阿满,他对公司年长的同事,对我们这些同僚,对领导说话,素来都不会说“你”,而是必称“您”。
还有个是懂懂老师,偶尔会发微信聊过几句,他所有的“你”都用字“您”。并非因我比他年长,而是人家,对年龄比自己小的人,也用“您”。
我经常一起出游的朋友。人在旅途,难免问路问事情,经常是她出面,“对不起,请问一下……”每次必是这种开场。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网上有个讨论,“要不要对外卖小哥说谢谢?”
几千年的文明古国,都21世纪了,这种问题居然还需要讨论?我曾专门写过一篇对外卖小哥说声谢谢,有那么难吗?!
当然要说“谢谢”。虽然你花了钱就是大爷就是上帝还想当人家的衣食父母,但是,说声“谢谢”能累死你吗?这是不是对向你提供了服务的人的最基本的感谢?
还有,我更支持快递小哥也能对顾客说声“谢谢”。有客人下单你才有工作的机会,不应该说声“谢谢”吗?
我们对快递小哥说谢谢,快递小哥对我们说谢谢,就,这么简单。久而久之,这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现在去菜市场买菜,在小哥手里取了快递,但凡接受了别人服务的场所都习惯了说“谢谢”。并不是我素质高,是比谁更五讲四美,更懂文明讲礼貌,而是,我被文明说服了。
那是在台湾。不论是在恳丁还是到高雄花莲台北,跟路边随便一个摊主买莲雾或什么小吃,人家收了钱,必定客客气气恭恭敬敬说句“谢谢”。买东西的人,也会“谢谢”。
那种普遍的温良恭俭让,有一种温柔的力量,不能不让人反思文明的差距。那一声“谢谢”,在商品的交易、在金钱之外,更有人与人最基本的情感链接。
我就是从那时候起,才经常说谢谢的。在路边买两根丝瓜,我会对卖丝瓜的大妈说“谢谢”;在蒙山脚下买了板栗,也会对卖板栗的大叔说“谢谢”……习惯了。
谢什么呢?谢谢他们辛勤的劳作,谢谢土地,谢谢苍天,谢谢没有早一分,也没有晚一秒,在钱与物的交换之际,我们相遇。
推荐阅读
他是快递小哥,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
对外卖小哥说声谢谢,有那么难吗?!
“我要说声谢谢你”
谢谢来给我上课的人
谢谢你告诉我我的错
谢谢你给我让座
谢谢洗衣机——生活物语之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