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小孩都是来报恩的吧


‍‍

1
吴老师写文章说,“我家两个小孩,确信都是来报恩的。”
看了,很感慨。心想:也许,对父母来说,每个小孩都是来报恩的吧?
有的报恩早,有的报恩晚。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在学习群分享了一个视频,一个显然还在读小学的男孩,早起给妈妈做饭。有评论说,“简直就是梦中情儿啊。黄瓜是改刀的,苹果去核了,果核也啃干净,一点也不浪费,还擦干净了台面……全是细节。这儿子是来报恩的。
曾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一个人知道感恩,通常要等到他二十一岁。可能指的是平均值吧。
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就能让父母感到“啊,这孩子是来报恩的”。如吴老师家的一双儿女,如那个视频中给妈妈做饭的孩子;有的孩子,可能人到中年,才能让父母觉得“嗯,这孩子没白养。”
当然,我知道有很多父母是明确表示“不需要子女报恩”、“不指望子女养老”的。毕竟没有一个孩子的出生是经过了他本人同意的,倒是听到有孩子质问父母:你们为什么要生我?
曾听某一流派的心理学老师讲过,孩子的出现,本就是为了拯救一段亲密关系。爱情的保鲜期已过,孩子的到来,使成为父母的男女双方因孩子又亲密了起来。
这是不是说孩子本就为报恩而来?老师没讲,我自己后来联想到的。
那么,是不是,父母也应该感恩孩子?感恩,其实是双向的。
父母感恩,感谢你做我的孩子,我的生命才完整;子女感恩父母,感谢你们生下了我,让我体验这一场人生。
网上流传一段胡适先生写给儿子的信,似乎也证明了我的联想。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
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
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女儿和儿子。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是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胡适先生,果然谦谦君子,那个年代就有这种格局。
2
想到我家小曦同学。
应该也是来报恩的吧。
就说她的乐观吧。小时候,她爸爸跟她玩比“谁的手大”的游戏,她小脑袋瓜不知怎么就那么机灵,说:爸爸,咱比比谁的手小。
哎呀,她自知比不了爸爸的大手,会改变游戏规则,不比大,“咱比谁的手小。”多么聪明。我真是赞叹不如。
还有她的自信。上小学写了字拿给她爸爸检查,“爸爸你看我哪个字写得好,不好的就不要说了。”她哪来的那么多心眼?我真是奇怪。
有次我把工作上的一件事跟她讲。是手提袋上的广告语,“专注光的价值”成了“关注光的价值”,总经理要把那批手提袋废弃掉,我觉得不会有人关注这一字之差,手提袋而已,弃之不用岂不浪费。小孩听我说完,道了句:“肯定不能用,这会影响你们公司的形象。”
那时,她才九岁还是十岁,还是个小学生。我立刻夸奖她:有当总经理的潜质。
当时我俩正走在银雀山路上的法桐树荫下,为了她的总经理格局,请她去吃了开封菜(KFC)。真是印象深刻。
前段时间跟同龄的朋友感慨:现在的孩子,普遍冷漠。表现在,读书、看电影,好像很少掉眼泪。哪像我们,很容易地就为一篇文章、一句话、一部电影中的剧情和台词,而掉自己泪。
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我跟小曦同学一起看《滚蛋吧,肿瘤君》。白百何主演的那部。看到最后,我眼泪哗哗,扯了好几张纸巾。她看看电视,看看我,问:妈,咱俩看的,是同一部电影吗?
我:你这熊孩子,居然一点儿也不感动?
她:这,有什么好感动的?看个电影而已。
我给就她贴了个“冷漠”的标签。
最近我才有所反思:不是她,不是现在的孩子冷漠,而是他们的幸福感、安全感的阈值普遍提升了,不会轻易掉眼泪。我们这代人,内心可能还有很多的伤痕和不安。
也可能,他们的“不动情”、“不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才是正常的呢。
千万别给孩子贴上“冷漠”的标签。那是他们的定力更好,心理更强大的表现。要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
小曦同学的情绪可比我稳定多了。我有时候会生气,给她使脸色,故意不搭理她,都是她来哄我:行了,妈妈。妈。妈。抱抱来。
当然这都是以前的事。现在,我自认为已经修行得比较好了,不再容易情绪化。
想到这些,就觉得,小孩真是挺懂事的,我才是被教育的那个。
她放了20天秋假,要跟同学去意大利。我微信叮嘱:别光发玩的,也发发学习的(内容),不然,朋友圈的人以为你在外面是玩的。
发完又觉得不妥,补充了句:当然,别人的看法也没那么重要。
我自己发朋友圈又何尝在乎过别人的看法,是为了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录,为了表达情绪。
果然她回复:爱咋想咋想。
我只能说:也挺好的,说明她内心强大,做自己,不畏惧世俗眼光。

推荐阅读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我觉得她好勇敢,不顾世俗眼光
愿你能叫外卖,也能挽袖剪花枝洗手做羹汤
每个孩子都是段子手:“比他们大的人都不懂爱情,小孩懂什么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