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新闻:黑龙江鸡西市9人在家中聚餐时食物中毒,致7人死亡。据调查,他们共同食用了自制的酸汤子,该食材已在冰箱冷冻一年。
医院化验检测结果显示,食物中的黄曲霉素严重超标,初步判定为黄曲霉素中毒。
我不知酸汤子为何物,就上网搜了一下。得知:
酸汤子又称汤子、馇子、搁豆子,是满族人夏季常吃的一种传统特色美食,流行于东北地区的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及黑龙江东部一带,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
前期曾看过一篇调查文章,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团队在山东临朐经过22年追踪研究,发现了该地胃癌发病率高的原因,跟食用酸煎饼有关。
酸煎饼是玉米面发酵后摊制的。我家觉主老家莱芜,偶尔回老家,会把酸煎饼当土特产带回来,我一直以为酸煎饼是泰莱地区人们的主食。
我是活得很小心的那种人。
看到那篇调查文章,我立刻发到了家人微信群,并暗下决心今后再也不会吃酸煎饼了。
看到黑龙江那一家9口食物中毒7人死亡2人仍在抢救的消息,我立刻检查了冰箱。把冷冻超过半年的食材,统统扔了。断舍离。
倒也没几样值钱的东西。
忘了是谁曾在朋友圈发起过一个小调查,题目是:酸奶或牛奶过保质期一周,你还会不会喝?
我家觉主在这方面不太讲究,大大咧咧。他一定会说:不要紧,喝就是。阻止他喝都阻止不了。
我常因为他的这种不讲究气急败坏。
趁他不在家,我还扔掉了大半瓶蜂蜜。散装的那种,不知道保质期。之前我就说过期了要扔掉,被他制止:“蜂蜜哪有保质期?十年都不会变质……你不准扔。我喝。”
我不知道他那句“十年都不会变质”的结论从何而来,每每看他挖一勺冲水喝就很担心,反正我是不喝的。借酸汤子中毒事件,趁他不在家之际,赶紧扔掉。
关于蜂蜜的保质期,我特地查了一下——
蜂蜜不易变质,但作为食品上市的蜂蜜,根据《食品法》都要在食物上标明保质期,因此,蜂蜜生产厂家一般把蜂蜜的保质期定2年或者18个月。
成熟的、纯正的蜂蜜不易变质,但你能确保你买到的蜂蜜是纯正的、成熟的吗?
他还说过“白酒没有保质期”。
在我的观念里,是食物就有保质期,任何食物都会有保质期。除非特制的军需食品的保质期可能长达十年数十年,一般食物的保质期都很短。
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有个令人津津乐道的桥段。金城武扮演的何志武坐在超市门口的台阶上,拿了一大堆的罐头。他看着一个个罐头上的保质期,说沙丁鱼罐头,芒果罐头,凤梨罐头,这些罐头都会过期。
何志武的女朋友喜欢吃罐头,俩人分手后,他就吃很多罐头来祭奠他逝去的爱情。在他眼里,罐头会过期,爱情也会过期。
我曾见过一种醋,上面的保质期赫然印着:长期。
长期是多长?五十年不变还是一百年、一万年?保质期都没有的食材,怎么可能让人放心食用?
我买东西习惯看产地、保质期。有几个造假成风的地方的东西我是不会买的,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要冒可能买到假货的风险。
我是那种活得很小心的人。
小心地活在人世间,不冒无畏、无味、无谓的风险。
过期一天的酸牛奶、牛奶,可能会喝。过期一周,大概率是不会喝了。本来我也是基本上不喝酸奶、不喝牛奶的人。
我女儿是比我还小心的人,即便过期一天,她也一定不会喝。
我觉得这是一代人的进步。
有次我写一个大学生临促(临时促销员,发单页)不太懂事,未经许可用同事的快餐杯吃饭,同事就把那个快餐杯给扔了。有读者留言说人家“穷讲究,烫烫煮煮不一样用吗?”
这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范畴,人家就是不愿意跟别人共用一个饭碗,就是感觉不舒服,被冒犯,不惜弃之。姿怡老师曾说过,她不喜欢别人用她的口红,谁想借用她的口红,她就直接送了。
真正的问题其实是管理学范畴的:为什么要让酸奶、牛奶过期?不应该在过期之前就把它们喝掉吗?
为什么不定期清理冰箱?把每份食材都标记上冷冻冷藏日期,在过期前消耗掉。
说起来还是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问题。
发酵、腌制食品都是很严谨的事。咸鱼、咸菜等腌制品,是过去食物不易得、为长期保存食物而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咸鱼永远比不上鲜鱼味道鲜美,咸菜也一定比不上鲜菜的口感,乡村小作坊自己压榨的花生油一定比不上现代化生产企业的滴滴香浓。关键是安全。
隐约记得小时候经历的“咸螃中毒事件”。大队高音喇叭里不断提醒社员,不要吃咸螃。那是一种腌制的齁咸齁咸的小螃蟹,经常有走街串巷的小货郎挑了去卖。我小时候吃过,油炸的。据说有人把生的咸螃上碓掐碎了,拌上蒜泥生吃。
大概就是生吃的中了毒,上吐下泻。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知道食物中毒这种事。
记忆中最早的“保健品”是红茶菌,80年代全国风靡。我家没弄过,我在一个同学家见过。同学神秘兮兮从一个大玻璃瓶里倒出来让我喝,我没喝,不是客气,而是看上去真的很恶心。瓶子里红红的一坨,浮浮漾漾。
我是活得很小心的人。
红茶菌瓶子里那红红的浮浮漾漾的一坨不明物体,让我隐隐觉得可怕。
不知为什么忽然想起了这件事,想起那个同学,胃癌,英年早逝。
相关文章:
女孩子小心点总没有错!
一个人失控有多可怕
谢谢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