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进电影院还是去年。如果没记错,看的是一部主旋律。看完发了条朋友圈,说没有影评的那么好,略失望。
有个朋友留言:你居然还买票去看。
我懂他的意思,是不值得花钱。毕竟这类影片不出一个月就会上线,可以在网上看。如今一张电影票至少得三四十甚至是四五十块钱,两个人去看电影还不如去吃点好吃的。
这一年来,电影院的生意应该是日见惨淡。我在临沂一家影院的微信群里,以前群里还经常有促销活动,组织观影团,这半年多,群主几乎也不怎么发消息了。
无意间刷到济南一家影院经理的微博,视频中,一男子手持壁纸刀将银幕划破,说:电影人活不下去了,我又来拆电影院了!
啊,一块电影银幕那么大,应该很贵吧?就拿着刀子那样划破,隔着电脑屏幕看了都心疼。那,不仅划在银幕上,更划在影院人的心上吧?
如果仅仅是疫情也就罢了,总有结束的一天。人们盼望着盼望着,以为会……拔开云雾……没想到,等来的是近乎无片可看的巨大失望。
更有人在某电影节期间,以这种形式进行了表达。
没进电影院的一年,还是看了不少影片,以国外影片为主。
没具体统计过看了多少部,但因为有网络,想看,总能找到片源。
偶尔也会担心,千万别再把这个通道也给堵住了。毕竟,咱经历过只有样板戏可看的年代。
余华在鲁迅文学院进修时,每个周末到北京的一个朋友家看录相。有次看的是伯格曼的《野草莓》,他说那次看完以后,才知道“这是电影”。
余华后来在文章和访谈里都描述过看《野草莓》的那个晚上:“我是走了应该有超过三十公里,走回十里堡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的激动给平静下来,我终于活到二十七岁以后,看到了第一部电影,以前看过都不是电影。”
当我在书中读到这段,把书暂时放在一边,找了《野草莓》来看。果然,这部拍摄于1957年的电影,不论是题材还是其表现手法,依然经典。
什么是好电影?大概经历过时间检验,依然能被后来的观众喜爱,就是好电影了。
在电影院无新片可看时,不妨回望一下过去几十年间,那些在中外电影史上留下美名的影片。基本上,豆瓣评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银河曾说过,她几乎把评分7分以上的电影都看完了。
通常我会把想看的片名到豆瓣上搜一下,看看得分。7分以下的,又没有心仪的演员出演,基本上不会浪费时间。
今天无意刷到有人推荐黄渤主演的《蛋炒饭》,说是中国版的“阿甘正传”。我还挺喜欢黄渤的,也很好奇这部电影居然从来没听说过。
一看之下,发现这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至少,应该比当下新上映的国产片强了很多吧。
《蛋炒饭》拍摄于2011年,没有字幕,我看的有英文字幕,也不知为什么。
黄渤饰演的王大卫祖上是御厨,他憨憨的,傻傻的,从小的理想就是做厨师。想起《阿甘正传》画报,说阿甘憨憨的傻傻的,但他得到了财富、爱情……
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北京,了解一点“激荡三十年历史”的人,多多少少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历史镜头,还有“致敬”的元素。
比如对《生活的颤音》里接吻镜头被打断而心生不满,发誓要拍“接吻不被打断”电影的,应该是冯小刚;演唱会上的“玉米”,显然是指超女李宇春;拿着《雨中即景》磁带去找王大卫说他是个天才的,非周杰伦莫属,磁带上的“范特西”一闪而过……
是个喜剧片,略夸张了些,剧情也不尽合理,但是很好看。至少是好人好报的结局。
有个镜头,让我想到了当下。王大卫顶替父亲去了国营饭店,因做蛋炒饭浪费食材被经理撵回家,爷俩去给经理求情,经理很傲慢。说:我打断过你的一条腿,我炒菜,你打下手,但从来没正眼看过我,也没叫过我一声经理。
为了儿子的前程,王父称了他一声“经理”,但走的时候,说我不恨你,但你炒的那菜,我看不上。
真是不卑不亢啊。就让人觉得这电影,虽然是喜剧,但有精神内核。
王大卫憨憨的傻傻的,最好的朋友抢过他喜欢的女孩,骗光过他的钱,在朋友有难时他仍然选择去救他。大卫的憨和傻,最后也成全了他。
世界上电影人最不容易的国家据说是伊朗,指的是审核及拍摄禁忌。但人家也拍出了《小鞋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这种享誉世界的优秀影片。
想到这个,就觉得我们对国产电影也不应该那么绝望。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推荐阅读
到庐山,必看那一场电影
一部七十多年前拍摄的电影,把我震撼了
《无国界病人》:愿人间无病
没进电影院的这半年,我看了60多部影片
更多原创⬇️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