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


1
五一假期本不打算回临沂的。不想凑假日出行高峰的热闹,给高速公路添堵。但恰逢婆婆生日,婆婆也盼着她儿子回家,一个多月前就念叨。
他们家对“过生日”这件事特别重视。有一年我们把公公过生日的事给忘了,公公特别生气,半年多没跟他儿子搭腔。
这事我也有责任,没在日历上设提醒。老年人过生日都按农历,不设提醒,很容易忘记。‍‍‍
不过我也跟吕工挑拨了一下:可见你们姐弟不够团结,居然也不提前通个气,哪怕问一句“咱爸过生日你准备买点啥?”……万一,生日蛋糕买重了呢?
真是一家有一家的家风。‍‍‍‍‍‍‍
大姑姐家的外甥跟我们一起回的临沂。前两天,他到青岛去玩了。
快到家时,我问:你爸妈知道你今天回来吧?‍‍
他说:我没跟他们说。
我:啊?!你回来了不提前跟他们说一声吗?他们也好准备你的午饭吧。‍‍‍‍‍‍
他:没那个习惯。
我正惊呆,他又补充了一句:他们出门,也从来不跟我说。‍‍‍‍‍‍‍‍
这……
我每每对吕工不打招呼就在家里不见了人影反应强烈,经常需要跟他强调“出必告,返必面”。看来,这是有家风渊源的。
刚才人还在,马上要开饭,忽然他人不见了,左等不来,右等饭菜都要凉了,我有时打电话,才知道他去干了件啥事,说马上就回来了。讨厌吧?为啥你出门时就不跟我讲一声?
我去游泳、去拿快递、去打纯净水、去散步、去超市……只要家里有人,出门前,都会讲一句“我去干啥啥啥去哪哪哪了”。小曦在家,我也会告诉她。小曦也是这样。
一家人不就得这样吗?“出必告,返必面。”不然,还有什么家味?
外甥又说:有时我回来在屋里睡了一觉,我妈才知道。哦,你在家啊。
吕工这时也开口说话了:这样可不行啊。你回家不得跟你爸妈说一声吗?就算不用像日本人那样进门就道一声“我回来了”,至少也得打个招呼吧?
外甥没再说话。
2
婆婆过生日,一家人除了小曦全部到齐。
公公婆婆平时多有争执,经常互不搭理。老头脾气大,老太太生起气来就不煮他的饭,老两口各过各的,各吃各的。‍‍‍‍‍
我昨晚第一次听公公唱歌。在饭桌上,完整地唱了一首《妈妈的吻》,还让别人跟他一块唱。‍‍‍‍‍‍
过生日不应该唱《生日快乐歌》吗?怎么唱《妈妈的吻》?
可能,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祝老伴生日快乐吧。我在厨房一边煮饺子,一边想。
一家有一家的家风,一家也有一家的习惯。婆婆家的习惯,就饮食上来说,是逢年过节过生日必炸藕盒包水饺。‍‍‍‍
公公给孙子孙女每人发了一包德芙的巧克力,小曦不在家,巧克力给了我。‍‍‍
我问:怎么买巧克力啊?
他道:今天不是你妈生日吗?我去超市买的。‍‍‍
我这才意识到,他可能只是不知道怎么对婆婆好吧。脾气说上来就上来了。婆婆形容,“嗷——地一声,恨不能把楼掀起来。”
有次,婆婆到楼顶小菜园浇地,带上门才想起把钥匙锁在了屋里。当时公公在住院,他那里也有钥匙。派吕工去拿,公公就是不给。大概是婆婆经常“忘事”,他要“让她长长记性”吧。
难为的却是自己的儿子。大夏天的中午,开车往返四五十公里,为了拿钥匙,跑了两趟。
要不来钥匙,吕工气得要换锁。我听他站在银杏树下打电话:俺妈老了,忘事不很正常吗?她以后忘的事可能越来越多,到时候怎么办?你就保证这辈子不会忘事吗?
听上去,竟有点凄凉。
后来听说公公也跟别人检讨自己做得不对,但当时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他可能就对婆婆凶,对别人,特别是对孙子孙女,从来都是笑眯的,慈祥的。
婆婆说,老头子现在也开始忘事了。垃圾筐里扔了一把烧糊的竹筷子,是水煮筷子消毒,忘了关火,一直到锅里的水烧干,厨房里冒出烟味。
“这事要是我干的,他肯定又嗷嗷地,恨不得捞(方言:把)我吃了”,婆婆说。‍‍‍‍
晚饭后,公公特意拿了块巧克力给婆婆。婆婆对他没有好气色,说不吃。一脸“谁稀罕”的表情。
我赶紧劝:今天你过生日,俺爸专门去买的。吃吧。
吕工也说:俺爸今天表现多好。
婆婆“嗯”了一声。面色缓和。
公公耳朵有点背了。我们在说什么,他可能没听到,看婆婆吃了块巧克力,他笑眯眯的。看上去很慈祥。
相关文章
无码人
爱的能力
老年人的固执,自有道理
没有谁喜欢别人对自已的生活方式指指点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