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和卫兵的故事》是不是真的?


清楚地记得小学语文课学过一篇课文,《列宁和卫兵》。
那天我发了条一“万能的朋友圈”,想知道现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没有这一课。
我微信通讯录有近5000人(刚瞅了一下4992),虽然很多“朋友”没什么互动,早把我拉黑删除了的肯定也很多。但常互动的朋友圈里,我知道有小学老师,也有中学老师、大学老师,还有很多中、小学生家长。
有个70后的朋友说“应该没有了,太老了”。
有个80后的朋友说“反正我上学的时候学过这篇课文”。
有个前同事家家有读六年级的儿子,她专门问了,也说“没学过。
……
所以我得到很确定的答案是“现在没有了”。80后之前的人,不知道“列宁和卫兵”的故事者,大概也不多吧?
不知道别人发现没有?收录进学生时代语文课本里的文章,不管有没有要求背诵,其实是很难忘怀的。
比如我至今记得小学四年级的一篇课文,第一句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我们,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题目好像是《最可爱的人》,在那篇课文里,我还学到了“雪中送炭”这个成语。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来看到原文,才知道收录进课本时做了删改,把“妻拍打着润儿……”那句给删掉了。荷塘月色是朱自清趁老婆哄孩子睡觉,一个人去散步时看到的景色,如此生活化的内容为什么删掉?
难道是怕青春期的同学理解不了?以为像学《核舟记》,每读到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就有男生怪怪地吃吃地笑?
为什么想起《列宁和卫兵》?
半年前,我去看房子。那是西海岸一个新开发楼盘,一期已经交付,二期正在预售。置业顾问带我们去看一期的环境,不远处的二期工地,脚手架林立,颇有些鳞次栉比的意味。
现在的小区通常都是封闭管理。有门禁卡方能出入。在入口的栅栏门上,我看到一块电影画报大小的牌子,上面是《列宁和卫兵的故事》。

一下子就想起“这是小学时代学过的课文啊”。挂在小区出入口,目的是非常明确的。
虽然文字早就不记得了,但故事内容哪会轻易忘记?
列宁要进办公区,守卫是个新人,不认识列宁,坚持要检查他的通行证。旁边有人走过来对卫兵说“这是列宁”,卫兵仍坚持要看证件,列宁拿出通行证供检查,并表扬他“你做得对……革命纪律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我也不例外。”
这种故事放在小学课本里的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即便是个小孩子也很好理解:列宁是领袖,伟大人物,不仅一边走一边思考问题,还对士兵的检查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耐烦,反而表扬了他;士兵不认识列宁,只认证件,他坚持原则和立场,丁是丁卯是卯。知道他是列宁同志之后,立即表达了歉意“对不起,耽误了您的时间。”
当年,叫一声“同志”真亲切。
我小时候在部队长大。部队大门当年是有战士站岗值勤的,持枪。每有穿四个兜的军官出入,值勤战士就会立正敬礼,军官也会边走边回敬礼以示致意。
我可能比别人更容易理解“看大门”这件事的意义。
以前在国企上班,当年私家车还没进入家庭,大家都骑自行车上下班。通常单位制度里都有一条“出入大门要下自行车”,就是进出大门时不能骑在车上,要下车推一段,有人也会一只脚蹬在脚踏上溜一段,过了大门再上车骑走。
很多人是不愿下车的,以为多此一举,一溜烟就骑走了。为什么要停一下?现在想想,大概是为了让看大门的人认清来者何人,另一方面也体现对看门人的尊重。
最近复又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疫情。
大连一街道办副主任不配合防疫登记身份证信息,还打电话“找卢书记协调”,负责小区值勤的志愿者说“我管他谁呢”。
瞧这情景,多像“列宁与卫兵”故事里的?志愿者不认识主任,坚持要登记身份信息,只是主任却没像列宁一样,而是打电话找分管社区的书记,让他通融一下,仅仅是为了不填写身份证信息的特权。
我相信以街道办主任的年纪,肯定是学过《列宁与卫兵》这篇课文的,在她的小学时代。
但是,她为什么像没有受过最初级的教育?特别是作为一级官员,肯定是经常学习党性原则,在大会小会上也天天讲日日讲月月讲不忘初心什么的,为什么疫情之下还想着找熟人打招呼以方一己之便?
我不是想不明白。是太知道,这种人已经享特权习惯了,搞特殊习惯了。只不过疫情来了,忘了收敛,一下子就暴露了本性。
还有前段时间石家庄“不戴口罩强行外出,被拦后态度恶劣”的大爷,经查,当事人是某公安局退休的副局长。因其辱骂防控执勤人员“你算老几”,造成不良影响,受到“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
差不多一年前,武汉疫情刚刚暴发之时,有个官员因无端指责呵斥护士不打扫厕所被曝光,也受到了处分。
不论是大连的街道办副主任,石家庄的退休公安局长,还是武汉某市场监管部门的官员,如果他们脑袋里装着列宁和卫兵的故事,如果他们能放下副主任、副局长、副科长的架子,回归到做小区居民、守法公民、患者的身份,哪怕就是暂时一下下的身份回归,有一颗平常心,也许就不会如此张扬了吧?
出现这些事,这些事发生在他们身上,一定不是无缘无故。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其实都是之前修来的。
包括河南济源因打秘书长被撤职的书记。
我比较好奇的是:《列宁和卫兵》的故事是不是真的?是不是杜撰出来的?为什么要从课本里删掉?是不是发现——其实没什么教育作用?
应该是真的。越是高级官员、大领导越会遵守公序良俗,低调有内涵。能想象国家领导人吃小笼包不付钱吗?是不是得起模范带头作用?
从课本里删掉,是国际形势、世界格局已经发生变化。不再是“苏联老大哥给我一辆破洋车,苏联老大嫂给我一件破棉袄”的年代了。
有普遍的教育作用,比如我周围的很多人都记得“列宁与卫兵的故事”。只是义务教育课本里,换上了更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其它文章了吧。
自问自答。以上。
推荐阅读
疫情之下,更要有积极的心态
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
“试着原谅人生的平凡”
别只盯着耳光,问问机关领导为啥不在自家吃早餐吧?
今日荐书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作品》
全4册118元/套
包邮,敬请放心购买。

点阅读原文下单,
可货到付款!
谢谢帮点个 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