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围城内”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怕领导了?这七个底层逻辑,写透所有潜规则!(长文)


网上热议:为什么“围城内”(体制内)的年轻人,包括公务、事业、央企、国企等单位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怕领导了?
其实,很多文章都没有写透底层逻辑和潜规则,绝不仅仅是躺平、佛系等这种表面的现象,也不仅仅是领导不能带来即时的利益,而是年轻人成功的底层逻辑、职场生态和幸福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更清醒地知道:当今时代以及未来社会,不巴结领导、不走动关系的年轻人,不但有未来而且有更光明的未来。很简单,年轻人成功的底层逻辑、职场生态和幸福观
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回答底层逻辑之前,我以“失败的过来人”的身份告诫职场4个逻辑关系:
第一,巴结领导,是你眼里的维度,在职场的眼里,这是向领导靠拢的一种合理表现,并非对立的矛盾;
第二,走动关系,是你的能力问题,在领导的维度里,却是一种沟通、协调、调度资源、借力发挥的情商能力,并非只是一种负面标签;
第三,要搞清巴结领导与凭实力吃饭的辩证关系,不要将其对立起来,而是要将其统一起来,工作能力强+跟领导保持良好关系,你才能得到更多资源、借势发展,做更多的事情,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四,如果你是想干大事的人,那么,为了成功,你应该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能屈能伸,能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委曲求全,通过努力工作+巴结领导+走动关系+借势发展等途径“上位”,等你有了号令整个单位的时候再引领新风、移风易俗,前提是你有这个能力改变小环境。
以上是我成熟的想法,但是,回到这个问题的本身,不巴结领导、不走动关系,是不是就没有未来了?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会“批评”你的理解过于片面,你的世界观、价值观、成功观和幸福观可能“走偏”了。
首先问你,什么是未来?难道未来只有一个标准:就是通过巴结领导、走动关系而“升官发财”吗?那么,这个“未来”的定义就太可悲了。现在的社会,跟我们年轻时的社会,底层逻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工作、收入、福利、住房、生育、看病、教育、升迁、养老、送终等等,都是由单位“包管”的,比如说,没有单位的介绍信,你连婚都结不了;没有计划生育办公室的批准,你连孩子也生不了;单位不给分房子,你连住的地方都没有。那个时代的“未来”,就是“升职加薪”,没有其他的途径。
现在,单位除了提供工作岗位、决定你的升职,其他的东西都不管了。人们的生活观、幸福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什么是成功?以前的成功概念可能只有一种:在单位里混得好,社会上有地位,分套三居室,孩子进名校。现在的成功概念可能更加多元化了:亿万富翁是成功,过安静的小日子是成功,健康平安是成功,单位混得不好但副业搞得好也是成功,你奋斗的姿态是成功的姿态,我干脆躺平过平淡日子也是我自己的幸福,等等。
综上,以前的职场,领导是中心化的,决定你的“成功”。现在的职场,社会是去中心化的,领导不能决定你的所有生活,你对“未来”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最简单的就是,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打压你,你无路可逃;现在的环境下,你看领导不爽,也可以“炒”掉单位。所以,你的未来,更多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而不是原来那个中心化的领导层。
那么,对很多90后、95后、00后等年轻群体来说,他们对成功的理解、对上下级关系的理解、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已经跟“老一辈”职场人截然不同了。他们可能看多了网络毒鸡汤,很担心我们不巴结领导、不走动关系,会不会被领导打压、会不会得不到重用、会不会失去未来?其实,不用特别担心,无论是从“领导端”还是“新人端”来说,底层逻辑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领导群体的年轻化,随着00后批量进入职场,整个职场风气也变得清新起来。

当今职场和未来职场,底层逻辑和职场生态正在发生这7个变化:
【一】巴结领导、走动关系——“投入产出”的边际效益正在逐年下滑。
职场如江湖,更像商场,一切“行为基础”,归根到底都是“价值与交易”。那么,职场上的问题,也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巴结领导、走动关系,目的不仅仅是“感情投资”,也是一种组合投资,包括投入时间、投入情绪、投入礼品礼金、投入因同龄人鄙视产生的心理消解,等等。
既然是投入,就要追求“回报”,这种“回报”往往是单一的利益回报(提职加薪)。比如,你给领导投入了大量“礼品”,你难道只是期望领导把你当哥们儿吗?恐怕不是!如果领导不给你提拔一个“一官半职”,你会怨恨他的,相当于炒股赔钱了。
从目前的职场逻辑看,巴结领导、走动关系的“投入产出率”正在断崖式下跌。
刚才说,60后、70后的职场人,他们现在还“盘踞”在各级领导岗位上。他们这一代人在年轻的时候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职场“资源”和生活“资料”,全部掌握在单位领导层的手里。不巴结领导,就无法独立生存。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单位不给你发粮票,你连馒头都吃不上,有钱也买不到。所以,人们的生存发展的“一切资源”,实际上是由上一层级的领导来主导分配的。
那个年代,巴结领导,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文化习惯”呢?说良心话,任何人都不喜欢巴结别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这是人性的本质。所以,巴结领导的根本原因是: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回报”。巴结领导、走动关系,在当时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捷径。如果“拍马溜须” 、“阿谀奉承”就能获取巨大的利益,有几个人能独善其身呢?所以,这种糟粕文化就得以巩固和流传。
现在的职场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巴结领导、走动关系能得到什么?房子、车子、户口、看病、教育等“大问题”,单位的领导层解决不了了。年轻人进入职场,一般处于职场底层,接触的都是“基层领导”,他们能给予年轻人的利益非常有限,无非就是“提职加薪”那点事,解决不了买房、户口、教育等“大问题”。
再说了,职场的流动性不断加快,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现在,95后跳槽周期已经缩短至2年以下了。在年轻人的眼里,为了这一点“小利益”而“投资领导”的“性价比”已经断崖式下跌了,我宁愿辞职,也不愿意对领导“投入”太多(巴结、走动,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都是投资)。

【二】新兴职场环境正在迈入“去中心化”的“美好世界”,我命由我不由天。
互联网时代,推动“去中心化”时代的加速到来。智能化时代,必将促进“去中心化”职场生态的加快建成。
什么是中心化?
举一个例子:在某单位里,尤其是在体系内的单位里,你的能力、业绩和升职的评价及决定,不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也不是由同事决定的,而是由你的上级领导(他们位于单位组织的中心地位)决定的。有一句俗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因此,当你的资源和前途被上级领导所决定时,你所处的职场环境就是典型的“中心化”形态。
什么是去中心化?
就是与“中心化”相反的概念。你的“命运”不需要由“上级领导”所决定,这种生态就是“去中心化”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位卖货网红或知识博主,你都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只要他们有才华、有颜值、有IP形象,不需要“巴结”任何人,只需要吸引足够的粉丝,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也许,他在实体单位里就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下属”,领导都不知道他赚的钱比领导还多得多。在网络世界里,他根本不需要“领导”,何谈巴结领导、走动关系呢?
互联网时代,具有鲜明的“去中心化”特征。网上有亿万网民,你不需要讨好“领导”、不需要走动什么关系,也不需要所有人都喜欢你,哪怕只有几千几万的“铁粉”喜欢你,就足以让你成功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互联网的海洋里如鱼得水。只要他们有颜值、有才艺、有特长、有知识、有技能、有口才,利用互联网世界“去中心化”的优势,配合他们的“变现”能力,就可以赚取比上班薪酬高得多的财富。当年轻人不需要依赖“领导认可”、不需要“讨好同事”,就能赚到钱,而且,等一个人的“经济基础”强硬了,就有底气不巴结任何人,这就是最基本的人性。
“去中心化”的时代,加速了“个人能力变现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了,成功的途径更多了,他们甚至不再需要加入某一个实体单位了,更不需要所谓的“领导”了。其实,不仅仅如此,实体组织的形态也在发生“虚拟化”、“松散化”、“线上化”的转变。
比如,未来的公司,可以不需要租赁办公室、不需要招聘固定的员工,完全可以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搭建一个“虚拟公司”,根据工作任务“招聘”临时工作人员。每一个工作人员,也不需要入职一个“实体公司”,他利用“网络身份”同时服务若干个“虚拟公司”,同时收取多份报酬。
以上便是“去中心化”的职场生态,以前是做不到的。当今的互联网世界解决了算法传播、网上撮合、线上交易、瞬间支付等所有问题。以前,一位名医只能为其供职的医院单一服务,如果他想出去赚外快,那么,他需要请假,领导要同意;他还需要支付时间和路费等成本;还需要等别人给他结算费用。现在,这位名医利用业余时间在家里,就可以录网课、搞直播、开付费专栏、玩付费咨询等等,甚至可以利用视频等工具进行问诊看病。互联网的结算体系,让他的利润“自动到账”。他不需要看领导的眼色,更无须巴结领导,领导甚至都不知道他的网名。
“去中心化”的网络世界,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也突破了“实体交易和结算”的瓶颈。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轻就业”,即:这一种选择“去中心化”的生存模式,没有单位,没有领导,不需要巴结别人,只需要输出内容,利用互联网平台的算法逻辑,推荐给喜欢他们的粉丝群体,不需要实体交易、不需要面对面,就能完成所有的“变现”,甚至在睡梦中就可以完成。
去中心化的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非常符合年轻群体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追求。目前,尤其是在YQ的特殊时期,主流媒体也在提倡“斜杠青年”理念,倡导“副业刚需”。这个底层逻辑,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认可,他们认为:巴结任何领导也不如巴结互联网好。

【三】“弱关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什么是“弱关系”?“弱关系”是“强关系”的反义词。在十年前,我们处于“强关系”时代,即:典型的人情社会。我们需要办事,第一件事想到的是“找关系”;我们需要揽业务,第一个动作还是“请客送礼”;我们需要办私事,第一个行动就是“托熟人”。
在以前,我们要去某个部门办事,如果不认识熟人,保安连大门都不让你进!我们去很多服务窗口办理很小的日常事务,如果没有熟人,他们就会让你“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举一个例子:N年前,我回老家县城换一本驾照,首先是找同学,同学找关系,请某人出来吃饭,还送了两条烟,结果,事情一直给我托着不办。我返回到北京,把资料递进窗口,五分钟就办完了,只花了5元钱的工本费。
再举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2010年以前,我们在小县城搬家都需要找同事朋友帮忙,搬完家,摔了几件家具,最后还要花一千元吃顿饭。如果你不找熟人,就无法搬家,而且还会觉得“没人帮忙”很丢人。现在,你在网搜一个搬家公司,在网上支付300元,半小时后,搬家公司就上门服务了,损害了家具还给你赔偿,搬完家还可以打扫卫生,还不用管饭。
现在的社会,虽然还属于“人情社会”,但是,我们可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依赖关系和人情了。《科学》杂志上有篇论文——《社交多样性与经济发展》:现在的人际关系和商业模式也在向“弱关系”发展。据统计,80%的业务是陌生人带来的,熟人反而不好做生意,成本还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既是“弱关系”的实践者,也是“弱关系”的受益者。他们不巴结领导、不讨好同事、不走动亲戚、不联络同学,专心把产品做好、把内容做好、把营销做好,就可以赢得广大网民和用户的认可。比如,直播卖货、贩卖知识,都是销售给了陌生的粉丝而已。相反,做亲戚朋友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出力不讨好。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无论是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不愿意求人,更不愿意麻烦熟人,依靠“弱关系”,反而活得如鱼得水。“弱关系”时代的加速到来,年轻人不会巴结领导、不愿走动关系了。

【四】追求自由、平等、契约精神的导向越来越强烈。
今天上班的时候,看见一位60后的爷爷牵着小孙子的小手过马路,明明是红灯,爷爷就要闯,小孙子死活拉住爷爷的手不让闯红灯。爷爷随手把香蕉皮扔在路上,小孙子屁颠屁颠跑过去,捡起来扔进垃圾箱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一届孩子长大,社会公德和文明程度会提升一大截子。
职场上,也有这样有趣的例子:70后的父亲利用人脉关系,“得意洋洋”地给儿子安排工作。95后的儿子拒绝接受,一是不想当所谓的“关系户”,二是父亲安排的工作不是他喜欢的职业,三是自己想定位自己的职业规划。70后的父辈们,依然以“有关系、有人脉、能走后门”为荣,而95后却“以此为耻”,虽然反映的是70后与95后的代际冲突,但也可喜地看到,社会风气正在好转。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