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乎上有一个热议:人到中年,为什么不爱发朋友圈和工作群了?其实,不仅仅特指中年人,在各个年龄群体里,微信都变得越来越冷清了,这是事物发展和人性演变的客观规律,任何新鲜事物的历史都是从星火燎原、繁花似锦、抛物滑落、回归平常、逐步衰落、被其他取代的过程。
即时通讯工具从电报、电话、手机、MSN、SKY、QQ、微信以及某抖、某手,概莫如此、无一例外,未来一定有更新鲜更刺激的工具出现,这是从兴起到衰落再到被取代的客观规律。
在以上客观规律这个底层逻辑之上,还有许多加速和催化因素,那就是人性演变的底层逻辑。主要有六点:
【1】防御性决策。
现代人的成熟,主要体现在防御性决策。即时通讯工具、社交媒体以及近些年爆火的自媒体,从开始的新鲜、刺激到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再到隐患的浮出和事故的放大,几乎是一个必然过程。事物总有硬币的两面,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最近,多少大人物、大明星以及小人物,因为小手一抖,发了一些小黄图、小言论,坑爹坑娘坑单位坑自己,任何的“不小心”都可能被无限放大、迅速扩散导致灾难性噩梦。
【2】避险心理。
通讯工具和社交媒体的发达,导致一些隐私信息的泄露,从而带来风险。微信,从以前纯私人的社交工具变成了大杂院,你看看你自己都加了什么人,通讯录里几百人、几千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你发的朋友圈,可能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盯上。比如,你的孩子、你的家庭、你的住址、你的财富、你的工作、你的职业、你的任何事情,都可能被人利用,被跟踪、被骚扰、被诈骗,这种社会事件频发,导致人们不敢发信息,宁可静默,也别惹事,成为普遍心理。
【3】回避风险。
现在的即时通信工具和社交媒体已经进入深度数字化的时代,大数据已经串联,并且绑定了你的银行账户、家庭住址、身份信息、人脸图像,比你自己还了解你自己。比如,你喜欢什么信息就给你推送什么信息,你喜欢什么商品就给推送什么商品,你谈论什么话题就莫名其妙给你推送相关商品,你需要办什么事情就有中介主动打电话给你。你发出的信息,可能就被大数据抓取,不知道会牵连什么“事故”出来,居心叵测的人会窃取你的信息甚至是财富。
【4】躲清净心理。
微信刚兴起的时候,主要是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还属于熟人圈,现在已经成为公共空间,尤其是三年口罩,你扫了多少次“脸”没点数吗?导致微信这种工具不知道“串”多少“东西”。朋友圈里,大家都不发生活和工作信息之后,剩下的无非就是微商、拉票、求赞、广告等信息,一不小心就上当受骗。微信群里,充斥着团购、微商、广告、拉票以及各种重复的鸡汤文、热点文等垃圾信息。微信步数,也是一堆人互相点赞,给谁点赞不给谁点赞,成了心理负担。很多人开始追求“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的境界了。
【5】减法心态。
世界越来越繁杂,物质越来越丰富,社会越来越复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醒悟,关心这么多事儿,操心这么多闲事,对自己有何作用?一切都是利益说话,忙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多挣钱、少废话,一心一意忙自己的事情最重要,其他皆为闲事!微信里如此繁杂冗余的信息,对自己没有什么用处,不如做减法,自觉不自觉地减少了热闹。既不想打扰别人,也不想被别人打扰。
【6】逆反心态。
微信从以前的便捷工具演变成现在的工作绑架,实在让人不堪忍受。尤其是工作群的泛滥,让职场与生活没有了边界,上司可以24小时安排工作,让打工人无处躲藏。还有就是职场潜规则的绑架,上司的信息要秒回,回复的情商要高超,也让打工人不堪重负。身累,心更累。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烈,导致很多人不想打开朋友圈,不想点开工作群,表达一种无声的抗议。
综上,还有什么原因呢?欢迎大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