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考公不异地、异地不乡镇”?退休老同事女儿的遭遇,这10个真相让心酸!


网上对考公流行一句话:考公不异地、异地不乡镇。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退休老同事女儿的真实经历,不能代表所有人,但也能让你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这位退休同事的女儿因为本地考编太卷,就考到了偏远省份的乡镇公务员,不到两年,几乎崩溃至要辞职,宁愿回父母城市私企打工也不想头顶这个所谓的“铁饭碗”的光环。
一是干活多还没希望,一个乡镇,正经能干活的不到10人,她一个小姑娘家家的居然是主力,累得半死。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极低,在当地最大的官就是正科级,与她的奋斗没有关系。

二是工作很难开展,当地民风彪悍,每天都气得吃不下饭,还经常受到威胁。
三是宿舍条件极差,地上能长出草的那种,熟人都以为她在外地当公务员,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在非洲当难民。
四是融不进去当地文化和风俗,没有熟人交往,找不到对象,当地人没一个人能看上的,来这2年哭的次数比前24年都多。
五是接触不到新鲜有趣的事物,去一趟县城需要搭车跑半天,自己快成为当地“小土妞”。
五是收入低到尘埃里,一年不到5万元,还不够同学买一个名牌包包,春节回家参加聚会,连话都不想说。
六是无论如何也快乐不起来,有人说快乐是一种能力,可这种能力也需要条件,当地人都拿捏她这位外地人,有委屈都没人诉说。

七是百般纠结、欲罢不能。这位女生只想辞职,可父母认为这毕竟是“铁饭碗”,上岸不容易,找工作很难,死活不同意她辞职。
八是越是犹豫等待,年龄越大越无奈。女生从事的都是一些鸡零狗碎的事务性工作,接受不到新鲜的业务,也学不到先进的知识,只会增加她的精神内耗,对其成长没有一点帮助。年龄越大,跳槽越没有优势,明知道自己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却无力挣脱。
九是远离家乡,原生家庭的好处得不到,父母的资源享受不到,什么都要靠自己,一点儿也得不到支援。就算在家乡就业,好歹还能沾父母的光,至少没有吃住行的烦恼。
十是越小的地方,越是人情社会。好的岗位都被当地家族子子孙孙占领,什么好事也轮不到自己。如果自己再清高一点,不懂请客送礼,那就只能任人欺负,就算自己想发泄,拳头都打在棉花上,浑身有一种无力感。

PS:考公考编,也不是说不能异地,如果去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升职空间大的地区,当然是可以去异地的。如果去了异地,条件还不如家乡,而且还是去乡镇这类基层一线单位,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就比较大。如果留在家乡,至少还可以节约成本,比如,吃住行。还有,在家乡的人脉资源,多少还会起到作用,至少不会白白受欺负还没人安慰。
归属感,也是一种精神需求。亲朋好友、同学发小、同事邻居,也能让你如鱼得水,心情轻松。尤其是当你生病的时候,在异地乡镇真是孤立无援,让你感到人生的悲凉。
当然了,还有一种人,考试能力很强,适应能力也很强,到哪里都是打不死的“小强”,先考上编制再说,继续往上考试或遴选,也许还能杀出一条生路。还有一种情况,娶了当地官员的女儿,或嫁给当地官员的儿子,凭借这种优势也能闯出一条路子。
PS:也有人会说风凉话: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考公考编就是最好的出路,还没有什么不知足的?不能再挑三拣四了。总之,没有多少人愿意一辈子在偏远乡镇呆着。不知道朋友们还有什么好建议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