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系列科普前言
420 “高尿酸日”
高尿酸血症不仅会导致痛风发作,其对心脑血管、肾脏均有损害,为此,国内各界专家倡议将每年的4月20日定为“高尿酸日”(也是“全民关注痛风日”),希望大家逐渐重视这个健康问题。
当高尿酸出现在您身上的时候,这不能吃那不能吃的日子,痛苦而煎熬!
平日里为各种饮食禁忌焦虑的“风友”们呀,我们精心帮您挑选了几个纠结的问题,希望可以让大家在控制血尿酸的同时,同样可以享受生活。
高尿酸血症(痛风)门诊开诊信息
时间:周一、周二、周六、周日全天
地点:门诊2楼内科7诊室内分泌亚专科门诊
痛风的朋友们都知道绝大多数水果里面的嘌呤含量都很少的,水果本身是一种健康的食物,给人放心食用的感觉。
但是,除了食物的嘌呤能引起痛风,还需要注意水果的含糖量!
因为水果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蔗糖和果糖,而果糖在体内会转化合成嘌呤的原料,从而使尿酸生成增多,增加痛风急性发作的风险,还有果糖可直接进入肝脏,转化为脂肪组织囤积起来。
所以说吃错水果也可能引起痛风哟!
那么到底该如何选择正确的水果呢?
水果的甜是由蔗糖和果糖两种糖类物质决定的,而果糖的甜度是蔗糖的1.7倍,某种水果如果在低温下格外的甜一般果糖含量较高,比如西瓜、荔枝等。
许多水果中还富含蔗糖,一份蔗糖在体内能分解成一份葡萄糖和一份果糖。果糖能加速合成尿酸,而蔗糖分解后会产生果糖。
所以挑选水果应注意:
1
选择果糖和蔗糖含量比较低的水果或者选择吃起来不太甜的水果:比如西柚、柚子、蓝莓、番石榴、杏、李子、柠檬等。在我们的系列科普中曾经提到,多吃含维生素C的水果,有可能降低血尿酸的( 详见“维生素C对尿酸的影响,成也是它,败也是它” )。
2
控制每次进食水果的数量: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建议每天摄入水果以200-400克为宜,痛风朋友们可以参考一下。如果是在喜欢吃含糖量高的水果,一定要适度控制,切勿一次食用过多。
3
喝鲜榨果汁并不可取:因为在压榨的过程中,水果中的维生素C被氧化,还没来得及进入人体发挥作用,就已经在压榨过程中损失掉了。
人们通常将榨汁之后的水果残渣扔掉,这就损失的水果最重要的营养成分膳食纤维,留下来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果糖和蔗糖,对于痛风患者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4
熟吃水果不可取:将水果加热,甚至以蜂蜜和冰糖增加味道都是不可取的。
加热,会破坏水果的细胞壁,使细胞中的糖分更容易为人体所吸收,加重了糖的负荷。
另外,加热也可破坏具有抗炎的多酚类物质,这样会使有利于痛风病人营养的成分流失。
如果再加入果糖含量高的蜂蜜或者冰糖这就是人体额外多摄入了糖类,不利于健康。
建议生吃水果,虽然要经过削皮切块等处理,但是却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营养物质的吸收。
在生吃过程中,因为膳食纤维所带来的饱腹感,可以减少食量和糖分的摄取,有利于体重的保持。
所以对于牙口好、没有肠胃不适的人来说,生吃水果是最健康最有利的吃水果方式。
综上所述:
1. 选择含糖量少的水果
2. 控制摄入的水果量
3. 不要喝鲜榨果汁
4. 不要“熟吃”水果,要生吃。
下期预告
关联阅读
_
● 有一种痛让你想用砖头砸脚
_
● 【主任在线】痛风能治愈么?
_
● 痛风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_
● 体检发现尿酸升高,该怎么办?
_
● 痛风还想喝酒,各种酒类怎么选伤害最低
_
● 痛痛痛痛风~可不可以吃肉?
_
● 【痛风科普①】痛风真会痛“疯”,痛起来怎么办?
_
● 【痛风科普②】痛风与豆制品的前世今生
_
● 【痛风科普③】维生素C对尿酸的影响,成也是它,败也是它
_
● 【痛风科普④】痛风患者“喝水”也是一门学问
_
● 【痛风科普⑤】痛风患者如何做到“吃肉也不痛”
内分泌科介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内分泌科依托广州医科大学丰富的医疗资源,是集临床、科研和教学于一体、具备一支技术过硬、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医护团队的科室。
科室由门诊、病房、糖尿病筛查工作室、血糖监控平台等组成。
科室医疗团队在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高脂血症、肥胖、痛风、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生长发育异常、继发性高血压的诊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科室可开展甲状腺细针穿刺检查、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等诊疗项目,并拥有持续胰岛素皮下脉冲式注射治疗(胰岛素泵)、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院内血糖管理系统、免散瞳眼底镜、糖尿病并发症检测仪、四肢多普勒血流仪、神经传导检测仪等一系列先进设备,能系统完成内分泌常见疾病的诊疗工作。
科室长期致力于建立糖尿病、骨质疏松临床资料库,旨在为患者提供规范的健康管理。
内分泌科设专家门诊和专科门诊,定期举办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骨质疏松等方面的健康知识讲座,受到了广泛赞誉。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内分泌科的全体医护人员始终本着“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的医疗理念,恪守医德、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竭尽全力为人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内分泌科
作者:刘艳荣
编辑:宣传科
审核:韩亚娟、刘琪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