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摆脱大县城的帽子吗 武汉的城市基建非常好 但这方面却是缺陷


有人说武汉是一座大县城,在既定时期给武汉扣个一个这么样的帽子,对武汉的认知停留在过去的印象中,殊不知武汉每天不一样,并不是一句口号。

武汉为何能被称为大县城,这些年做了哪些改变,促使武汉摘掉了大县城的帽子,武汉这些年的岁月变迁有哪些?
曾经,武汉被认为是一座大县城,其主要原因有5点:
1缺乏一个明确的城市中心,城建现代化水平不够
2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城市细节不够好
3城市营销做得不够好,旅游规划差
4地标志的建筑不够现代化
5长江的景观规划滞后

这样的观点,如果放在15年前,乃至20年前,这样论点是成立的,曾经武汉的发展并不够好,武汉的城市界面,显得破破烂烂,这个时候的武汉,虽然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但是的确更像是大县城。
我们从历史中也能找到武汉曾经成为大县城的根源所在。
新中国建立后,武汉的地位相较在民国时期开始衰落,特别在改革开放后,1984年武汉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改革开放拉开序幕。
从1980年开始,武汉工业长期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市场经济基础逐渐形成,以冶金、机械、纺织为三大支柱产业,是武汉经济的支柱产业。
1949年后,武汉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重镇,直到1986年,武汉工农业总产值,还高于广州,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沿海城市迎头赶上,武汉一度失去了发展的方向。

1990年代后期,工业已经走向陌路,武汉开始走下坡路,到2006年,武汉的经济到了谷底,综合经济实力,位列全国第13,“中部塌陷”的内忧外患萦绕着武汉人。
2005年,武汉被纳入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2007年,武汉成为两型社会主义试验区,2009年,武汉的东湖高新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武汉成为中部中心城市。
从这之后,武汉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崛起,但此时发力的武汉,已经不知道落后上海多少年了。

经济衰退,市井混乱,市面上假货横行,街道建设落后,“汉骂”盛行,一系列负面形象,让武汉被称为“大县城”,而且“大县城”的帽子相伴武汉多年。
对于武汉而言,武汉大力发展的推动者是当时的地方官阮成发,作为武汉本地人,从2007年到2016年,成为武汉执政的指挥官期间,不忍心看到武汉破破烂烂,在武汉全城开始挖,大兴土木,多项目共同上马,让武汉的城市界面得到极大的扭转,可以说,武汉的发展离不开阮成发,阮成发是武汉发展的根本因素。
武汉经过这些年的城市大基建,我们看看武汉有哪些变化。

2010年,武汉没有一条地铁,只有一条轻轨;2023年,武汉运行的地铁有11条,在建的地铁线路有12条;
2010年,武汉没有400米以上的建筑,最高的建筑是民生银行大厦333米,2023年,原计划的绿地606预计建设636米,但是因空域和消防问题,最终被砍到了475米,但是武汉200米的高楼已经有250座。
2010年,武汉没有东风大道、武汉大道、二环线、江北快速路、三环线东段还没有通车,现在武汉的路网建设更加全面
2010年,汉阳还破破烂烂,四新还没有开始开发,光谷也刚起步,而且主要集中在华科附近,2023年,这些地方都成为市中心了。
2010年,武汉过长江大桥只有2座,2023年,武汉跨长江有11座大桥,汉江上也有10座大桥。

这些年,武汉还建设了很多地标性的建筑:光谷广场的”星河”、龟山电视台、光谷东的马蹄莲等等,特别是长江灯光秀的落地,让夜晚的武汉更加光彩夺目,更加璀璨。
武汉城区建成的面积很大,城市建设水平也位列全国前茅,再也不会有人称呼武汉“大县城”了。
但是,武汉的城市管理水平,依旧很落后,武汉人的整体素养和修养,并没有武汉城市界面的翻新,而有大的变化。

也就是说,武汉城市基建的硬实力,绝对能达到准新一线的水平,但是武汉的软实力,距离准一线还有十万八千里,武汉人的人均收入,武汉人的整体素质,武汉人的文化底蕴,武汉人的人文修养和气质,距离新一线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

武汉的城市界面,可以通过基建狂魔而得到更新改变,武汉的形象和好感度,更多的不仅仅是这些硬件基础,武汉人的文化程度,武汉人的素质和修养,这些软实力,才能将武汉的印象和口碑推动得更远,武汉大基建的同时,却没有让软实力与硬实力同步发展,虽然武汉摆脱了大县城的帽子,但是从精神内核的角度而言,武汉距离摆脱大县城的帽子,还有一段距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