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地铁集团发布2022年年报,武汉地铁净利润超过14亿居26城首位。
从这份报表来看,全国地铁中有正向的净利润只有武汉、深圳、济南和上海四座城市,武汉净利润最高14.83亿元,而北京净利润为-241.04亿元。
武汉地铁为何能这么赚钱,武汉地铁赚钱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武汉地铁净利润这么高,对于武汉这座城市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我们先看看,武汉地铁最本业的收入——武汉地铁的票价,武汉地铁是按照里程分段计价,4公里(含4公里)票价为2元,4-12公里(含12公里)1元/4公里,12-24公里(含24公里)1元/6公里,24-40公里(含40公里)1元/8公里,40-50公里(含50公里)1元/20公里。
武汉地铁这样的计价方式,在社交媒体上一片吐槽声,吐槽的点主要在于武汉地铁的票价太贵了,而且武汉地铁没有月卡的套餐。
从武汉地铁这样的计价规则而言,短途坐地铁必然便宜不了,长途通过里程数,来稀释单公里的票价,鼓励多坐长途,在地铁运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对于地铁公司而言,肯定是长途的票价,对于地铁公司的创收最有利,毕竟地铁的发车班次和发车频率都是相同的情况下,坐地铁的人越多,坐地铁人的里程数越长,地铁公司的创收可以利益最大化。
武汉的地铁线路太多,地铁总里程数太长,再加上每年新开通的地铁,地铁所有线路的总里程数不断在攀升,对于地铁的盈利是好事。
但是,对于以地铁作为通勤的工薪阶层而言,长途的里程数单价虽然便宜,但是总价绝对不会低,而且武汉地铁还有一项规定,每次进闸到出闸,限定在24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240分钟,按照最高单程票票价补交车费。
也就是说,地铁集团已经将规则的漏洞全部都补上了,潜在有可能的钻空子并不会发生。
对于以地铁为交通通勤工具的工薪阶层而言,无论是坐长途,还是坐短途,票价都不便宜,当然,这样的票价不便宜,是相对收入一般的工薪阶层而言,武汉人均收入的中位数在4000元左右,一般武汉人普遍的收入在4000-6000元居多,而乘坐地铁的成本,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社会的精英阶层,不会用地铁作为常规的出勤工具,自驾车比地铁更方便,地铁更多是为这个社会中低层的老百姓准备的。
在武汉地铁票价与这个城市的薪资不匹配的情况下,武汉地铁的净利润其实跟票价关系不是那么大。
据年报披露,武汉地铁集团的主营业务为“资源一级开发”和“票款收入”,其中“票款收入”在2022年的收入为31.27亿元,净亏损22.85元,而 “资源一级开发”收入为53.94亿元,净利润为30.68亿元,不仅填补了“票款收入”业务带来的亏损,还使得公司当年的营收扭亏为盈。
那么,武汉地铁集团的“资源一级开发”主要有哪些呢?
主要是武汉地铁搞得一些副业,,武汉地铁开展“轨道+物业”、“轨道+土地”等各种模式进行变现,TOD模式是头号功臣。
事实上,地铁作为一项日常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本身就是为了服务群众,不以盈利为目的。为此,各家地铁公司都会开发一些赚钱的副业,比如广告设计,建材销售,物业经营等等。
TOD模式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在一定步行范围内建设高密度、功能复合型的开发模式,比如土地开发,房地产经营,物业服务等等。
2016年,武汉地铁集团成立武汉地铁资源经营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轨道交通沿线上盖物业和地下空间的招商以及经营管理。
2019年,武汉地铁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业务涵盖交通红线范围外的房地产二级开发,商业,物业经营和管理。
截止到2022年年底,武汉地铁的各类物业项目有109个,总建筑面积约600万平方米。
也就是说,武汉地铁开始搞房地产开发,通过房地产开发,以及投资建立物业公司,地铁集团从侧面华丽转身为房地产开发公司,是武汉地铁集团盈利的关键所在。
当然,武汉地铁集团在本职上,也有一些进步。
武汉地铁最近几年花大力气做研发,2022年,武汉地铁联合中国移动、华为、腾讯等企业合作共建5G智慧城轨创新实验室,并与华中科技大学,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开展高校合作,从而试图实现降本增效的作用。
截止2022年年底,武汉地铁已经累计立项科研项目91项,通过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活动,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获得专利50余项,科技鉴定成果22项,制定标准或者规范8项。
评判地铁公司的标准,不在于是否盈利,而在于提供社会服务和文化价值,这是地铁存在的重要意义,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建设,地铁具有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甚至到了必不可少的程度,从这种意义而言,武汉地铁虽然是全国盈利最高的地铁公司,但是还需要完善和优化的地方还有很多,最重要的是社会服务的价值不能丢,更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