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老了。
但凡人老了,就要为后事做打算。
现在,摆在诸葛亮面前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整个荆襄集团的未来。
自从刘备率军进入益州,整个荆襄集团就在益州做了老大。
但是益州本不是荆襄集团的地头。益州有自己的精英,那就是本土精英。
所以,对于荆襄集团的到来,益州的本土精英多有怨言。
可是,荆襄集团势力大,益州的本土精英一时不能对抗。这个局面就这么维持了下来,一晃就过了几十年。
但这并不是说益州的本土精英完全没有优势。益州的本土精英胜在人多。毕竟,在益州,本土精英才是绝对多数。
相比之下,荆襄集团就算势力再大,也不过是少数。
原本诸葛亮在位时,奉行一碗水端平的政策,既不过度偏袒荆襄集团,也不过度放纵益州的本土精英。又加上诸葛亮个人的影响力巨大,人格魅力十足,才算勉强维持住了局面。
现在诸葛亮老了。他不得不严肃地考虑起了后事。
要如何在自己死后,维持住荆襄集团对益州的统治地位呢?
诸葛亮想起了朝廷的人事安排。
诸葛亮精心选了荆襄集团的几名核心成员,给他们分别安排了重要职务。
其中,他给杨仪安排的职务是长史,费祎是司马,姜维为护军,魏延为前军师。
这等于是把益州最重要的军权托给了荆襄集团的核心成员。
另外,对于朝中大事,比如外交事务,他安排了蒋琬。他也是荆襄集团的核心成员。
这一系列安排都充分说明,诸葛亮认为,让荆襄集团的核心成员掌握朝廷大权,是维持荆襄集团对益州本土精英统治的关键。
做完这一切,诸葛亮放心的走了。
那么,历史按照诸葛亮盘算的方向走了吗?
并没有!
荆襄集团作为一小撮势力,妄图统治整个益州,实现自己的江山万代,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毕竟,益州的本土精英是绝对多数。荆襄集团妄图以小众统治大众,用大众的财富肥自己的私库,这一局面能不能够这么维持下去,哪怕三岁小儿都能够想的明白。
所以,哪怕诸葛亮针对大变局,做了提前的人事安排,也不能改变历史的最终走向。
历史终究还是会回到益州的本土精英治理益州的道路上。
在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后,司马氏在征服蜀汉政权时,打出一个“蜀人治蜀”的旗号。这得到了益州本土精英的拥护。于是,司马氏几乎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拿下了整个益州。
所以,任何一个不将双脚扎在本土的精英群体,总会在历史的某个拐弯处被抛出历史的赛道,然后被一个新兴的本土精英群体所替代。这就是诸葛亮给我们的前车之鉴。
延伸阅读:
司马家没有下一个春天
宋钦宗的和谈大计
郗鉴的沉默是金
司马家的千秋野望
刘阿斗的犬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