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问我:你怎么看最近那场关乎“民族”的大讨论。
我说:你听我讲一段历史吧。
公元207年,天下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这件大事发生在一间小小的茅屋之中,发生在两人之间。
那就是,刘备跟诸葛亮进行了一番影响历史走向的对话,史称“隆中对”。
其中有几句话很值得关注: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后来,刘备和诸葛亮果然按照这个方案执行,并且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步,那就是拿下荆州和益州。
这不得不说诸葛亮是天纵之才。
可是我依旧要从一个后人的角度,感叹一句:刘备寡智,诸葛无谋!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在“捭演论”中曾经聊过这个问题:历史是分层次的。
孔明只看到了历史的第一个层次,也即微观层次。他清楚地认识到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昏聩无能,刘备素有贤名,天下人愿意归附。所以,刘备可以取而代之。而这也就成就了刘备集团第一阶段的大胜。
但是,孔明没有看到历史的第二个层次,也即宏观层次。
从历史的大趋势来看,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群体是门阀群体。
这个群体正在不断努力,试图登上历史舞台。
站在这个群体上升道路上的一个障碍物是:大汉王室。
门阀们整天想着如何消灭掉大汉王室,自己能够取而代之,而不是如何繁荣汉朝,巩固大汉王室。
有一个例证是:董卓乱政后,十三路诸侯齐聚。但是,除曹操和孙坚以外,没有一路诸侯真的出兵了——大家都在看好戏。
(一起读读三国演义)
为什么各路诸侯要作壁上观呢?因为谁都不想真正复兴汉室,而只想听凭汉室崩塌,以便自己从中渔利。
几十年后,门阀们果然成功篡位:司马懿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得登大宝。从此以后,长达数百年之久的门阀时代到来了,一直到唐末才结束。
那么,我们再来看诸葛亮的《隆中对》。他举出的刘备的政治资本是:“帝室之胄”,打出的政治口号是:“汉室可兴”。这岂不是要跟历史大潮对着干?
在刘备集团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号之时,便注定天下的门阀都要跟刘备集团对着干。
试问一下,一个小小的刘备集团又何以改变天下大潮,逆转乾坤呢?
打一开始,刘备集团就注定要失败!
所以,刘备集团虽然打下了荆州和益州,却依旧满盘皆输!
我们再来看那场关乎“民族”的大讨论。
我素来以为,用肉身对抗历史,并不会有一个善果。
在过去,用肉身对抗历史,不会有善果;
在当下,用肉身对抗历史,不会有善果;
在未来,用肉身对抗历史,不会有善果。
既然如此,那么,这场讨论本身的结果如何,还重要吗?
纵有诸葛亮天纵之才的辅佐,哪怕打下了荆州和益州,刘备集团依旧满盘皆输!
讲完这番话,我用手摩了摩手里的佩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延伸阅读:
岳飞才是真敌人?!看完沉思良久
诸葛亮的一个如意算盘,结局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