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大强国被他团灭,只因为一个字……



公元前770年,中国进入春秋时代。诸侯斗了549年,哪家笑到了最后?
很多朋友会说秦。这个答案其实不对。
让我们先来看历史。公元前221年,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秦国结束了对齐国的征伐,基本完成了鲸吞天下的工作。
此后,嬴政又开展了大量地构建统一国家体系的工作,比如众所周知的推行郡县制,实现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度量衡等。
嬴政还自称秦始皇,以为自己开创了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从此以后,天下一统,万世传承。所以,在嬴政看来,诸侯争斗,最终摘取胜利果实的是自己的大秦。
可事实又怎么样呢?在嬴政去世后两年,也就是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了。消灭秦朝的正是嬴政一辈子用尽力气打击的诸侯残余力量。
在嬴政去世后,这些诸侯的残余力量重新冒头,在项羽的带领下,消灭了秦朝的有生力量,最终推翻秦朝的统治。
他们之所以要这么作,是想要回到诸侯争斗的旧日岁月。所以,一推翻秦朝的统治,项羽就忙不迭地大封天下诸侯。
可是,这些诸侯做梦都没想到,只过了区区五年,也就是在公元前202年,这个偌大的天下就被一个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刘邦给夺走了。
刘邦出身微寒,不过是沛县的一个小人物,甚至有人说他是当地的一个无赖。
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放在太平年代,别说跟秦王嬴政平起平坐了,就算给西楚霸王项羽当差,也轮不上什么高级职位。可现在,人家摘取了胜利果实,一转身成了天下共主。
所以,当我们拉通从春秋到西汉的历史再来看,就会发现诸侯的争斗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秦朝建立,也就是到公元前221年,并没有真正结束。这场争斗只是短暂地停息了14年,然后继续进行,一直到公元前202年才算真正走到终点。而那之后的历史,便是刘邦逐步清理诸侯残余力量的历史了。
所以,诸侯斗了几百年,谁都没有摘到胜利果实。这颗胜利果实落到了一个小人物刘邦的手里。
这可真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啊。
那么,到底为什么秦王嬴政没有保住胜利果实?为什么众诸侯竹篮打水一场空呢?
对于这个问题,孟子早在战国中期,就曾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他说:“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这段话翻译过来,意思是:当时的诸侯王一心只想谋取更多利益,不行仁道,臣子为了上位,就替诸侯王拼命作战。顺着当今这条路走下去,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给诸侯王整个天下,他也是一天都坐不安稳的。
孟子说得很清楚,在东周,随着形势的变化,天下人都变得追名逐利,浮躁不已。
比如,诸侯为了在争斗中取胜,就要尽可能多的吸取资源。所以,在当时,诸侯王开口闭口讲得是如何获得更多利益。
而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就必须要采取更多人所不能为的手段。现在有句话,说的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当时也是这么个情况。诸侯王纷纷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顾这么做是否触及了当时社会的底线。
比如,晋国的王就从一个旁支慢慢发展起来,最后弑杀了自己的王,取而代之。这段著名的历史被后人称为“曲沃代翼”。
所以,你看到了,当时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比烂游戏。谁的手段更狠,谁更能突破社会底线,谁就能占取更多便宜,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成为一时的霸主。
但问题是,比烂游戏是没有尽头的。
诸侯王可以想出坏的点子,夺取其他诸侯王的利益;诸侯王的臣子也可以想出别的点子,鲸吞诸侯王的利益;诸侯王臣子的仆从也可以想出别的点子,贪墨诸侯王臣子的利益。
如此循环下去,真是永无宁日。在这种状态下,谁又能真正安稳地坐定天下呢?谁又不是天下暂时的掠夺者,转手又被他人夺走呢?
历史的剧情真的就是这么走的。秦王嬴政鲸吞了整个天下,却连一天都坐不安稳。
嬴政的军队纷纷表示天下安定,自己不能再通过军功获得更高爵位了。他们逼着嬴政尽快开拓新的战场。被逼无奈,嬴政只能下令军队再次开拔,北征匈奴,南平百越。
同时,秦朝国内的其他集团也强烈要求分到更多利益。于是,嬴政又发起了兴建阿房宫和骊山大墓的工程,以便让这些集团从这些工程中分肥。
在秦王嬴政去世后,赵高和李斯想窃取国政大权,所以矫诏,杀掉了法定继承人扶苏,扶立傀儡皇帝胡亥。
就这样,只过了短短十四年,整个秦朝就已被蛀的千疮百孔,就算没有此后诸侯残余力量的反叛,秦朝也照样会在腐朽中轰然倒地。
所以,我们现在回头来看,诸侯中为何没一人成功摘取胜利果实呢?因为他们都积极投身于这场比烂游戏,被民众所抛弃。
西汉建立后,刘邦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果断抛弃比烂游戏的玩法,不再唯利是图,转而走了一条休养生息的道家之路。这一治国思路的转变,结束了那场持续五百多年的比烂游戏。由此,这颗胜利果实才稳稳地装进了他的口袋中。
所以,孟子说:顺着当今这条路走下去,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给诸侯王整个天下,他也是一天都坐不安稳的。
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啊!
延伸阅读:
天下无敌的他,为何以惨败告终?
司马家的千秋野望
匈奴王真的有一双千里眼
一只肉喇叭的人生终局

到顶部